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劉紹武先生的調神湯詳解

2024-01-08養生

調神湯:柴胡15克、黃芩15克、蘇子30克、川椒10克、黨參30克、大棗10枚、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生牡蠣30克、大黃10克;桂枝10克、車前子30克。水煎服。

證治範圍:植物神經紊亂,癔證,精神分裂癥,內耳眩暈癥,頭痛、失眠、心煩等證見上魚際脈者。

運用指征:1上魚際脈;2上魚際脈並見聚關脈。

上魚際脈的出現,是肝陽上亢的集中表現。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發現,這些患者往往性格剛強、脾氣急躁,至少在三年以上的時間內心情不暢,對自己的性格采取壓制態度,用理智克制自己沖動的性情,由此導致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交感神經的興奮,血管持續處於收縮狀態,血管壓力增加,血壓增高,久而久之,在寸口脈上,使脈管向上移位,甚至達到掌側拇指大魚際,這就是臨床見到的脈搏突破腕橫紋以上,取名「上魚際脈」。見到上魚際脈的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頭痛、頭暈、失眠多夢,目花、耳鳴,記憶減退,胸脅苦滿,心中煩燥,身重難轉,周身乏力(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等證候,多為交感神經亢奮的表現。

聚關脈,在中醫屬肝氣郁結的範疇,聚關脈者,性格內向,性情壓抑,沈默寡言,至少在三年以上為一件事,反復考慮,不能言之於口,不願告之於人,反反復復百思不得其解,長期的思慮,導致大腦皮層功能改變,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功能受抑制,迷走神經功能占優勢,呈現一派抑制性證候:如心率減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胸膈滿悶。擴張的脈管在關部相聚,逐漸增大,甚者關部如豆狀,故稱為「聚關脈」。聚關脈的出現提示迷走神經占優勢,呈現抑制性的病變過程。

上魚際脈與聚關脈提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是一個無可非議的事實,在臨床有許多患者是聚關脈與上魚際脈互見。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可以使周身上下出現一系列紊亂現象,寒熱不均,虛實互現,如嗜睡多夢,煩燥、疲乏,心跳忽快忽慢,腹部脹滿,饑而不欲食,四肢困乏,上熱下寒。有時讓患者自述,而不能全部訴出,可謂「百病纏身」。但具體檢查,無論心電圖、腦電圖、超聲波、激光等現代器材檢查,則無一改變。因此屬整體的紊亂現象,屬於氣化病範疇,並無形質病的病理變化,所以在治療起來,不能單純治某一方面,而必須講協調(和法),經過調整,達到動態的平衡,使紊亂的大腦皮層功能趨於正常,這樣方可諸證盡消。如失協調主旨,則顧此失彼。

調神湯是調整大腦皮層功能紊亂的湯方,組成根據【傷寒論】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而化裁得來。選用蘇子代替半夏;以川椒代替生姜;使小柴胡湯,既保持協調整體之功,又具有久服而不傷陰蓄毒之益。但在有嘔吐癥候時,仍取用半夏、生姜,取小半夏湯溫胃止嘔之功。再以石膏之辛涼、清熱、生津代替龍骨,使處方保持清熱、涼血、鎮靜、生津的優勢;以車前子代替茯苓,使集聚於體內的病邪,得以從小便排出,保持有一個除病邪的良好通道。方中不用鉛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經過調整後的調神湯,在臨證治療中具備了四個矛盾點,八個矛盾面,四方同調,八方共治,相反相成,使機體達到一個有機的協調,在方中具下列特點:

1寒熱並用:石膏 黃芩以清熱,桂枝 川椒以溫中。功能紊亂的證候多寒熱互見,若單純以溫熱之品治其寒,會使上焦火熱愈熾;反之,單以寒涼之藥以清熱除煩,而必會使寒涼其中,中寒愈劇。所以寒熱並用,使熱邪得清而不傷其中陽,脾胃得溫而不助其胸中之熱,寒熱並用,各免其弊,相得益彰。

2升降並用:功能紊亂的證候,多是寒熱互見,虛實並存,一體之中往往上熱而下寒,遇此之治,必須調中有治,治中有調,須將低於正常水平者扶到正常水平,高於正常水平降至正常水平,須將上焦之熱降至下焦以溫其寒,把下焦之寒升至上焦以涼其熱,上下交流,氣血通達,使其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如同下樓坐電梯,降中有升提的因素,升中有降的意義。如果單升或單降,會使機體的平衡進一步惡化,甚至崩解,協調治療中同樣寓有這樣的哲理,所以方中柴胡的升提可使蘇子更好的發揮降氣作用,二藥為用,升降結合,令人回味。

3收散並用:方中牡蠣固澀以斂氣,柴胡宣通以發散。上焦集聚,氣血 淋巴周流不利,壅塞不通,必須用柴胡疏通發散胸中之邪,則胸滿 煩 驚諸證可解。但心是一身之主,心氣宜收不宜散,若單用發散之品,必會耗散心氣,尤以脈大者為忌諱者。如過用耗散之劑,必然招致不可逆轉的危候,所以方中選用牡蠣收斂以固其氣,以平衡柴胡的發散之性,使心氣不至於過度耗散。二藥共用,一方面發散以除積聚之邪;一方面收斂以固心陽之氣,使邪得祛而正不損,收 散共濟,以奏驅邪固本之功。

4補瀉並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病者之所以病,就是因機體抵抗力虛衰而被邪氣侵及,故病者本該盡補。殊不知,虛之所以虛,乃因正邪相爭,交織於內,氣機不暢,氣、血、痰、食積聚,耗散元氣,使機體易虛。若單用補劑,則會助其病勢,反而對機體不利,壅補戀邪,病如一等,故必須將壅塞之積滯,給予祛除,方能為補益精氣鋪平道路,故用瀉法寓於其中,積滯得瀉病邪得清,從而為補益正氣開啟道路。故在調神湯中補 瀉並用,使病邪除,淤滯清,氣血暢,正氣充,使機體的紊亂趨於協調。所以說,調神湯協調整體,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一方之中,有病除病,無病補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清熱而不伐中氣,氣降而不致脫陷,宜通而不耗散正氣,補正而不留病邪滯,邪得以除,正得以健。

石膏、黃芩與桂枝、川椒是維持方中藥物寒 熱的。如果病者呈現亢奮優勢,熱象明顯,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三十克可增至六十克;如寒象明顯,可加大桂枝或川椒用量,由十克可增至二十克;如見背惡寒者,可用附子以加大其溫性。寒 熱二藥的用量,均可視病情而定。關鍵是初診時要認證準確,方劑擬定因人而異,一旦定方,則不宜更改,抓住本質,一方到底。

人參與川軍是維持補 瀉的協調藥物。有時人參價格昂貴,久服易燥,可用黨參代替。套用多年,黨參代人參不見其遜。根據病者虛實程度而調整其量。脈見弦象,腹脹滿悶證候明顯者,可加大川軍用量以瀉實;體質虛衰,心悸氣少者,加大黨參用量以補其虛。

這些證治上的靈活性,是需要知道的。但是,這種變動是有條件的,必須是病性的一方個性突出時,方可套用。一般情況下,必須維護其原則性,一張協調方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盲目亂調,則不收其效,反亂病情。這點同樣是需要記取的,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只有真正了解組方原理,熟知藥性,又善辨證,才能掌握方向,運用自如。

調神湯服用後,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這與病者的體質、情緒和環境有關。反應一是由於本方是治本為主,是協調顯效,見效通常較慢,多是用藥數付後癥狀才得以改善,二十余付藥後主要癥狀才得以好轉。這就提醒我們,不要因服用二三付無明顯效果而更其方。

二是有一部份人服藥後,不是病情逐漸好轉,而是感覺加重,如頭暈、困乏無力、不思飲食等衰弱癥狀,遇此不必多慮,這是因為藥到病所,調整過程中出現的激化反應,體質強壯,用藥敏感者多見此種情況,痊愈較快,用藥期短,約占調神湯證的百分之二十。

三是服藥後有腹痛、腹瀉反應。許多患者怕其瀉而懼其方,實乃有效期矣。調神湯是一個雙向調控的方劑,有病除病,無病補體,藥到病所,必須先除其邪,病邪被殲,不運至體外,病豈能根治?病情頑固者,開始並不瀉,而到用藥十余付方瀉,但是瀉是為了除病,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階段反應,不必多慮。

四是少數患者服藥後有嗜睡的現象。這是大腦皮層透過藥物矯正後,功能由紊亂趨於正常的一種補償反應。原來失眠日久,大腦過於疲憊。用藥後,機體協調起來,轉入恢復階段,欲補其虧,故出現嗜睡不醒。這是病轉恢復的標誌,可縮短療程,使身體很快復原。

七三年曾治一患者,服藥三付後,困倦嗜睡,其家人憂慮,找到門診,詢問其情。囑其不必多慮,此乃藥病相爭,反應出的不良感覺,是壞感覺 好現象,令其盡睡而不必喚醒,每天給予水飲即可。這樣,此人連睡六日而醒。後來,到門診訴說:「自已如脫胎換骨,成了另一個人,神清氣爽」,諸證盡然而清。後來又遇數例,均囑其家屬不必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