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家張說別出心裁,
寫下一篇關於錢的藥方,
全文188字,
把錢寫活了,說透了,
堪稱千古奇文。
跨越了千年鴻溝,
如今讀來,依然鮮活有力。
【錢本草】原文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解困厄之患立驗。
能利邦國、汙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
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
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
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誌傷神,切須忌之。
1
錢,味甘,大熱,有毒。
——【錢本草】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言道出了錢的不可或缺,錢能讓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證人們的生存,所以「味甘」。
但對錢的追求要有度,要講道,超出了度和道,便會讓人變得瘋狂,挖空心思往錢鉆,導致「大熱」,成了金錢的奴隸。
錢是有藥性的,服過頭便會產生副作用,會「中毒」,使一些貪婪的官員最終鋃鐺入獄,命斷黃泉路,這印證了丁俊輝的話:「人不能把金錢帶進墳墓,但金錢可以把人帶進墳墓。」
2
偏能駐顏,彩澤流潤。
善療饑寒困厄之患,立驗。
能利邦國、汙賢達、畏清廉。
——【錢本草】
張說接著分解錢的藥理,小錢能使人的肌膚,變得細膩光滑、充滿神采。小錢還能治療饑餓,解人燃眉之急,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並且是立竿見影,馬上應驗。
大錢則能「邦國」,讓國家富強起來。錢能「汙賢達」,但亦「畏清廉」,如果人人都能正氣浩然、拒腐防變,錢害就不存在了。
錢,它一方面有利於國家和百姓;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原本賢達的人受到汙染,盡管如此,它唯獨以清正廉潔為天敵。
3
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
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
——【錢本草】
張說警告貪婪的人:貪婪之人服用以不過度為好,如果過度,冷熱不均,會引發霍亂。
錢財多占者,最好將多余的錢財用於社會,否則禍害無窮,社會就不太平了。
4
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
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
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
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
——【錢本草】
這味藥不同於普通草藥,並沒有固定的采摘時節,但如果不遵循義理而采摘就會使人精神損傷。
錢物既然流轉於世間,往往就會感召神靈護佑,因而沾染神鬼的氣息。
錢要取之有道,不能亂撈,不然神靈便要降罪下來。
錢要會積攢,又要會花到實處,否則會有災難至;
如果只會花錢而不會掙錢,那就只有受貧困饑餓之份了。
5
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
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
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
入不妨己謂之智。
——【錢本草】
一積攢一發散平衡得當稱為「道」,
不把它當作珍寶稱為「德」,
取得給予過程適宜稱為「義」,
對於不屬於自己的不過分貪求稱為「禮」,
慷慨地施舍以救濟大眾稱為「仁」,
不違背自己過去承諾稱為「信」,
得不傷己稱為「智」。
獲取錢財要講「道、德、義、禮、仁、信、智」,此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6
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
令人長壽。
若服之非理,則弱誌傷神,
切須忌之。
——【錢本草】
在講究「七術」的基礎上獲取的錢財,才能「久而服之,令人長壽」。
如果服用時不符合義理,就會使人沈湎其中,而導致誌向衰弱精神損傷,一定要特別小心。
評 價
在【錢本草】這篇文章中,張說以錢喻藥,針砭時弊,用短短的188字,把錢的性質、用途、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淋漓盡致。
「本草」即藥材,把錢作為藥材來論述藥理,不敢說後無來者,起碼也是前無古人。
張說指出,錢「能駐顏,善療饑,解困厄」,「利邦國,汙賢達,畏清廉」,要想駕馭金錢,不為所迷,不為所害,應當精煉「七術」,即「道、德、義、禮、仁、信、智」七種方式。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積存使用要有度,這就叫‘道’;不把錢看做珍寶,這就叫‘德’;獲得與付出相適應,這就叫‘義’;不求非分之財,這就叫‘禮’;樂善好施,這就叫‘仁’;交易不違約,這就叫‘信’;不讓錢傷害自己,這就是‘智慧’」。
如果不能做到上述七術,金錢就會令人「弱誌傷神」。今天看來,【錢本草】對於那些盲目崇拜金錢者仍是一劑靈丹妙藥。
明倫書院——「全國十佳國學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