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入門:古人是如何發現中醫的經絡

2024-06-27養生

小王問:「那這個經絡到底包括哪些內容?」

謝老師說:「說到這個具體內容, 中醫認為經絡系統主要是由經脈和絡脈兩大的重要組成部份構成。 其中 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註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皮,十二經經和十二皮部。 絡脈它主要是十五絡脈,難以計數的孫絡浮絡等等。 」 小王更加認真做好筆記了。

謝老師說:「 十二經脈,又稱 十二正經,包括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它們分屬於十二臟腑。所謂十二臟腑,即五臟六腑再加上心臟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臟。這樣每一條經脈都包含有所屬臟腑的名稱,如肺經、胃經、大腸經等。

謝老師又說:「 另外十二條經脈還根據所屬的臟腑的陰陽內容和經脈在體表分布的位置特點,而定經脈本身的陰陽內容。臟為陰,肢體的內側為陰,凡屬於臟的經脈都分布在肢體的內側,故稱陰經;屬於腑的經脈都分布在肢體的外側,故稱陽經。陰經包括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三種。陽經包括太陽經、少陽經和陽明經三種。又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有上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稱為手經,分布在下肢的稱為足經。

小王專註地聽著謝老師的解釋。他拿出一本筆記本,一頁一頁地翻閱,用細致的字跡記錄下謝老師的每個回答。小王的神態表現出他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熱情,他深深地吸納著謝老師的知識。

謝老師又說:「你可以理解 經絡的三陰三陽稱謂來源於遠古的陰陽理論,是先人對自然天氣、地候和人體諸多事物內在變化過程認識的深化;經絡系統內三陰三陽的氣化、傳變,正體現了經絡系統‘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生理、病理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絡也是人體中一個無形的排程、控制系統,控制和決定著人體的健康、疾病、轉歸;經絡異常是形成疾病的根本原因。疾病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經絡的結構及其功能出現了問題;疾病之所以能夠治療、轉歸是向愈還是惡化,也是經絡調控作用的結果。

小王的表情逐漸由緊張轉變為滿足,他的臉上露出微笑,仿佛在解開一個謎團。他的手不停地翻動著筆記本,記錄下每一句謝老師的回答,以便後續的學習和研究。

古人是如何發現中醫的經絡

小王坐下後,輕輕地咳嗽了一聲,然後開口說道:"老師,經絡是神奇,那麽請問古人是如何發現中醫的經絡,能否請您為我詳細解釋一下?"

謝老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回應:"當然,小王,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經絡的發現確實是透過多個途徑逐步總結和確認的。讓我為你詳細解釋一下每個途徑。"

小王拿起筆記本,準備認真記錄下謝老師的解釋。

發現經絡途徑 1:針灸等刺激後感應傳導現象的總結

"首先," 謝老師開始解釋道," 針灸感應是古代醫家透過臨床實踐觀察到的一種現象。當他們在患者身上施行針刺或灸法時,患者常常會產生酸、麻、脹、重等主觀感覺,我們稱之為‘針感’。這些感覺通常沿著一定的路線向遠處傳導。透過長期觀察,醫家逐漸認識到這些感覺的傳導路徑,從而總結出了經絡的分布。 "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氣穴,則針遊於巷。」

發現經絡途徑 2:腧穴主治功效的總結

小王迅速記錄下了這一點,然後饒有興趣地問道:"那麽,腧穴主治又是怎麽回事呢?"

"很好," 謝老師點了點頭,繼續解釋道," 在針灸的臨床實踐中,醫家發現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還能治療遠隔部位的病證。而且,這些主治範圍相似的腧穴通常會排列在一條路線上,這為經絡的存在提供了佐證。 實際上,這些主治範圍相似的腧穴就是經絡上的穴位。"

小王眉頭微微皺起,似乎有了更深的疑問,他繼續追問:"那麽,氣功感應呢?"

發現經絡途徑 3:中醫氣功學的實踐

" 氣功感應,也稱為導引或行氣, " 謝老師回應道," 是透過調整呼吸、內守心神、放松肢體等方式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常常會感受到氣在體內有規律地流動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反復出現有助於我們認識經氣的執行方式,從而有助於對經絡的理解。 "

【靈樞·官能】載:「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在導引、行氣過程中,隨著呼吸的調整、心神的內守、肢體的舒緩,常常出現「氣」在體內有規律地流行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反復出現,有利於對經氣的認識和經絡的發現。

發現經絡途徑 4:體表病理現象的總結

小王點了點頭,似乎更加明白了。他繼續記錄下來,然後問道:"體表病理現象是什麽意思?"

" 體表病理現象是指當人體內某一臟腑發生疾病時,在體表相應部位會出現一些異常的反應, " 謝老師解釋道," 比如壓痛、結節、皮疹等。這些反應的出現有一定的規律性,並且與經絡有密切的聯系。透過觀察和總結這些現象,古代醫家逐漸認識到經絡的存在。 "

發現經絡途徑 5: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

小王問道:"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是指透過屍體解剖來認識經絡嗎?"

"是的," 謝老師點頭道," 古代醫家透過解剖屍體,直觀地認識到了人體內部的一些結構和臟腑的位置。他們觀察到與四肢相連線的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也註意到了一些脈內血液流動的現象。這些觀察為經絡的發現提供了一定的啟發。 "

【靈樞·經水】記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定數。」

附張景嶽的【類經】經絡圖譜

張景嶽(1563年-1640年),本名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別號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黃,人稱「張熟地」,浙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明代傑出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實際的創始者。

【類經】是明代張景嶽所著的醫經著作,也是繼隋代楊上善【太素】之後,對【內經】進行全面分類研究的又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