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遠離家鄉,親不出五服?反思現代社會中的家族關系

2024-04-07文化

每年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日和農歷九月九日,是傳統祭祖的時間節點。然而,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如今只有在春節才能真正實作全家團聚,共同祭祖。這使得春節成為了祭祖的重要時間節點。回老家與家人團聚,透過祭祖與不常見的親戚聯絡感情。

然而,祭祖時遇到的眾多只見過幾面的親戚,甚至是未曾謀面的親戚,讓人不禁思考:人總有親疏遠近之別,那麽如何界定親戚關系呢?

答案是「五服」。「五服」並非一種計量單位,而是源自於古代的政治文化。

最初,「五服」指的是「五代」,即一代人為一服。隨著歷史的演變,「五服」逐漸演化為形容親疏遠近的關系。

而「五服」中的「五」與「服」最初都是數量詞,與大禹時期九州按照物資財富劃分的五個等級不同,周朝則將國家地理位置劃分為五個等級,以「服」為單位。越是離中央近的地區等級越高。不同等級還有不同的稱呼,如靠近王城的等級最高的被稱為「甸服」,離王城最遠、等級最低的被稱為「荒服」。而且每個等級享有不同的權力,等級越高,權力越大。

由此可見,「五服」對政治和禮節的重要性。除了政治和禮節,「五服」還對家族成員間的相處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守喪時,不同服色的人要穿不同的衣服,且守喪時間的長短也不同,忌諱的事物也不同。

而且,與死者聯系越緊密的人,穿戴的衣著服飾越隆重,守喪時間越長,忌諱的事物越多。父子、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和夫妻關系一般是最緊密的關系。在一個家族中,血緣越淡,交流相處的時間一般也最短,也最難建立起親密的關系。俗話說「親不過五服」,意思是說再親近的人,如果血緣關系淡薄了,關系也會隨之變淡。

在今天快節奏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家安在工作的地方,一年到頭與親戚見一面都難。然而,「親不出五服」這句話,讓家族關系更加密切。這句話雖然有些偏頗,但也有些道理。在這種以五服為主導的倫理關系下,每個家族之間的聯系反而更加緊密團結。

所謂的「五服」,其實是指以自己為軸心,向上數四代,向下數四代,一共包括九代人。這九代人的範圍,就是所謂的「五服」。曾經有人將「五服」與「五代」混淆,其實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五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親結婚,維護了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五服」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一直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從最初的政治制度,到老百姓生活中的倫理綱常,再到今天傳統文化的重要部份,「五服」一直都在發揮著它的作用。無論是作為政治制度,還是作為倫理綱常,或者作為傳統文化的體現,「五服」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文化的傳承。

總的來說,「五服」不僅是一種區分親疏遠近的標準,更是一種維系家族關系、社會穩定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雖然它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我們應該像對待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優秀的部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