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保胃健康|天冷血虛用阿膠,但服用有技巧

2023-12-09養生

最近,冷空氣來襲,尤其是早晚溫差大,不少女性朋友說晚上即使是蓋著厚厚的被子,手腳仍然是整夜冰冷,且面色萎黃、皮膚幹燥、月經量少。這是典型的血虛表現,從中醫來講,女性一生以血為用,月經、哺乳等都需要血的參與,因此較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血虛。那麽,對於這部份血虛的人群該怎麽辦?今天我就說說補血聖藥——阿膠。

阿膠為馬科動物驢的幹燥皮或鮮皮經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據史料考證阿膠的套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被譽為「補血聖藥」「滋補國寶」,歷代本草著作皆將其列為上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陶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市面上滋補的阿膠產品琳瑯滿目,比如阿膠糕、阿膠漿、阿膠塊、阿膠顆粒,大家都喜歡用它滋補養生,到底怎麽服用才科學?

0 1

阿膠的功效

阿膠味甘、性平,歸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養顏、強筋之功效。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癆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現代藥理研究阿膠含有18種胺基酸,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鐵元素。

  • 補血

  • 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均可配用阿膠,可以治療因血虛引起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疲倦乏力、月經量少等;阿膠補血益沖任,可以養胎安胎,對陰血不足的胎元不固,胎動不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止血

  • 用於虛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崩漏等,阿膠的止血作用是借其滋補黏膩之性善於凝固血絡,且止血又能補血。

  • 滋陰

  • 阿膠善滋肺、肝、腎之陰,用於肺虛不足之燥咳,如與杏仁、牛蒡子等同用的補肺阿膠湯;用於肝腎陰虛不能養筋所致的痙厥抽搐,如與龜板、牡蠣、白芍、麥冬、雞子黃等同用的大定風珠。除此之外,阿膠還能滋心陰清心火,用於心陰不足虛火上擾,癥見心煩意亂,失眠多夢,口幹口渴,舌紅苔燥等,如與黃連、黃芩、白芍、雞子黃、生地等同用的黃連阿膠湯。

  • 養顏

  • 阿膠透過補血滋陰而潤澤皮膚,消除皺紋,還可以抗衰老,是美容養顏之佳品。

  • 強筋

  • 阿膠有補肝血的作用,而肝血足則筋強,所以有強筋的作用。

    0 2

    阿膠服用要有道

    阿膠是補益中藥的上品。但需要註意的是,服用方法要正確,這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功效。

    推薦的食用方法是「烊化」,就是用熱溶液溶化。既可以是白開水,也可以是趁熱濾去渣的藥液,還可以用熱黃酒。烊化阿膠時,還需要先把阿膠打碎或打粉,以增加接觸熱水的面積便於溶化,在倒入熱水後還需要不停攪拌以加即溶解。

    還可以用「隔水燉」的烊化方式,即把阿膠放在一個小碗或杯子裏,加適量白開水或經過濾的藥液放在鍋裏隔水燉,讓碗裏的水保持在沸點左右,並不時地攪拌。

    阿膠入湯藥時,應將打碎的阿膠溶入已煮好濾渣的湯藥內,不要與中藥同煎,這樣阿膠的成分就會走進藥渣裏。

    阿膠比較滋膩,多服容易引起腹瀉,服用阿膠時最好配以調理脾胃的藥,這樣有利於阿膠的消化吸收。

    推薦藥膳

    阿膠棗

    材料: 阿膠5克,紅棗250克,紅葡萄酒或者桂花陳酒適量,紅糖少許。

    做法: 取大約5克的優質阿膠(山東阿膠最佳)碾碎,放入大瓷碗中加3勺水,再加入少量紅葡萄酒或者桂花陳酒,放到蒸鍋中蒸3~4分鐘。待阿膠全部化開後,加入少量紅糖攪拌,直至紅糖全部溶化,再滴入幾滴酒,就可以了。接著把250克紅棗(金絲小棗更佳)洗凈,用微波爐高火加熱2分鐘後,把紅棗上下翻動,再放入微波爐中加熱1分鐘。把紅棗和剛剛熬好的阿膠漿混合攪拌,使紅棗的表面裹上薄薄的一層阿膠漿,待涼後,裝入塑膠袋放入冰箱中冷藏,阿膠棗就大功告成了,可隨吃隨取。

    功效: 補血養顏。

    適合人群: 血虛者,面色淡暗或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唇舌紫暗,手足不溫,婦女月經後期、量少,舌淡暗,苔白。


    保胃健康|小麥養胃?其實它更擅長養心,夏末初秋來一杯最適合

    保胃健康 |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無甜不歡」的人怎麽戒掉這個「甜癮」?

    保胃健康 | 起伏吃只雞,一年身體好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余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特需門診)

    周五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特需門診)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張靚雯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