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帶著煎餅去旅行,這個詩人餵你寫詩

2024-01-02推薦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陳雪炎

「他把詩寫在了煎餅上,他經常背著煎餅到處遊蕩,如果他來到了你的城市,你路過時可以停下來嘗嘗,詩讀不讀沒關系,吃到肚子裏就不算浪費……」

於是,一個小攤,一摞煎餅,八首詩歌,十個城市,這便是屬於陳光耀的2023旅行年度報告。

「詩歌不能賣錢,煎餅可以飽腹,於是有了煎餅詩集。」接受今日女報/鳳網記者采訪時,陳光耀坦然笑道。

實驗:煎餅與詩歌的碰撞

「相逢總是相逢,一夜的風。」來到長沙的那晚,陳光耀在自己的詩集裏寫道。12月22日,第五屆不熟藝術書展在長沙拉開序幕,這個在煎餅上寫詩的人,背著他的「煎餅詩集」走進了後湖,不少人來到他的煎餅攤前,有的為了吃口正宗的山東大煎餅,有的是為了他的詩。

對長沙這座城市,陳光耀早有向往。此前,他因為出差而途經長沙,雖沒有時間仔細遊覽,但這驚鴻一瞥,長沙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次來,我打算好好嘗嘗長沙的美食。」陳光耀笑言,他對長沙人的熱情早有耳聞,這一次他帶來了七八百張煎餅,「之前去別的城市擺攤,一般都只帶兩三百張」。

或許有人會問,陳光耀是誰?

如果你說他是個詩人,那他要擺擺手笑稱自己是個賣煎餅的;但倘若你只喚他一聲「賣煎餅」的,他又要鄭重其事地告訴你他會寫詩。

今年29歲的陳光耀是山東濰坊人,從記事起,煎餅於他而言,就像是空氣和水一樣一直存在的事物。今年8月辭職之後,從小就喜歡寫隨筆、散文的他「被迫」成了一個全職詩人,於是,在詩歌沒有辦法填飽肚子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地想起煎餅來。

「那是一個8月末的午後,我在回老家的路上看到了一個煎餅攤,陽光下一個個新鮮出爐的煎餅薄如宣紙,便萌生了在煎餅上寫詩的想法。」陳光耀清楚地記得,他坐在弟弟開的三輪車上,一邊吹著熱烈的風,一邊迫不及待地和弟弟討論著怎麽把這個聽起來有點荒謬的想法付諸現實。

試了很多種方法之後,陳光耀想起流傳於家鄉楊家埠的傳統木版年畫,其制作方法簡便,且工藝精湛,只需要先畫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便可調色、印刷,成品十分自然生動。

於是,陳光耀用傳統的山東大煎餅做「宣紙」,買了大桶的甜面醬為「墨水」,又購置了各種雕刻和烙印的工具,開始用傳統木版年畫的印刷工藝來制作他的「煎餅詩集」。

幾經波折之後,從開始有些破損地印出「煎餅詩集」幾個大字,到清晰又完整地印出整首詩,後來,陳光耀索性還給煎餅排版,一大張分為九宮格,剛好寫下八首小詩和一個大標題,就這樣,一本「煎餅詩集」誕生了。

「‘煎餅詩集’第一次和大家見面是在青島。」陳光耀回憶說,10月末,他帶著兩百張煎餅走進了位於青島城市陽台的一個書展,在那裏,他第一次支起了他的煎餅小攤。

「來的人都直呼稀奇,說天天吃煎餅,但還沒見過在煎餅上寫詩的。」陳光耀一邊笑著,一邊現場制作「煎餅詩集」給大家看,沾滿醬汁的筆刷在刻版上一畫,大張的煎餅鋪展開來,一蓋一壓,清晰的文字便印到煎餅上。有膽大的先來嘗了一塊,緊接著三個、五個,越來越多人上前品嘗,不少人吃完後笑稱:「你這詩又香又脆呢!」

出發:開啟全國「巡餵」之旅

收獲不少點贊之後,陳光耀帶著煎餅小攤開始了一場「餵」你寫詩的全國「巡餵」之旅,他的「煎餅詩集」相繼走過了山東的青島、濰坊,河南焦作,再到大連、長春、沈陽、杭州……

「在這些城市,我參加了很多藝術書展、非遺展覽還有鄉村振興類的活動,也遇到了很多各行各業的人。」陳光耀回憶道,不少素未謀面的人走到攤前,不管是沖著煎餅還是沖著詩來的都能和他交談幾句,有時對方聊得興起,索性直接上手幫他一起做起煎餅,他也不見外,隔天擺攤還要再把他們喚來。

「有一次,在河南遇到兩個很熱情的朋友,他們直接在我擺攤結束後帶我在當地來了場兩日遊。」陳光耀笑著說,這些帶著煎餅在路上的奇妙際遇總讓他覺得無比珍貴。

令他印象格外深刻的一次是,在河南焦作修武縣的一次鄉村戲劇節上,他還遇見了一群可愛的小詩人。

「我在做煎餅時,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圍了過來,若有所思地盯著我看。」直到和帶隊老師交談後,陳光耀才知道他們是大南坡村小學的學生,受邀來參加戲劇節,這所小學的學生平常也會學寫詩,老師還把學生們的詩整理成詩集,在當地的火車車廂裏做了一場流動展覽,所以孩子們看到這些寫在煎餅上的詩時,一時入了迷。

聽完老師的講述,陳光耀立馬邀請小朋友們現場讀詩,讀完便送他們一本「煎餅詩集」,不少同學爭先恐後地朗誦起詩來,甚至和他交流詩句。「很開心和孩子們有這次遇見,讓我們對詩歌都有了新的認識,希望我們都更大膽、創新,把詩歌‘玩出更多花樣’。」他笑著說。

收獲:交換詩,也交換愛

其實,「煎餅詩集」並非陳光耀第一次在詩歌表現形式上的創新實驗,此前,他還在自己的朋友中「發行」過一本「廢紙詩集」。

那是2021年末,還在疫情中的寒冬很是難挨,陳光耀便想起用詩歌的方式來向朋友們傳遞關心和愛。

「我給幾十個好友發了訊息,邀請他們把自己手邊的一些廢紙寄給我,我收集好這些廢紙,寫些詩在上面,再寄回給他們。」陳光耀回憶道,資訊發出後,他開始陸續收到朋友們寄來的各種「廢紙」,有時是張舊報紙,有時是張舊報表、畫錯的圖,有時又是孩子做題用的草稿紙,甚至是廣告……

「從這些廢紙裏,我能大概知道朋友們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陳光耀一邊整理著這些從四面八方寄來的生活銘印,一邊把記錄著自己所思所感的詩寫在上面,整理裝訂好後再順著來時的軌跡寄回給大家。「我想,在這場交換中,廢紙也有了新的意義。」

「我和我的詩,都得在路上。」在陳光耀的世界裏,或許不同時候詩的載體各不相同,但是因為詩歌所產生的種種情感的連結是一樣的。

如今,帶著煎餅小攤不停出發,陳光耀一路旅行,也一路收獲。

「我開始嘗試更多的新形式,以物換詩,以詩換詩。」陳光耀說,有次在鄉村集市上擺攤,旁邊是一位賣雞蛋的老婆婆,他便改變形式:憑一顆雞蛋就可以換取一本「煎餅詩集」;而在一些城市書展上,他便攤開本子「邀詩」,大家用詩同樣可以換取「煎餅詩集」……他也不知道自己還會帶著「煎餅詩集」旅行多久,但是對下一個城市的期待一直催促著他繼續出發。

詩是虛無的,是精神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煎餅是實際的,是物質的,是握在手中吃得飽的。他從來沒有想過吃完這個煎餅會有什麽立竿見影的效果,他只是喜歡背著煎餅四處遊蕩。

「如果他來到了你的城市,你路過時可以停下來嘗嘗;如果他人沒來,你也可以停下來嘗嘗。詩讀不讀沒關系,吃到肚子裏不浪費,就是他的詩的全部內涵。」陳光耀一路書寫著,擁抱著心中的詩與遠方。

編輯:依依

二審:詩韻

三審:歐陽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