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詩聖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小傳(一)

2024-01-20國風

杜審言,生於約公元645年。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河南鞏縣)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更為後世所知的是他是詩聖杜甫的祖父。

杜甫為有這位先祖而感到榮耀,常說「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又說「吾祖詩冠古」(【贈蜀僧閭丘師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就今存詩來說,杜審言僅有四十多首詩傳至今日,在初唐四傑稍後的一二十年間,足成一家,但稍遜於同時的陳子昂和沈佺期、宋之問,要說冠絕古今,確實誇張了。據說杜審言臨終,有「久壓公等」的大言,今人多不信,其實朋友之間說些隨意誇大的話本屬正常,病危的詩人以此化解朋友來看望的尷尬也屬可能。不管如何,如若杜審言看到其孫(杜甫是長房長孫)的成就,說吾孫詩冠古,當沒有任何非議,他的臨終大言,也因杜甫而實作。這是文學史上很有趣的場景。

杜氏先祖,可以追溯到漢魏,其稱京兆杜氏,是西漢已降,至東晉南遷,杜遜居襄陽,為此房之始祖。審言之父依藝,可能生在隋,入唐歷任雍州司法參軍、洛州鞏縣令,因而遷居鞏縣。從杜甫詩看,他的早年生活主要在偃師,其間雖相去不遠,何時遷家則至今不明。杜審言生年不能準確確定。聞一多【唐詩大系】定在貞觀二十二年(648),陳冠明【杜審言年譜】認為偏晚,據李嶠【酬杜五弟晴朝獨坐見贈】一詩,推測杜校李年輕一歲,定在貞觀二十年,或得其實。審言二十左右即往京城應進士試。他有【春日京中有懷】詩雲:「今年遊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上林苑裏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還俗人。」陳冠明據詩中「獨遊」「愁思」等語,以及於季子【早春洛陽答社審言】有「分明寄語長安道,莫教留滯洛陽才」句,懷疑是乾封、總章間審言下第之作,可以成立。

這是審言存世最早的詩,也是唐人編年七律中較早的作品。

次句「愁思」之「思」讀去聲,因而顯露二、三句及六、七句間之失粘。全詩不呆板,較流動,失落與愁緒都淡淡說出,足見詩人的才能。

審言於鹹亨元年(670)登進士第,這年最多二十五歲,在唐人屬於早成名者。盡管那時對進士科之重視還遠不如中唐以後,但至少獲得仕宦的資格。審言到吏部銓選,很快得授汾州隰城尉。汾州屬於河東,其地離京洛不遠。審言有【經行嵐州】詩:「北地春光晚,邊城氣候寒。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水作琴中聽,山疑畫裏看。自驚常遠役,艱險促征鞍。」嵐州在汾州北境,很可能就是此一期間所作。早春到鄰州行役,路途稍感艱難,其時花還未開,殘雪尚在,寫出氣候寒冷。「水作琴中聽,山疑畫裏看」兩句寫景,簡潔中看到詩人的審美觀感。更難得的是,此詩通篇粘對合轍,顯示近體詩形式的成熟。

隰城以後,杜審言曾入蜀為官。王勃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已。天涯若比第,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少府就是縣尉。

杜少府何人,向無確解。陳冠明認為即柱審言,依據一是王勃較審言年輕四歲,有作詩贈行之可能;二是兩【唐書】本傳說審言自隰城「累轉洛陽丞」,蜀州縣尉或即累轉之一任,三則審言有【秋夜宴臨津鄭明府宅】,陶敏【全唐詩人名匯考】據獨孤良弼【路太一神道碑】、盧兼愛【鄭溫球墓誌】,考定鄭明府為鄭方喬。臨津時屬始州,先天二年(713)改為劍州,因劍閣得名,足證審言曾入蜀為官。必須說明的是,此詩在唐代並不特別受重視,原因可能是此詩模仿曹植【贈白馬王彪】的痕跡太深,在唐代人皆熟讀【文選】、熟讀曹植的語境下,此點可以理解。

高宗調露元年(679),禮部尚書裴行儉任定襄道大總管,再征突厥,以詩人蘇味道為管書記。時杜審言已經回到洛陽,有【贈蘇管記】(題據【搜玉小集】,【杜審言詩集】題作【贈蘇味道】)雲:「北地寒應苦,南庭戍不歸。邊聲亂羌笛,朔氣卷戎衣。雨雪關山暗,風霜草木稀。胡兵戰欲盡,虜騎獵猶肥。雁塞何時入,龍城幾度圍?據鞍雄劍動,插筆羽書飛。輿駕還京邑,朋遊滿帝畿。方期來獻凱,歌舞共春暉。」詩凡八韻,已屬排律,是初唐邊塞詩的力作。可能作於蘇味道將行之際,設想邊庭生活之艱苦,並預祝早日奏凱歸來。首二句表示關切,其下二聯寫邊塞生活之場景,雖屬設想,很是真切。接下去兩聯寫與突厥之戰況,既說攻戰之不易,也表勝利之可期。「據鞍雄劍動,插筆羽書飛」兩句,契合蘇味道之書記身份,寫他隨軍草檄之英姿。最後設想勝利歸來之盛況,是送行出塞詩的應有之意。杜審言還有一首【贈蘇綰書記】,【萬首唐人絕句】卷四題作【贈蘇管記】,與前詩是否同時所作,詩友們可再議。詩雲:「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戎赴朔邊。紅粉樓中應計日,燕支山下莫經年。」贈人赴邊,寫行者之風度翩翩,為國慷慨從戎。後兩句說,家中紅粉樓上有人在想你,分分秒秒地為你計算行程,盼著你早些回來,你應該想到她,盡早回家與心愛的人會聚。

以上杜審言在高宗時的經歷與詩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時期,生平事跡可知者不多,從存詩看到他寫作的一些痕跡,其中【經行嵐州】【贈蘇管記】在近體聲律方面已經很成熟,今人一般認為此點普遍為詩人采納在聖歷至景龍(707一-710)期間,杜審言寫作時間在此前約二十多年,他對近體詩律完成的貢獻,應該肯定。

從高宗晚年到武後稱帝期間近十年,杜審言的行跡不甚清晰。

他存詩有【大醇】,明人於題下註:「永昌元年(689)。」按諸史實,似大致不錯,陳冠明認為詩中稱及火德,在武周革命後,又有「毗陵震澤」「海上」「江東」等語,應作於任常州江陰縣丞時,不是永昌間所作。要證明他在永昌、天授之間已經回到京城,最重要的還是下列長詩。

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後革命稱帝,尋發十道存撫使存撫天下,其中右肅政禦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受命存撫河東,合朝有詩送行,其中杜審言、崔融、蘇味道等皆有所作,結集為【存撫集】十卷。此次贈行詩僅杜審言所作保存至今,【集】中題作【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詩題有些疑問,即詩為送李,而非和李詩。【待式】卷二題作【送李大夫撫巡河東途臨汾晉】,似乎更接近原題。此詩當時極負盛譽。杜甫天寶初到北海拜訪前輩李邕,李邕特別贊賞此詩。杜甫晚年作【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有雲:「例及吾家詩,曠懷掃氛翳。慷慨嗣真作(自註:和李大夫),咨嗟玉山桂,鐘律儼高懸,鯤鯨噴迢遞。」李邕應曾結識杜審言,也曾經歷武後至中宗時期的政治風雲,曾作【六公詠】述狄仁傑與五王力挽狂瀾之偉業。就杜詩推測,當他自報家門,順勢就談到審言的詩作。

以下幾句皆據李邕所談寫出,即杜審言胸懷曠達,在特殊政治氛圍中尤稱難得,稱此詩慷慨磊落,如「玉山桂」般之高潔芬馥。「鐘律儼高懸」是說聲律嚴謹,此詩長達四十韻,為前此所未有,「鯤鯨噴迢遞」也就是杜甫所說「胡為慕大鯨,輒擬假溟渤」(【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宏偉誌向,是「鯨魚跋浪滄溟開」(【短歌行】)的闊大景象,借李邕之口,極贊先祖詩作。李嗣真,【舊唐書】卷一九一列入【方伎傳】,稱其「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曾先後預言賀蘭敏之與章懷太子李賢之敗。曾著【明堂新禮】十卷、【孝經指要】及【詩品】【書品】【畫品】各一卷,今僅【畫品】存世,習見有【畫品叢書】本。武後稱帝當月即發十道使存撫天下,目的在收拾人心,招攬人才,挽回垂拱、永昌以來重用酷吏屢興大獄的局面。李嗣真其時以禦史中丞主持禦史台事,而他本人在此前後曾上疏反對重用酷吏,其後並被酷吏反噬而長流嶺南。所遣有十道使,而朝賢專為李嗣真送行,且規模如此之大,一時士風之趨向可以明白。

杜審言的詩很長,這裏無法全錄及做詳盡分析,只能說其要點。詩作於武後稱帝不久,場面上必須歌頌聖德,因此有「謳歌移火德,圖讖在金天。子月開階統,房星受命年」之類歌頌革命的意思。

但河東是大唐龍興之地,詩有「姑射聊長望,平陽遂宛然。舜耕余草木,禹鑿舊山川。昔出諸侯上,無何霸業全。中軍歸戰敵,外府絕兵權」等句,追念當年王業艱難。當然,這些句子用在武家也說得過去。對李嗣真之出使,更有許多期待,如雲:「雨霈鴻私滌,風行睿旨宣。惸

嫠訪疾苦,屠釣采貞堅。人樂逢刑措,時康洽賞延。」即要鴻宣帝旨,更要存取孤苦,發現人才,刑賞得當,推助時康。最後更表達自己對李嗣真為人為政的歌頌,以及自己希冀援引的期待。這首詩長達四十韻,前無所見,在唐詩史上是一創格,似乎不太可能所有作者皆作如此長詩,杜審言所作當是一特殊選擇。在非常時期、對特殊人物要表達的內容曲折豐富,意思的解讀可以更復雜多元,排律於此最為合適。

杜甫最喜歡作這樣的長詩,元稹稱頌杜詩也最推重此體作品,原因即在於此。祖孫之間的文學傳授,於此也最為明顯。

長壽二年(693),杜審言任常州江陰丞。其間最有名的詩作,是【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哨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此詩另作韋應物詩,主要書證是南宋初吳曾著【能改齋漫錄】卷一一引唐顧陶【唐詩類選】。【唐詩類選】編成於唐宣宗大中間,是唐人選唐詩中規模宏大的一種,原書雖不存,知唐時已有別說,不容忽略。對此,前人多有考證,吾見唐宋時期多數書證皆雲杜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唐僧皎然【詩式】卷四引「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二句,題作「杜審言【早春遊望】」。皎然與韋應物同時人,其說應可信憑。

此詩因鄰縣陸丞有【早春遊望】詩而和作,寫初春的感受。起句說詩人宦遊在外,對氣候的變化,感受特別強烈,春天來了,感到了周遭的一切景象都發生可喜的變化。其下四句寫景,「雲霞」兩句氣象闊大。江陰在長江邊,出海不遠,曙光從東方的大海出現,很快就朝霞滿天,是季節轉換中嶄新一天的開始,南方春早,梅柳已經抽條開花,春光渡江北上,正見到春光之移動,在江邊的江陰感受特別明顯。淑氣即溫暖的氣息,大地回暖。小鳥感覺最快,黃鸝鳴春,是最典型的春事。晴光萬裏,萬物更新,這裏只寫池塘中的綠,以其在春光中最見精神。萬物如此美好,作者的欣喜之情可以體會,結尾則以聽聞古調歌詩,觸動自己的思鄉愁緒作結。

悲喜迅速轉換,是流連春光,喜其普惠大地,更為不能居鄉娛親而感到遺憾。這樣的詩,確實能顯示近體詩藝術表現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