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粉絲要求,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將對五台山的五大禪林、十大青廟和十大黃廟做一個梳理和介紹。
五台山寺廟眾多,鼎盛時期(唐代)曾擁有360座寺廟,世事變遷,清代以前保存至今的寺廟建築目前還剩68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這些寺廟不僅是佛教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珍貴遺產。
大家聽到的關於五台山寺廟官方說法(排名)有以下幾個:十大青廟;十大黃廟;還有就是5大禪林。黃廟清廟都很容易理解,分別代表住著穿青衣僧侶的漢傳佛教寺廟和穿黃衣喇嘛的藏傳佛教寺廟。禪林又是什麽意思呢?為啥會有5大禪林?且聽我給您細細道來。
首先關於禪林, 有以下兩種說法,其實還都挺有道理的:
第一種解釋是,禪林最早是指僧人的陵地,後來就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另外一種則更為廣泛,禪林又稱「叢林」,是梵語「貧婆那」的意譯,也叫做「檀林」,本義為茂密的樹林。
據【禪林寶訓】記載:
叢林乃眾僧所止處,行人棲心修道之所。草不亂生曰叢,木不亂長曰林,言其內有規矩法度」。所以,將寺院比作叢林,就是喻指寺院乃是規矩之所,是修行的所在。
"林"字很好地詮釋了修行者與修行者之間的距離與關系,這有點像現代人的"刺猬"理論:兩只刺猬一起取暖,離得近紮得疼,離遠了又冷得要命,於是它們輕輕摟住對方,保持了即能取暖又紮不到的距離。佛家弟子一人修行如獨木難支,容易被風吹折,要像雙木成林,彼此還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共同抵禦大風(即外界各種幹擾)。
【大莊嚴論經】雲:
如是眾僧者,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
由此可見,寺院之所以被稱為叢林,主要是因為其集中了殊勝的智慧和善行。因為,智慧和善行聚於寺院之中,就好像眾多樹木聚於叢林中,所以將眾僧和合的寺院稱為叢林。
所以寺院又被稱為"叢林",引申義指僧侶聚集、修道之處,通常特指禪宗寺院,故又稱禪林。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有的仿禪林制度而稱叢林,意為像山林一樣的修行場所。
叢林制度不僅對禪宗,而且對整個中國佛教都有十分殊勝的意義。如果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是佛教理論中國化基本完成的標誌性人物,那麽叢林制度的建立就是佛教僧團制度中國化的一個裏程碑。
此外,禪林制度不僅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貢獻巨大,同時對中國的教育體系尤其是書院制度也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育方式 :禪宗註重自學、自悟、自性的過程,這種教育方式被宋代朱熹所吸收,強調個人精讀,自己領悟。朱熹的【朱子讀書法】,包括「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和「居敬持誌」,體現了禪宗教育對書院的影響。
2. 管理制度 :禪林的管理制度,如【百丈清規】,對書院的管理體制產生了影響。書院借鑒了禪林的清規,對學生日常儀容及行為做出了明確限制,對於一些嚴重無視紀律者,則給予「逐其出院」的嚴厲懲罰。把外在的約束轉化為內在的自覺,這與叢林弟子的精神是一致的。
3. 建築影響 :書院的建築風格和布局也受到了佛教建築的影響,強調寧靜和與自然的和諧。書院多建於環境清幽、山林優美之地,這種選址受佛教影響,尤其是修習禪定者通常選擇山林勝地建立寺院。
4. 交流精神 :禪林制度中的自由講學和質疑問難的傳統對書院產生了影響。書院提倡自由講學、註重討論,學術風氣濃厚,開辟了新的學風,推動教育和學術的發展。書院允許不同書院、學派的師生互相講學、互相聽課,充分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
綜上所述,佛教禪林制對書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書院教育和學術的發展。此外,禪林制度對道教影響也頗為深遠。
五台山諸寺中的十大青廟、十大黃廟之稱始自於清末,在清初續修【清涼山誌】收集寺廟104座,在這百所寺廟中評選出十大青廟和十大黃廟。
而全山青、黃二廟中,為首者稱五大禪林,其中包括青廟3座(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黃廟2座(菩薩頂、羅睺寺)。因此五大禪林就是清代開始的五台山最有分量的5座寺廟。
直至今日,這五座寺廟依然是五台山最富盛名的寺廟。它們不僅是中國佛教建築的代表,也是五台山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它們各自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以及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宗教意義,共同構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顯通寺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北側,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由印僧摩滕、竺法蘭經漢明帝奏準建立,初名大孚靈鷲寺,是中國第二古老的寺院(洛陽白馬寺之後),後經多次重修和擴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顯通寺以其宏偉的建築和豐富的歷史背景而聞名,是朝山禮佛者必先參拜的寺廟。
寺廟內有價值的文物古跡眾多,其中千手千缽文殊銅像、銅殿、銅塔、銅鐘,以及華嚴經塔等尤為珍貴。
大文殊殿內供奉七尊文殊像:正中是大智文殊、背後是甘露文殊,另五尊是 獅子 文殊、智慧文殊、儒童文殊、無垢文殊、聰明文殊,可視為「小朝台」,代朝五台頂;兩壁還塑有十二圓覺等。
塔院寺 :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大白塔處,原為顯通寺的塔院,後獨立為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廟之一。塔院寺以大白塔為標誌,是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塔高60米,全稱大慈延壽寶塔,方形塔基,圓形塔身,頸細腰粗,白色素雅,寶瓶塔剎,如圓帽垂珠。寺內著名的建築有大慈延壽寶殿(大雄寶殿),大藏經閣,閣記憶體有漢、蒙、藏等經書二萬余冊,其中不乏繕本、孤本;閣內還設有轉輪藏,內藏經文,香客推轉一周,相當於誦念經文一遍。
菩薩頂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菩薩頂不僅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還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行宮,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意義。菩薩頂又稱文殊寺,為五台山黃廟之首,傳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它建立於北魏(公元490年),占地45畝,琉璃黃瓦,金碧輝煌,是參照皇宮的制式。在清順治年間(1656),被改為喇嘛廟。寺前有108級台階,氣勢雄偉。
佛寺分前後兩院,大雄寶殿內供「豎三世佛」,即過去佛燃燈、現在佛釋迦、未來佛彌勒。文殊殿內供奉騎獅的文殊菩薩,為藏傳風格。東側院碑亭內立有巨大石碑,刻四種文字,為乾隆禦筆。
殊像寺 :
位於台懷鎮中心區,始建於唐,重建於元,明代重修。
寺內文殊閣,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閣內供奉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薩,像高9米,騎獅造型。龕後供奉「橫三世佛」,即 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 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塑有五百羅漢渡江故事,規模宏大,形象生動。
羅睺寺 :初建於唐,為青廟,清康熙年間,被敕令改為黃廟,為藏傳信眾禮佛之先。寺內有有藏式磚塔一座,高3米;有唐代石獅一對,雄渾威武。
現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禪房等。其中殿內有一座「開花見佛」裝置,機構精巧,嘆為觀止,在一蓮花台中,有八片花瓣合圍,當轉盤轉動時,花瓣開放,四佛顯現。
五座寺廟全部位於台懷鎮的五台山中心區,相距很近,可以步行遊走於各個寺院之間。路線可以如下: 殊像寺---塔院寺----羅睺寺----顯通寺-----菩薩頂, 當然這條路線上還有其他很多著名寺廟,您可以一並參拜與遊覽。
感謝您閱讀完我的這輯 【晉北自駕之旅】 ,希望能帶給您不一樣的體驗,還是希望您能親自來一次晉北自駕之旅,這裏的自然、人文、美食、美景真是值得的。
感謝您的 點贊 、 評論 和 轉發 ,喜歡我的文章,就請 關註 我,跟我開啟下一場旅行,一起發現旅居路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