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容齋隨筆】:宋人筆記中的翹楚

2023-12-06文化

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嚴光,是個高潔的隱士。範仲淹在浙江桐廬做地方官時,因為敬佩嚴光的為人,修建了嚴先生祠堂,並為之作了一篇文章,最後說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寫完之後拿給一位叫李泰伯的人看。

李泰伯說:「這文章肯定會成為名作,我想冒昧地改一個字。」範仲淹不安地搓手請教。李泰伯道:「‘雲山’‘江水’這些話,在意義上非常大,用‘德’字承接不住,換作‘風’字如何?」這麽一改,就變成了「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範仲淹一聽就佩服得很。

這個一字之師的故事,出自【容齋隨筆】。這是一部以考證辨析古書為主而兼記事、議論的筆記,包括【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74卷,後人用【容齋隨筆】作為總稱。

筆記這種寫作體裁,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多講些神鬼故事,到了唐代加入了很多現實生活的成分,荒誕色彩大減。到了宋代,筆記的考證味道占據了主流。【容齋隨筆】就是代表之一。

像「一字之師」這種小故事、微考證,難以推演成大塊文章,寫成筆記最合適。古人讀書有所收獲,有所發現,就記下來。日積月累,規模也不小。因為都是平時思考的吉光片羽,加上並非經史著作、高頭講章,作者往往下筆輕松,讀起來自然清麗可人。值得一提的是,筆記文章一般都篇幅短小,七八百字一篇,適合當下的碎片化閱讀。

【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1123年—1202年)從小就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在中央做過官,赴地方上過任,外交也幹過,國史也修過,是位經歷豐富、學識廣博、思維活躍的讀書人。他在【容齋隨筆】自序中說:「我老了,也懶了,讀書不多,想到什麽就記下來,無所謂先後順序,所以叫【隨筆】。」

怎麽個隨筆法兒呢?比如洪邁在讀書時發現,一個知名的好做法往往並非首創,而是有所本。以大家都熟悉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為例,其實商鞅也是從別人那裏學來的。吳起在魏國的西河為官時,想取信於民,在南門外立起一根木柱,釋出命令說:「如果有人能推倒木柱,就讓他當大官。」百姓互相議論,認為是假的。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念頭,推倒了木柱,吳起便任命他為上大夫。從此之後,百姓就信服了吳起的賞罰。商鞅對這個故事不會不熟悉,於是就有了他懸賞搬木頭的「盜版」做法。

這種有意思的考證很多。因此,【容齋隨筆】寫成16卷後,被人刊刻出來,傳播很廣,以至於傳入皇宮。宋孝宗看了贊嘆道:「這書裏有很好的議論啊。」得到皇帝認可,洪邁就【續筆】【三筆】【四筆】【五筆】這麽寫了下去。寫作態度仍然是如他所說:「就是在閑暇寂寞之際,捉筆為文,隨著興趣寫哪兒算哪兒,意思到了就行,自己開心就好。」

可以說,洪邁寫【容齋隨筆】一直秉持這種「不給自己壓力」的原則,越老寫得反而越快。第一部【容齋隨筆】寫了足足18年,【續筆】用了13年,【三筆】5年就完成了,【四筆】連1年都沒用完。【五筆】沒有結束寫到第十卷,洪邁就去世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此書:「其中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醫蔔星算之屬,凡意有所得,即隨手劄記,辯證考據,頗為精確。」給出了「南宋說部,以此為首」的評價。

洪邁的考證很接地氣,比如他很關註日常用語的含義問題。他發現,有一些古代詞語,後世因不常用而產生誤解,對此便多加留意考證。

在「寧馨阿堵」條中,洪邁說,「寧馨」「阿堵」是晉宋時期語言中的語助詞,後人只看到王衍指著錢說:「把阿堵物拿開。」又看到山濤見到王衍時說:「什麽樣的老婦人生了寧馨兒!」今天便認為阿堵是錢,寧馨兒是好兒子的意思。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宋廢帝的母親王太後病得很重,宋廢帝不去看望,太後生氣地對侍者說:「拿刀來剖開我的肚子,它怎麽會生出寧馨兒!」從此可知,「寧馨兒」怎麽能是好詞呢?還有,顧愷之畫人物,不點眼珠,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見阿堵就是「此處」的意思,哪裏有「錢」的意思?今天江浙人的語言中還多有用「寧馨」這個詞來表示發問的,好比說「如何」。

就這樣,透過精煉地列舉文獻中的事例,並結合現實生活,洪邁找出了「寧馨」「阿堵」的本義。

【容齋隨筆】的趣味性、知識性很足。我們今天常用「東道主」來指代款待賓客的主人,洪邁不僅告訴讀者這詞的來歷,還介紹了一種鮮為人知的「北道主」的說法。

關於「東道主」,那是春秋時期,秦、晉兩國軍隊包圍了鄭國國都。鄭人燭之武遊說秦穆公,說何不放過鄭國,讓它作為東道主呢。因為鄭國在秦國的東邊,所以這樣說。

關於「北道主」,洪邁發現,【後漢書】記載過三次。第一,常山太守鄧晨在巨鹿跟漢光武帝會合,請求跟他一起去攻打邯鄲。漢光武帝說:「你用你這一身來跟從我,不如以一郡做我的北道主人。」第二,漢光武帝到薊,打算回南方,他的心腹官員都同意,只有耿弇認為不能這樣做。漢光武帝指著耿弇說:「這就是我的北道主人。」第三,彭寵將反叛,漢光武帝問朱浮為什麽會這樣。朱浮說:「大王曾倚重彭寵作為北道主人,現在既然不是這樣,所以他失望了。」

盡管接二連三出自皇帝之口,差不多成了漢光武帝的口頭禪,但「北道主人」的說法終究沒能流傳開來,後人很少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