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無花無酒過端陽,興味蕭然似楚狂。一片麥出南畝熟,連朝梅雨北窗涼。入門劍掛菖蒲綠,退食盤盛角黍香。多少錦標休去奪,料他制艾為人忙。——來源 【京園遊草】_【端午即事】
古書上說: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又因為歷書定五月為午月,初五日是午日,所以陰歷五月初五日稱為重午,也稱重五。再則因為「端」字是開始的意思,所以又叫做「端午」。民國初年,把這一日定為夏節。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端午指農歷五月初五。又名重午、端五、端陽、蒲節,端為「初」意,故初五為端五。五月又稱午月,五日又作午日,所以端午又稱重午。
源【良友】雜誌
端午節主要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而死。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龍舟競渡是拯救死者的象征,後來成為人們喜愛的一項水上運動。帶香袋表示屈原的高尚品德流芳百世。粽子是防止魚吃屈原屍首,後成為節日食品。各地傳說不同。但以悼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源【良友】雜誌
屈原於五日沈汨羅江而死,楚人於是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屈原,途相沿成俗,幾歷三千年矣。吳自牧【夢梁錄】載:五日采百草,制藥品,為辟瘋疾等用,藏之,良驗。月令事宜戴,五月五日收藏浮萍,乾爲末,和雄黃作紙纏香,焚之,能避蚊。湘楚舊俗,五日門前多懸掛艾葉蒼浦,婦女簪艾葉槐花,各以雄黃入酒偶飲,小孩則於身上塗雄黃。謂此可以免生瘡都也。武漢爆竹店,並於是日制傳雄黃燥,於室中暗處燃放,可殺蟲機?蓋端午為夏令之始,蟲類滋生,藉此作一次掃滅,亦古代衛生之法也。
屈原像 來源【良友】雜誌
傳說,戰國時候,楚懷王不接受大夫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被張儀騙到秦國軟禁,不久憂郁成疾而死。訊息傳到楚國,屈原悲憤欲絕,上書新即王位的頃襄王,望其近忠遠奸,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誰知頃襄王寵信奸安,反將屈原削職放逐。秦國一看時機成熟,便立即出兵,在很短時間內,楚國失地千裏,百姓屍橫遍野,屈原眼看自己祖國被侵略,自己卻救國無由,殊感心如刀絞,但始終不願舍棄自己的祖國,於黃帝紀元2420年農歷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以自已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江中的漁夫聞訊趕來打撈,可總未見屈大夫身影,一個漁夫從船上拿出準備好的粽子和雞蛋扔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不再吃屈大夫的屍身,一位老醫生拿出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忽然,水面上浮起一條昏暈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蛟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以解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貞潔的孩子們。
這就是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的由來以及端午節吃粽子、孩子們在腕上纏五彩線的肇端。
來源【良友】雜誌
端午節的起源,在台州有多種說法。台州舊屬吳越地界,有的說是紀念吳王夫差在這天疏通運河;有的說是紀念越王勾踐為復國在這天集中訓練水師;有的說是為了紀念伍員投錢塘江;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台州部份地方,還因為這個節日正值五月,又把它叫做「五月節」。節日習俗中的「送粽」、「洗午時草浴」等頗具地方特色。
來源【良友】雜誌
台州 各地民間都有在端午節互相贈送粽子的習俗,稱為「送節」。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天台歲時記】中有 天台人 端午以角黍相饋的記載,清光緒【玉環廳誌】也有以竹箬裹糯米為角黍互相贈送等的記述。民間在端午節以粽子互相饋贈,除作為親友鄰裏間的一般禮尚交往外,還含有一些特定的含義:如玉環民間,義子、外甥在端午節用粽子和一刀豬肉(或用黃魚、鰳魚、鱸魚、鮮蟶、鯧魚之類)送給義父和舅舅,表示孝敬。因為「粽」和「宗」同音,有尋宗的意思。義父和舅舅則以枇杷、杏、梅等時鮮果品回贈。
五月已進入夏季,氣候日漸濕熱,正是時疫最多的時候,民間在端午節有許多驅邪的習俗,除貼五毒圖、懸艾葉、菖蒲劍等外,流傳至今的還有一系列比較實際的措施,如飲菖蒲酒,在小兒臉面上塗雄黃,在房屋角落撒蜊灰粉、噴灑雄黃酒等,說是可以避邪和避蛇蠍諸毒。這一天,漁民在船艙內也撒石灰粉和灑火酒。
溫嶺、三門、玉環 的鄉間人在端午節采集艾葉、菖蒲、馬鞭草、大小薊、香附草、魚腥草、薄荷葉等到市上出售。各家都去配購,在正午時分燒湯洗浴,稱為「洗午時草浴」。煎午時草湯時,還要放入青皮鴨蛋,煮熟後給小孩分吃,據說可以去瘀除穢,清涼解毒,避暑濕,不怕淋冷雨。鄉間人家還在端午日采集桐葉、夏枯草、鹿銜草等晾幹,以備四時常用。各藥鋪也有在端午日向鄰裏鄉人贈送雄黃,做好事的。
舊時端午節有用五彩絲線纏在小孩的手腕、腳踝或懸掛在頸的風俗,也有把絲線編結在一起纏掛的,稱為「掛花錢」,古人叫作「長命縷」。五彩絲線象征五龍,傳說五龍在身,可以遠避鬼邪,祛祟保壽,近年已不多見。
端午節還有送荷包香袋的習俗。荷包香袋用棉布和絲線繡制而成,婦女們在上面繡成花卉、果物、鳥獸、蟲魚、人物等圖案。香袋內裝著蒼朮、雄黃等香藥。也有用絲線織成極小巧的網袋,只容納顆把樟腦丸,贈給小孩,帶在身上,可以驅昆蟲、散濁氣。這種風俗,至今在鄉間仍然流行。
清嘉慶年間編的【太平誌】中可以得知,有過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因襲舊俗,各地鄉間至今還有請戲班公演【盜仙草】、【鐘馗嫁妹】等戲文的習俗,其資金由民間自行籌集。
1 來源【皇覽】
2 來源【皇覽】
3 來源【皇覽】
4 來源【皇覽】
【說明】
1、本文純屬個人整理的學習資料和史料,僅供參考,資料來源【皇覽】、【太平誌】、【沅陵文史】、【台州風俗】、【中華全國風俗誌·天台歲時記】、【玉環廳誌】、【談端午節風俗】(民國)、【端午·中秋】(民國)、網絡;
2、圖片主要來源網絡、【良友】雜誌、【皇覽】,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中華文化精神;
3、文章簡單,歡迎多多交流,難免有疏漏之處,還請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