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六腑的膽。首先,膽汁來源於肝,然後經過膽管排泄到腸中,起到促進飲食物消化的作用。由於膽汁性質苦且顏色黃,所以在膽病時,如果疏泄失常,膽氣上逆,膽汁可能會上溢、泛溢,導致口苦、嘔吐苦水,以及黃疸(全身及面目、小便俱黃)等癥狀。另外,膽氣虛怯或者在突然遭受外界驚嚇時,可能會引起心悸、驚恐不安、失眠、健忘等癥狀。而膽火偏亢則可能表現為煩燥、易怒、脅痛等。」
小王問:「謝老師,我對中醫的六腑有些疑惑,能請教您關於小腸的知識嗎?」
謝老師和藹地點點頭,示意小王坐下。他耐心地解釋道:「 小腸是六腑之一,起著很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它上端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通,大腸和小腸的連線處稱為闌門。同時,小腸和心之間有著相表裏的關系,它們的經脈相連。 」
小王認真地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謝老師的解釋:「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它接收胃中傳化來的水谷,然後將其進一步消化,分為清和濁兩部份。清者是水谷精微,會被脾臟吸收並供應全身各部份的營養和濡潤。而濁者則成為糞便,透過闌門排入大腸。無用的水液則滲註到膀胱。 」
謝老師點贊地看著小王,繼續說道:「如果小腸發生病變,就會導致水谷清濁不分,進而引發二便異常,比如腹痛、腹瀉、尿少或便秘、小便自利等癥狀。」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又問道:「心和小腸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謝老師微笑著回答:「 心與小腸經脈相絡,經氣相通,因此在病理變化時,心與小腸常常會相互影響。舉例來說,如果心火旺盛,就會下移至小腸,除了心經本身的病癥外,還可能出現小便黃赤、灼熱疼痛甚至尿血等癥狀。這時需要治療時要清心降火,同時也要清利小腸火熱。相反,當小腸經有火熱病變,除了尿赤、尿疼等癥狀,還可能出現舌紅舌尖疼痛、心煩等小腸火熱上擾於心的表現,治療時也需要對心和小腸同時治療。 」
"謝老師,我還想您給我講一下大腸的相關知識,"小王說道。
大腸與肺相表裏,
謝老師微笑著點頭: "好,那我們接著來談談大腸。"謝老師緩緩地坐回椅子,面帶嚴肅。
"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上接闌門,下接直腸。它與肺相表裏,主要功能是燥化和下行,傳導糟粕,即排泄糞便。 "謝老師深入淺出地解釋道。
小王認真地記錄著謝老師的話,他想把每一句話都記下來,以便之後再細細品味。
謝老師繼續說道:"小腸泌別清濁後,其中水谷之糟粕下註大腸。 大腸的主燥化作用,是將糟粕中剩余的水液吸收,使之變為成形的糞便,透過大腸之氣下行、傳送,經肛門排出體外。大腸的病變主要表現出燥化太過,氣機阻滯,傳導失常,可出現腹瀉、腸鳴或便秘、腹脹、腹痛、下利等癥狀。 "
小王擡起頭,看著謝老師,他的眼神充滿了欽佩和敬意。"謝老師,您真是太厲害了。這麽復雜的知識您都能如此清晰地解釋,我真的非常佩服您。"小王由衷地稱贊道。
謝老師微笑著搖搖頭,謙虛地說:"我只是多年的積累和經驗,你也很聰明,學習態度也很好,所以才能理解這些知識。"
"謝謝您的誇獎,謝老師。"小王客氣地說。
謝老師繼續解釋:"中醫認為, 肺與大腸相互關聯,兩者互為表裏 ,在生理上相互協調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當肺氣充足,肅降、宣發、通調水道正常,則大腸的傳導正常。而肺正常功能發揮,也有賴大腸之氣沈降,傳導正常,燥化有度。 "他指著手上的經絡圖示,解釋著肺與大腸之間的關聯。
小王聚精會神地聽著,認真地思考著。謝老師的教導讓他眼前豁然開朗,對中醫的理解更加深入。
" 如果肺氣虛,常見大腸傳導無力而大便困難。 "謝老師接著說,"肺失宣降,使大腸之氣不降,多見大便不通。若大腸傳導失常便秘時,輕者可見胸悶、胸滯,甚者可見喘息,這都是肺氣因大腸失和不得宣降的表現。而肺陰虛,津液下布不足,腸燥失潤,又可見陰虛便難。"
"謝老師,胃位於上腹部,上接食道,下連小腸。胃分為上脘、中脘、下脘,分別稱為胃上脘、胃中脘和胃下脘。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我還想請教一下關於中醫六腑中的胃。能否給我講解一下胃的功能和特點?" 小王恭敬地詢問道。
謝老師的講解細致入微,小王一邊聆聽,一邊認真做著筆記。謝老師接著說:" 胃氣主降,喜潤惡燥。 胃和脾相互合作,完成消化、吸收和輸送的過程。 如果胃出現功能障礙,會導致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胃脘脹滿等癥狀。而胃氣不能順利下降或出現上逆,也會引發胃脹、胃痛、嘔吐等癥狀。 "
小王認真思索著,隨後繼續請教道:"謝老師,您剛才提到了胃與脾的關系。請問胃與脾是如何相互配合的呢?"
謝老師點頭贊許小王的學習態度,繼續解釋道:" 胃和脾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和輸送。胃受納水谷是脾主運化的物質基礎,而脾主運化、上升,使胃得以繼續進行受納、腐熟和主降。胃與脾一納一運,一降一升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飲食物的接受、消化、吸收以及營養的輸送。因此,在臨床中,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嘔惡和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通常是同時並見的,治療時需要同時調理胃與脾。 」
膀胱和三焦
小王又向謝老師請教關於膀胱和三焦的功能。
" 膀胱位於下腹部,是足太陽膀胱經絡的主要部位。它與腎相表裏,主要功能是貯藏和排泄尿液。 "謝老師耐心地解說。
"小便是透過腎的氣化註入膀胱的津液。當腎氣充足,津液有余,註入膀胱,透過膀胱的氣化作用,將小便排出體外。 如果津液不足,小便的化源不足,小便會出現不利。若膀胱氣虛不約,小便過多甚至小便失禁,則損傷津液。而若膀胱氣化不行,既可導致小便不利,又會引起小便點滴不暢等問題。 」謝老師解釋道。
小王認真地聽著,做著詳細的記錄。他不時地點頭示意自己明白了謝老師的講解。
接著,謝老師又解釋了三焦的功能和部位。
"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屬於六腑之一。上焦主要指膈以上,包括胸部及頭,以心肺為主;中焦指臍以上膈以下的上腹部,主要是脾胃和腸;下焦指臍以下的腹部和陰部,主要是肝、腎、膀胱、大小腸和女子的胞。 」謝老師的聲音溫和而又清晰。
「三焦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執行元氣的道路,總司人體氣化;二是水液執行的道路。」謝老師繼續解釋著。
「 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運用,如果肺失肅,上焦氣化不利,水液不得下輸膀胱,就會聚水而成痰飲或水腫;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中焦氣化不利,則會出現脘腹脹滿、嘔吐、食少、腹瀉等癥狀;而如果腎和膀胱氣化不行,下焦氣化不利,就會導致水道不通,出現小便不利、水腫等情況。 」謝老師指導著。
小王認真地聽取著謝老師的教導,腦海中思考著他所聽到的每一個概念。他知道這些知識非常重要,對於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至關重要。
「 在溫病學方面的運用,如果病在上焦,初感外邪,屬於表裏之病,主病輕淺。若病邪不解,向裏發展,影響脾胃、肝、膽等臟腑,屬於病在中焦。而在溫病後期,病及肝腎,真陰真陽虧損,主病重,病危,謂之病在下焦。 」謝老師總結著。
「我明白了,謝老師,我對心與肝、脾、肺、腎的關系也有些疑惑,希望您能給我講解一下。」
謝老師點頭微笑:「好的,很高興你對中醫理論如此認真。 心與肝、脾、肺、腎之間的關系確實十分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心與肝的關系。 心血不足,常常會導致肝血的虛弱,反之亦然。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慌、心悸、面色無華等癥狀,往往伴隨著頭暈目眩、失眠、爪甲無華、月經量少等肝血虧損的癥狀。而心火亢盛則可能導致肝火偏亢,表現為煩躁、易怒、失眠、目赤、頭暈等癥狀。如果肝氣不舒暢,氣郁化火上犯心神,會出現心煩、失眠、多夢,甚至狂躁等精神失常的病證。 」
小王認真地記錄著,點頭表示明白,然後繼續請教:「那心與脾的關系又是如何呢?」
謝老師繼續解釋:「心與脾之間也有密切聯系。 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會導致氣血化源不足,進而影響心血的充足。比如長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病人,往往會出現心悸、健忘、面色無華、精神疲乏、註意力不集中、脈細無力等心血虛少的癥狀。另外,思慮過度,暗耗心血,也可能導致脾氣不健,出現食少、肢倦、心悸、失眠、多夢、面色無華等「心脾兩虛」證。 」
小王聚精會神地記錄下這些資訊,然後疑惑地問道:「那心與肺的關系呢?」
謝老師微笑著繼續解釋:「 血的執行雖然由心主管,但還需要肺氣的推動。肺氣的敷布又需要血液的運載,才能讓全身得到滋養。如果肺氣虛弱,血行無力,就容易導致血液凝滯。而氣機阻滯也可能導致血液瘀滯。若氣虛無血,氣就無法附著於血液而無法聚集。 舉例來說,大失血的病人常常有氣隨血脫的危險。心肺虛損的病證,也常相互累及加重病情,比如肺氣虛的病人,除了呼吸困難、身體疲倦的癥狀外,還可能有心悸、心累、自汗等表現;而心血不足者,則除了心悸和心跳異常外,還可能伴隨呼吸急促、咳嗽、喘息等癥狀。因此,古人說過‘氣為血帥,血為氣府,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 」
小王點頭感慨地說:「原來心與肝、脾、肺、腎之間的關系如此緊密,相輔相成。」
謝老師鼓勵地笑著說:「是的,中醫理論涉及許多相互聯系的關系,你能理解並記錄下來已經非常不錯了。」
小王接著請教:「還有最後一點,心與腎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謝老師耐心地解答:「 心與腎之間有著水升火降的相濟關系。心火需要下降到腎臟,溫暖腎陽,使腎水不至於過於寒冷;而腎水也需要上濟於心,以防心火過盛。 如果心火不足,無法下降溫暖腎臟,就可能導致腎陽虛弱,從而導致下焦水寒不化上淩於心,表現為水腫、驚悸等癥狀。而如果腎水不足,無法上濟心火,就可能導致心火偏盛,表現為心煩、心悸、多夢,舌頭和口腔內出現潰瘍、遺精等陰虛火旺的癥狀。由於心主神誌,腎藏精、生髓,通於腦,當心腎不交時,除了前述的癥狀,還常常伴隨著健忘、失眠、眩暈、耳鳴等精神方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