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書單| 中國書法之情性、神氣及骨肉血

2024-03-05文化

★星眼讀書·書單

★欄目主持:溫星(閱讀推廣人,奔來書院院長、中國作協會員,昆明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文學無用」、「藝術無用」——許多精致的實用主義者、功利主義者在貶斥文學藝術時,常常高唱如此無用論調。這,其實是一種很客觀的評價。然而,文學藝術之用,恰在於其「無用之用」。莫言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後,發表演講時曾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麽用處,但是我想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相關的名家言論當然很多了,這裏我不去列舉。

本期【星眼讀書】,我想表達的觀點:文學藝術在功利的實用層面確實很可能百無一用,但是,它能使你成為一個「人」。

【藝術:讓人成為人】 ,兩位美國教授享譽全球的人文學通識經典,被譽為「偉大的人文學教科書」,已在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講授四十余年,經久不衰。本書副標題,可謂極為藝術而又精準地道出了藝術的核心價值,那就是塑造人格與人性,讓你成為美學、社會學以及人類學意義上的「人」。

本期第一推薦【藝術:讓人成為人】

【中國書法十五講】 ,一部書法歷史與美學普及讀物,是「網紅書法教授」方建勛在北京大學、央視課堂及網絡上的系列講座文稿,點選量數千萬——書法講座能在大眾層面如此收到追捧,實屬罕見。在「醜書」「怪書」頻出、書法界妖魔橫行之當下,我讀這部十五講,頗有正本清源、厘清亂象之感,感謝素未謀面的方建勛教授。

【中國畫論史】 作者葛路先生,亦是北京大學教授,此著亦在經典之列。中央美院李軍教授表示:「現在研究中國美術史論的人,尤其是我們這些及以後的幾輩學者,幾乎沒有人沒讀過葛老師此書」。

三部皆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皆屬藝術類學術著作。但至少前兩部,可讀性是非常強的,結合了古今中外許多藝術與藝術家的精彩例子,寫法生動、淺顯,全然不是常規學術著作之刻板面孔。

【藝術:讓人成為人】

作者: [美]李察·加納羅、 [美]特爾瑪·阿特休勒

譯者:郭峰、張萌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察·加納羅(1927-2017),畢業於哈佛大學,曾出版多部大學通用教材,包括【哲學:有關信仰】【人的價值】等。他還從事戲劇創作,作品【維珍尼亞·伍爾夫:後一天】、【恒定之光:愛因斯坦在1905】。曾憑借【人文學:是什麽又能做什麽】榮獲艾美教育紀錄片獎,是邁阿密新世界人文學校創始人之一。

特爾瑪·阿特休勒(1924-2019),邁阿密大學文學和人文學教授,一生出版多部教科書,十分強調批判性思考和歷史對當下的影響。

【藝術:讓人成為人】是一部全球經典人文學通識百科全書,內容涉及人文學方方面面,涵蓋文學、藝術、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等學科,文字曉暢明了,配圖豐富生動,觀點新穎,視角多元,範例充足,分析獨到,整體內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可讀性極強。

兩位作者深信:「人文學表達著我們在靈光乍現時的創造力和智慧,也許是在一次淋浴、也許是在風和日麗的某天的一次街頭散步時,你的靈魂因為體驗到生命的純粹喜悅而得到昇華……【藝術:讓人成為人】的主要任務,是為大家呈現一個無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這個世界由人所構造,它的存在和人類的存在一樣久遠,而且每天都在等待著我們去重新發掘。」

生而為人,是一門藝術。我們該如何實踐生而為人的藝術?

一、透過創造。【藝術:讓人成為人】中有六章全面詳盡地探討了人文學在全球不同文化中的歷史和作用,分析了主要的代表作,而且尤為重要的是,提出了觀看、閱讀和聆聽的評價標準。

二、透過質疑。書中另有七章深入獨到地探討了歷史上引人深思的各個哲學主題,包括信仰、幸福、自然、死亡、道德、自由和愛。

這本結構獨特的人文學研究導論,不僅揭示了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智慧的世界,還提供了一個條分縷析地回應這個世界的框架,同時,也探討了批判性思考者借以評價並反思其所讀、所見及所聞的各種策略。

正如兩位教授在本書序言中所言——

本書旨在向大家介紹人文學給我們帶來的愉悅——這些人文學科反映了全世界人類文明各時期的傑出貢獻。一直以來,我們的目標是傳遞我們對人文學所懷有的熱情。人文學既是心智與情感體驗的源泉,也是自我認知的通途。透過逐漸了解各種創造性藝術,並學會對它們進行批判性思考,讀者們便會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生活於其中的世界。

我們希望,本書的讀者,除了獲得對人類文化的理解之外(這對他們日後的發展會很有幫助),也能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正像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所言,一個偉大的詩人必須首先是一首偉大的詩。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去評價一個完全自覺的人呢?這樣一個人難道不應該不只是一首詩,而且還是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畫、一場戲、一部電影或者一個新觀念嗎?這些彼此相隔遙遠的星辰很難在一目之間盡收眼底,但正因前路艱難,才值得攀登。

【中國書法十五講】

作者:方建勛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方建勛,北京大學美學博士、藝術史博士後,北京大學書法教育與研究中心研究員,央視書畫頻道「一日一印」欄目主講人。主要著作:【中國書法通識】、【行書的故事】、【臨帖九講】、【字美在何處】、【清秀飄逸的漢隸技法四十五例】。曾赴英國、西班牙、日本、埃及等國家的大學講授書法並舉辦書法展。

本書是方建勛教授北大書法公開課「書法審美與實踐」之講稿整理,課程影片在網絡上廣泛流傳。作者以親身、獨得的經驗和體悟,給出了修習、欣賞書法的秘鑰。

這十五講內容,既觸及書法最基礎的筆法、字法與章法布局等技法層面,也探討書法的風格、神采與氣韻等審美層面,同時還揭示了書法學習必經的臨帖、創作之方法與途徑。作者以親身、獨得的經驗和體悟,給出了修習、欣賞書法的秘鑰。

全書保留了講稿的現場感、親和力,行文生動活潑,例證豐富精彩,以超千幅高畫質圖,抉發幽微,盡顯書法之妙。每講附有課程影片,影片以「北大書法公開課」之名流傳全網,點選過千萬,頗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書後附有專門錄制的古代碑帖臨習影片,可隨之揮毫落紙,可觀之悅目賞心。

如此,一編在手,可讀、可賞、可學、可寫,成為懂書法之人。

【名家品薦】

方建勛博士期間專攻美學,又做了兩年歷史學博士後,對藝術史尤其是美術史、書法史有獨到的研究。同時專習書法、篆刻,長達三十余年,有深刻的審美體悟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已是頗有成就、廣有影響的書法家。有這樣的學術功底和書法造詣,來做【中國書法十五講】這個題目就有特別的優勢,能道出一般理論研究學者無法講出的切身體會和技巧,也能講出一般習書者無法理清的美學觀念和理論,言人所不能言,兼二者之長,講得深入而通透。

——朱良誌(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方建勛的【中國書法十五講】是從不同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書法藝術的一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該書從十五個角度分五個層面闡述書法藝術,其中「緒論」「書法五體,各有其美」和「書寫內容」三講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書法發展歷史;「點畫(線條)」「結構」和「章法與布白」三講告訴人們如何從形質層面欣賞書法作品;「神與氣」「骨肉血」和「情性」三講則帶領讀者進入到書法的生命境界;而「筆法」「書寫過程」「臨帖」「創作與創新」以及「意境與境界」則從審美引領到實踐指導;最後一講「時代審美與個體選擇」,以書風變遷為線索對書法藝術作了總結和展望。

可以說,本書十五講,是帶領讀者對書法藝術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領略與探索,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相信一定會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

——言恭達(清華大學教授,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兼全國高等書法教育分會會長)

【中國畫論史】

作者:葛路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葛路(1926-2016),原名葛光植。著名學者,北大教授。1948年,畢業於北平華北文法學院國文系。1953-1961年,擔任【美術】雜誌編輯。1961-1979年,執教於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1979年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中國畫論史】是一部提綱挈領的中國繪畫理論發展史,已成為美術學領域有口皆碑的經典之作。

莊子的「解衣般礴」、歐陽修「畫意不畫形」,倪雲林所強調的「逸氣」與「逸筆」,其本義何解?

【中國畫論史】按歷史順序,在浩如煙海的古代畫論中披沙淘金,分類整理,梳理歷代典籍文獻中的繪畫理論和發展脈絡,還原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歷史真面貌,佐以對具體畫家畫作的分析,敘論結合,是一部簡明而生動的古代畫論史,尤其適合喜愛中國藝術史的讀者參考學習。

【中國畫論史】已成為美術學領域有口皆碑的經典之作。本書之歷史年代,起自春秋,而止於清代鄭板橋,鄭板橋以降,則全無涉及。為何?

作者葛路教授在後記中如是闡述——

全書止於鄭板橋論畫,作為一本中國繪畫理論發展史,下限為什麽在乾隆年間呢?我是以某一畫家或某一文藝批評者,凡能增益前人的理論,對於探討中國美術理論的演變與發展有所啟發,即使是一句話,也要沙裏淘金,勾尋出來;或者理論雖然錯誤,而其影響頗大,也都予以評介。相反,重復前人之見,平庸之談,即使議論成冊,一概不取。當然這只是就我所掌握的材料和我的看法作取舍的。

我以為「揚州八怪」的作品及其畫論,是中國古代獨放異彩的「夕陽」,自此以下,有價值的理論沒有多少了。晚於鄭板橋的清人,其中有可取的見解,比如談題跋、印章,已經與同類問題集中到一起,提前插入明代有關的章節。倘若硬要續寫到中國古代史下限的1851年,其結果,一是有傷【中國畫論史】著論的宗旨,一是讓讀者興味索然,所以還是到此結束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