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如何看待類風濕關節炎寒熱錯雜癥?加味潛陽封髓丹的治療如何

2023-12-10養生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難治性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主要特征為關節對稱性腫痛,骨質侵蝕。

最終可導致肢體、骨節變形,活動受限,甚至導致畸形、殘疾,病理表現主要為關節滑膜炎、血管翳,常造成嚴重的後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慢性疾病。 RA可並行呼吸、心血管、血液等多個系統病變,出現皮膚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等。

在造成身體殘疾的疾病中RA占據不可撼動的地位 ,對患者的個人生活影響巨大。目前RA治療臨床常用藥物有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托法替布、硫酸羥氯喹、巴瑞替尼、生物制劑、糖皮質激素和植物藥等等。

西醫藥治療顯效快、療效確切,但副作用明顯,且RA病程纏綿, 患者需長期堅持服藥,給患者家庭、生活、經濟方面帶來嚴重影響、沈重負擔。

傳統醫學對RA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認識完備, 具有豐富的理論系統。中醫藥治療RA歷史悠久,在歷代醫家治療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經臨床實踐取得顯著療效,且聯合西醫藥治療還可減輕其帶來的副作用。

吳氏扶陽學術流派重視陽氣,精辨寒熱,善用峻藥,為痹證的治療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潛陽封髓丹是其臨床常用方劑,扶陽流派在原方的基礎上加減配伍,拓展了原方的功效。

表現為溫清並用、助陽生津、引火歸元 ,對於臨床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風濕病療效明顯,目前已成為吳氏扶陽學術流派的善用方劑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套用。

本研究以吳氏扶陽流派學術思想為基礎,結合導師臨床治療RA的經驗及個人的臨床思考、 體會,對RA寒熱錯雜癥的辨證論治規律、病因病機進行探討。

並以潛陽封髓丹為基礎方的中藥湯劑進行治療, 觀察加味潛陽封髓丹對寒熱錯雜型RA患者實驗室指標的影響,及其療效、安全性,剖析加味潛陽封髓丹的作用機理。

並得出最終結論,為RA的中醫藥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探討加味潛陽封髓丹對臨床論治RA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際套用價值。

引起風濕類疾病的病因多種多樣, 臨床表現復雜,許多患者癥狀、體征並不明顯,且由於風濕病病程長,纏綿難愈,易損傷陽氣 ,導致部份患者表現為本寒標熱,本虛標實的證候。

如素體體質陽氣偏盛,再感受寒邪; 或素體體質陽氣偏虛,再感受熱邪;或是感受風寒濕之邪日久,邪郁化熱或是寒從熱化;

或是失治誤治等等均易產生寒熱錯雜之象, 導致臨床表現復雜,既有陰寒之象,又有濕熱之表現。故治療之時當以溫清並用,寒熱並調,增加了臨床辨證論治的難度。

RA寒熱錯雜癥臨床常表現為上熱下寒癥, 患者常有口幹、口苦、咽痛、口腔潰瘍、牙齦出血、耳鳴、目睛腫痛、失眠等陽熱之象。

但舌脈象、大小便又為陰證表現 ,臨床辨證不夠細心時常將其按熱證或是陰虛火旺證來治療,從而適得其反。

這就要求我們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臨床表現與舌脈象相結合,才能牢牢把握病機。 寒熱可反映人體陰陽的盛衰,是八綱辨證的兩個綱領,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

歷代醫家對痹證的寒熱錯雜癥早有諸多論述 ,並對寒癥、熱癥、寒熱錯雜癥提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並調的治療原則,為扶陽流派臨床辨治寒熱錯雜癥奠定了理論基礎。

潛陽封髓丹是火神派的代表方劑,由潛陽丹和封髓丹合方組成, 潛陽丹來源於鄭欽安【醫理真傳】,組方:附片、龜板、砂仁、甘草,功效:

補火助陽、引火歸元;封髓丹來源於許國禎【禦院藥方】 ,組方:黃柏、砂仁、甘草,功效:納氣歸腎。兩方配伍可溫腎潛陽育陰,對陰陽失調,寒熱錯雜RA具有較好的協調作用。

在痹證的治療中提倡扶陽,重視扶陽學術理論與實踐,靈活運用四逆輩、附桂,根據臨床經驗在原方的基礎上加減配伍, 以其調控人身水火坎離的變化,在風濕性疾病的診治取得良好療效。

此外,透過臨床觀察,對於復發性口瘡、 齒齦腫痛、胃脘痛、失眠、眩暈、咳嗽、腫瘤等疾病辨證屬上熱下寒或是內寒外熱的寒熱錯雜也可使用本方治療,且療效顯著。

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套用。 其在臨床中重視扶陽,常運用加味潛陽封髓丹治療寒熱錯雜癥的RA患者,獲效甚佳。

加味潛陽封髓丹藥物分析

現代研究顯示:甘草化學成分主要有三萜皂苷類化合物、 香豆素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胺基酸類化合物、揮發油類物質等;

藥理作用主要為抑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增殖、抗炎、抗菌、 參與酶反應、抗腫瘤、降血糖、保肝、雌激素樣作用、抗風濕、抗精神抑郁等。

大棗:功效為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現代研究顯示:其主要藥理作用為提高免疫、保護肝臟、延緩衰老、抑制中樞神經、抗氧化、抗I型變態反應等。

麻黃:功效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現代研究顯示:其化學成分主要有有機酸、生物堿、黃酮、胺基酸、多糖、鞣質等;具有發汗、 利尿、止咳、平喘、鎮痛、抗炎、抗病毒、抗腫瘤、抗變態反應、免疫抑制、抗氧化等作用。

川芎:性味苦辛溫,功效為祛風止痛、 活血行氣、疏肝解郁。含有苯酞及其二聚體、多糖、腦苷脂、神經醯胺、生物堿、有機酸酚等化學成分。

主要藥理作用有鎮痛、抗炎、抗抑郁、抗衰老、抗氧化能力、 抗腫瘤、細胞保護、抗凝血、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心功能等。

海風藤:性味辛苦、微溫,功效為祛風濕、 止痹痛、通經絡。含有木脂素類、揮發油、黃酮類、環氧化合物、生物堿類等化學成分。

在藥理方面‚海風藤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腫瘤、保護缺血器官損傷、 抗腫瘤、動脈粥樣硬化、防治老年癡呆癥、避孕等作用。

海桐皮:性味辛苦平,功效為祛風除濕、 通絡止痛、殺蟲止癢。藥理作用主要有抗氧化、鎮靜、鎮痛、抗菌等。

薏苡仁:性味甘淡涼,功效有清熱排膿、利濕健脾、舒筋除痹、解毒散結, 薏苡仁含有三萜、生物堿、多糖、黃酮、甾醇、內醯胺、脂肪酸、酯類等多種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表現為鎮痛抗炎、調節糖脂代謝、 抗氧化、抗衰老、提升免疫、降血壓、抗腫瘤、調節腸道菌群等。

懷牛膝:性平,味酸、甘、苦,歸肝、腎經,為「四大懷藥」之一。有強筋骨,補肝腎,活血通經,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等功效。 牛膝主要含有甾體類、皂苷類、多醣類、黃酮類、生物堿類和多種微量元素等。

藥理作用主要有抗骨質疏松、抗生育、改善血液流變學 、抗凝血、降血壓、抗動脈粥樣硬化、免疫調節、降糖、腫瘤抑制、鎮痛、抗病毒、抗衰老、治療哮喘和抗實驗性胃潰瘍。

分期治療

在RA的臨床治療中,常采用分期治療。東漢早期的醫藥簡牘【武威漢代醫簡】中有13枚論及痹證,將RA分為急性期、緩解期、穩定期,急性期分寒濕證及濕熱證, 分別用祛寒逐風方、清熱逐風方治療;緩解期用「瘀方」;穩定期用「治東海白水侯所奏方由肝腎論治」。

將RA分為急性期、慢性期、緩解期, 不同時期采用不同治法及方藥治療。認為RA早期多為邪實,多見濕熱痹阻證、寒濕痹阻證、瘀血痹阻證,方選分別為清痹湯、頑痹寒痛飲、化瘀通痹湯;

中期以血瘀為主,邪實正虛,治療主以化瘀,常見虛熱證,選用歷節清飲; 晚期以扶正為主,常見肝腎虧虛證、氣血虧虛證,方選獨活寄生湯、黃芪桂枝青藤湯。

認為RA發作期可分為寒證、熱證、寒熱錯雜癥。 寒證治療采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法,方藥選用陽和湯加附子加減;熱證采用清熱解毒、祛瘀通絡為治法,方藥選用風引湯加減;

寒熱錯雜證治療以解毒散寒、寒熱並調為主,方以仙方活命飲合陽和湯。穩定期分為痰瘀互阻、氣血虧虛證,治以補養氣血、解毒通絡、通利關節,輔以取丸劑緩圖。 認為脾虛兼濕、毒、瘀互結是RA的核心病機。

因此,他提出從脾、分期辨治,將RA分為RA前狀態、 活動期,RA前狀態治以祛風除濕運脾,方選運脾祛風除濕方;

活動期治以通絡解毒,補益肝腎,方用運脾解毒通絡方合運脾祛風除濕方。周新堯等認為RA分期論治可概括為:早期多為寒濕痹阻證,抑制滑膜增生為主要治療方向; 活動期多為濕熱瘀阻證,降低疾病活動度為主要治療方向;

緩解期則應兼顧邪實、正虛,預防疾病再次活動 ,靈活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治療,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認為RA的產生與「濕」「瘀」「虛」有關,病機為「風濕瘀阻,肝腎不足,筋損骨傷」,治療應區分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治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方選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緩解期除祛風除濕,還應通利血脈,方選斷藤益母湯加減。

如出現氣血不足、濕邪下註等兼證可使用八珍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五苓散加減等,且林教授在臨床中還重視三因制宜、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RA既有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又體現西醫治療的靶向性,臨床實踐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明顯。觀察甲氨蝶呤聯合除痹逐瘀湯治療RA, 結果顯示中西醫聯合治療療效明顯優於單用抗風濕藥治療。

透過臨床對照試驗,觀察抗風濕藥聯合龍藤湯加減治療RA, 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有效降低炎性指標,明顯緩解臨床癥狀。

透過觀察西藥聯合尪痹膠囊治療肝腎虧虛型RA, 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能緩解患者關節疼痛、腫脹,降低炎性指標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

觀察甲氨蝶呤聯合補腎活血通絡方治療肝腎虧虛型RA的臨床療效 ,對照組口服甲氨蝶呤,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補腎活血通絡方,結果顯示治療組中醫總有效率為94.44%,優於對照組的72.22%。

觀察了針灸聯合來氟米特片治療活動期RA的療效,對照組采用口服西藥治療, 治療組加針刺關元、足三裏(雙側)、三陰交(雙側)和阿是穴, 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4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43%。

觀察附桂愈痹湯治療RA的臨床療效,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對照組單純西醫治療,試驗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49%,對照組為76.60%。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炎癥指標水平,同時能夠調節體內異常免疫反應,且安全性高。采用西藥、中藥聯合中醫蠟療治療RA患者, 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明顯改善RA患者的關節局部癥狀、體征,降低炎性指標,臨床可深入研究及運用。

中成藥選擇

中成藥、中藥制劑是運用現代制劑技術 ,將臨床常用成方、經驗方制成方便攜帶、方便服用的藥丸、膠囊等,因其適用於現代生活節奏而被廣泛套用。

臨床常用的中成藥有雷公藤總甙片、昆仙膠囊、正清風痛寧片、正清風痛寧緩釋片、痹祺膠囊、益腎蠲痹丸、尪痹片、尪痹膠囊、瘀血痹片、 瘀血痹膠囊、瘀血痹顆粒、盤龍七片、四妙丸、濕熱痹顆粒、濕熱痹膠囊、濕熱痹片、新癀片。

另外,像刺五加註射液、清開靈註射液等註射針劑也在臨床廣泛套用。 綜上所述,中醫學歷代醫家對RA的病名、病因病機、治療各方面認識完善。

中醫藥治療RA臨床療效顯著,治療方法多樣,可透過內治、外治,關鍵在於精準辨證,針對不同分型選用不同方藥, 秉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可透過減輕炎癥反應、減緩骨破壞等改善患者的生存質素。

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成為綜合治療RA的一個重要方式,既可體現中醫學的整體性,又重視西醫學的針對性,在臨床治療中具有一定優勢,這也提醒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應開拓思維,從多方位論治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