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雨打伏頭,曬死牯牛」有啥說法?入伏下雨好不好?看老祖宗咋說

2024-07-15文化

根據中國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三伏天」得以產生。具體來說,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被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這三個時期統稱為三伏。「熱在三伏」是家喻戶曉的夏季俗語,按照中國傳統歷法,我們即將迎來最炎熱的「三伏天」。三伏象征著初伏、中伏和末伏這三個連續的時段。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標誌著初伏的開始(明天是今年的初伏開始日),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開始,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開始。每伏通常是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會延長到20天,今年便是如此。

當然,古人推算的方法並不總是精確,往往與當年的實際氣象情況有出入。在不同地區,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現在「三伏」期間。

總之,「三伏天」正值盛夏酷暑,我們需要特別註意防暑降溫。

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這段時間稱為初伏。作為入伏的第一天,民間充滿了各種預測天氣的農諺。

「雨打伏頭,曬死牯牛」

古人的俗語凝聚了千百年來的經驗和智慧。尤其是節氣相關的俗語,是他們透過細致觀察時令、物候、天氣,並結合生活實際總結出來的。例如「雨打伏頭,曬死牯牛」就是這樣的智慧結晶。

這句俗語告訴我們,如果入伏當天是陰雨連綿,那麽接下來的日子一定會極為炎熱,連牛都難以忍受這種酷暑。

老祖宗的這句俗語是否準確呢?其實,俗語反映的經驗往往具有地域性。比如,「雨打伏頭,曬死牯牛」這句俗語表示頭伏下雨,接下來會很炎熱。然而,還有另一句俗語說「頭伏有雨,伏伏有雨」,意思是如果頭伏下雨,那麽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涼爽,因為整個三伏天降雨充沛。

由此可見,頭伏有雨在某些地方象征著接下來的日子將會燥熱;而在其他地方,頭伏有雨則象征著三伏天將會降雨充沛。

所以,伏天的降雨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老祖宗常說「伏裏淹了狗,能長一探手」,這句俗語形象地描述了伏天若有充足的降雨,田裏的莊稼會獲得充足的養分,長勢格外喜人,秋收時定會大豐收。同時,還有「伏裏沒雨,谷裏沒米」的說法,意指伏天若無降雨,農作物將缺乏養分,導致減產。民間流傳的「大暑連陰,遍地黃金」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大暑期間正值三伏天,若連日陰雨,預示著莊稼的長勢將會極為迅猛。

然而,盡管伏天的雨水有助於莊稼的生長,但過多的強降雨也可能造成農田莊稼的受損。因此,三伏天期間,除了要註意防暑降溫,還需警惕過多的降雨對莊稼的破壞。#圖文夏日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