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多家醫院停止分娩服務?專家:快救救產科,這樣會導致嚴重後果!

2024-03-29育兒

今年一月起,全國各地多個醫院都停止了產科的服務, 有些小的醫院幹脆把產科都裁撤了。

過去孕婦生育都是在家,現在生育去醫院已成為常識。按說全社會每時每刻生生不息,產科是如此的重要, 可為什麽會走到停診甚至裁撤的地步呢?

停診、合並、裁撤

在江西贛州地區,市級和縣級多個醫院的產科都出現了巨大的調整。該市的第五人民醫院,本月中旬正式停診了產科。

不過,該醫院的主要診療服務是面向肝肺病和職業病的,因此將產科裁撤,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另一家位於定南縣的醫院,也對產科進行了較大振幅的調整。 醫院不再開具出生證明,同時不再針對孕婦展開診療服務。 該院的產科,只保留了普通產檢和彩超等常規業務。

在浙江,位於江山市的中醫院,於今年的2月也調整了產科業務。孕婦分娩等相關業務被裁撤,只保留了常規檢查以及生育門診的普通業務。

廣州市番禺區下轄的兩個醫院, 在1月份的時候也停止了產科的分娩業務。 常規的婦產科業務,包括檢查、產後隨訪、人工流產等還繼續保留。

而廣東惠州市的一家醫院,同樣也是停止了分娩業務,婦產科的其他多項業務則繼續正常開展。

同樣取消分娩業務的,還有福建莆田下屬的一家鄉鎮衛生院。在山東青島的一家縣區級中醫院,也取消了分娩業務。

不完全統計, 自1月份以來,全國有近10家 醫院調整了產科業務。 有的醫院是徹底裁撤了產科,有的是取消了某項服務,而保留了相關業務。

而這種變化,不僅僅是今年才出現的,去年就曾出現過一波產科調整的浪潮。

分娩業務取消的最多

根據公開的訊息看, 國內最早取消分娩業務的,是平湖市的中醫院。 該院在去年2月就取消了分娩相關的業務,只保留了婦科的其他門診。

此後,來賓市武宣縣的一家鄉鎮衛生院,也取消了分娩接生業務。猶如多米諾骨牌的倒下,溫州蒼南縣的中醫院在去年5年取消了分娩業務,寧波鄞州區二院的分娩業務也不復存在。

其中,蒼南縣中醫院的一名醫生表示,該院在2022年10月,就已經徹底停止了分娩業務。所以從側面可以看出來,相關的停診情況出現的很早。

綜合上述調整業務的醫院來看, 分娩 業務是取消最多的種類 ,幾乎涉及的所有醫院,不管是裁撤還是合並業務,分娩無一例外都被取消了。

對於業務的調整,去年多個醫院給出的解釋是,降低孕婦和嬰兒的死亡率,保證母嬰安全。

這太過官方的說辭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好像是在說,自家醫院只要關停分娩業務,沒有孕婦來醫院就診,進而也就不用承擔,孕婦生育而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了。

醫生尤其是產科醫生的看法又不太一樣,2月份一個婦產科專家公開呼籲救救產科。該醫生表示, 他擔心產科學科未來會出現大面積塌方。

產科分娩的數量在持續下降,業務調整以後,原先的產科醫生該去做什麽?如果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未來產科人才的短缺,勢必會影響到整個行業。

醫生的擔憂不無道理,可各地醫院的調整已經在進行中,而且根據目前的趨勢看,這一浪潮接下來還會持續。

那麽,調整產科業務究竟是出於何種原因呢?

每天新生兒的數量不足一人

新生兒數量下降,這是最直接的誘因。 2022年已取消業務的蒼南中醫院,該院的醫護人員表示,在調整業務之前, 醫院每個月新生兒的出生量最多只有20多人 。

也就是說,每天新生兒出生的數量連一人都不到。這並非蒼南縣的個例,在蒼南所屬溫州的其他縣級醫院,近年來新生兒出生的數量也在持續走低。

貴州省的一家縣級醫院, 婦產科的醫生介紹,2023年以來,新生兒的出生量相比以往下降了三成 。 該縣的其他縣級公立醫院,新生兒的出生率也都在降低。

湖南的一家知名婦幼保健院,此前新生兒的出生率,在省內是最高的,但如今這一規模已不復存在。

過於該院因為分娩孕婦數量太多,臨時加床是家常便飯, 可2023年到現在,加床在醫院裏反倒成為了罕見現象。

在人口整體下降較為厲害的黑龍江,產科醫生的感受也是最直觀的。哈爾濱婦幼保健院的醫生表示,以前新生兒出生,每天最少七八個,多則十幾個。

而現在, 基本上幾天才有一個新生兒分娩。 2023全年, 該醫院的分娩量相比過去,直接掉了50% 以上。

身處前沿的產科醫生有直觀感受,而整體的人口數據也能印證這一點。

2022年,全國人口死亡率超過了出生率,人口凈減少85萬,自然增長率變成了-0.6‰ ,這是60年來國內人口第一次出現負增長。

到2023年,全國多省的常住人口也在下降,有的省份人口增長放緩,有的省份已經出現負增長。

具體表現在孕婦的建檔數量上,2023年多家醫院都表示,這一規模在持續下降。 有的醫院孕婦建檔數量,相比以往甚至減少了30% 。

從醫院的業務來看, 孕婦數量持續減少,分娩業務就不再像過去那麽多了。 尤其是很多縣級和鄉鎮醫院,年輕人口大量的外流,不要說分娩,就是常規的婦產科業務需求,也不像過去那麽迫切了。

分娩率下降只是一個因素,若在疊加其他不利情況,則會放大不利現象。

醫院超編,平均負債規模達1437萬元

根據2022年的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中國民營醫院的負債率驚人。國內民營醫院數量超過了2.4萬家,2021年該類醫院的總負債額超過了3500億元, 平均一家醫院的負債規模就達到了1437萬元 。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醫院普遍存在超編現象,因為超編和負債,又導致有的醫院出現了拖欠醫生薪金的現象。

這種情況原本就讓各醫院負擔很重,如今新生兒數量又在持續減少,醫院內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肯定是婦產科。

在出生率走低,醫院負債過重的背景下,不少醫院就把調正裁撤的第一刀,砍在了產科身上。

而且,出生率在走低,死亡率不變的情況下,每年能正常繳納稅費的人群數量在減少。財政壓力持續走高的情況下,反過來又會加重醫院的負債情況。

也就是說,未來人口出生下降這一趨勢不扭轉的話, 類似現在醫院裁撤業務的現象還會存在。現在受沖擊的是產科,假設人口繼續下降,未來整個醫院出現合並裁撤的現象也不會奇怪。

目前,在整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婦產科甚至兒科,在各個醫院內就成為了結構最佳化的犧牲品。 醫院在整合資源,產科的調整以及合並,也就成為了必然現象。

除了整體的情況外,產科醫生工作環境的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這一領域醫生的流失。

產科醫生責任重

醫院內部, 產科的整體營運成本高,但相關的收費標準相對其他科室卻很低。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產科自從設立伊始,一直是按照過去接生婆的標準來收費的,而且多年來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調整。

收費標準低,醫生的待遇自然也不會高。 然而相對於其他科室,產科醫生工作中面臨的風險責任又很高,稍不留神就可能會出現一屍兩命的情況。待遇和責任不對等,這就導致不少從醫人員並不願做產科醫生。

而且除了產科之外,兒科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兒童看病相對於成人看病,無論是檢查還是用藥,其規模比例都要小。而且,兒科發生的醫療糾紛,又遠高於其他科室。

綜合上述情況, 婦幼科室領域,醫生的流失率很高。於是再疊加人口下降的不利因素,很多醫院不得不做出調整。

所以說,各地醫院取消分娩業務,調整婦產科科室,這是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再一起產生的。

結語

就未來的情況看,婦幼科在內的諸多醫療業務,是必須得保障的。如果各地醫院的裁撤和調整持續,下一步勢必會加劇醫院的醫療資源緊張。

像去年冬天各地爆發的黴漿菌肺炎,大量兒童病患增多,導致各地婦幼科門診被擠爆。如果未來醫院繼續要調整所謂冷門的業務, 會對整體的醫療衛生狀況造成沖擊。

結構最佳化轉型, 整合資源強化醫療服務, 這才是保證業務正常開展的關鍵。當然,人口下降也是事實,這一點需要全社會去應對。

就未來的情況看, 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會推動醫生業務的調整。這其中大的方向是讓資源更加集中合理,而不是說放棄某項醫療業務。相反,未來醫療資源的整合後,業務的展開還應更優質。

唯有如此,不管是人口結構還是大眾的生育觀,才會有一個綜合性的改善和提升。

參考資料:

【多家醫院停止產科分娩服務 原因都有哪些?】 澎湃新聞 2023年9月28日

【又有多家醫院停止產科分娩服務:業務方向調整、適應管理要求】 澎湃新聞 2024年3月14日

【警惕過快裁撤兒婦科室影響基本醫療供應】 第一財經 2024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