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遠近山川咫尺千裏,從展子虔的【遊春圖】中領略無限春意

2024-04-04文化

導語: 有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把輝煌燦爛、嬌麗無比、雄健偉岸的隋唐繪畫比作中國藝術發展史上濃艷的春天,那麽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園】毫不誇張就是春天裏第一聲報曉春雷,並由此拉開了隋唐山水畫艷麗絕姿的景象。

一年一度又清明,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

說起清明節,人們往往與掃墓聯系在一起,上墳祭祖,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故人的思念。

但你也許不知道,清明除了生離死別的悲酸,還有踏青遊玩的歡笑,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節日。

不如從書畫中,一探古人清明習俗的蹤跡。

古人清明玩什麽?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祀祖先、緬懷先烈、寄托哀思的日子。

但它不僅僅是一個沈甸甸的節日,因時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氣溫升高、萬物復蘇、百花競放,蘊含了無限生機與活力,被嚴寒包裹了一冬的人們蠢蠢欲動,有到郊外遠足遊玩、賞花作樂、親近自然,感受春天氣息的習俗,所以清明節也叫踏青節。

北宋詩人程顥透過詩歌表達出對清明節踏春的熱愛。他在【郊行即事】中描繪道:

「芳原綠野燦爛、草長鶯飛、落英繽紛的美好景象,恣行時,春人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這首詩詞詳細描繪了如此宜人的氣候條件下,詩人暢遊賞花、開懷痛飲,顯露出其內心怡然自得的情景!

這種愉悅的踏青春景同樣可以在古代繪畫傑作中覓得蹤跡。

隋朝時期畫家展子虔創作的【遊春圖】如今已成為他傳世唯一的作品,也是至今保存最為古老的畫卷之一。

畫上方有宋代徽宗皇帝親自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六個字。畫中所展示的是一派水天空曠的景象,隱藏在山巒和湖泊之間,有士大夫駕馭駿馬穿梭於山路之上或是停留在湖畔,另有女子乘坐小船在水中暢遊,船上彌漫著柔和的春風,水面上粼粼微漾,岸上桃花與杏花開得鮮艷,草地如茵。

這幅作品為工筆重彩青綠畫法,畫中占大面積的江水在勾線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次暈染,表現了由近及遠、煙波浩渺之境。為了強調春日融融的溫暖氣息,繪者在畫面的川河兩岸以及坡角處巧妙運用了泥金,開創了金碧青綠色山水畫的先河。

唐畫之祖【遊春圖】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遊春圖】,是展子虔【四季圖】之一。此畫雖面積不大,但他是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卷、最早的青綠山水畫卷、最早的全景山水畫卷,是為「三最」畫卷。

這幅山水畫,描繪了陽光和煦的春天,翠岫蔥蘢,碧波蕩漾,貴族士人於堤岸策馬遊賞的景象。

雖然畫幅有限,卻場面開闊宏大,俯視諸景的鳥瞰視角,大膽地將景物進行映像錯位分割,以此以江天營造了清虛空靈的氣氛,同時也在整體觀感上達到了「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裏之勢」。

景致的成功描繪和人物傳神點綴引發觀者心靈共鳴,遊走於遠山連綿,落日映照,湖水碧綠漣漪,微波細浪,如此優美的畫面之中。

人物不論是策馬在山路之間還是泛舟湖中,亦或是閑坐在岸邊的柴門旁期待親人的歸來......人物間情感變化豐富、生動自然;遠山流翠,祥雲環繞,樹木復蘇,嫩綠新芽初生,桃花梨花開滿枝頭,綠草如茵,呈現出萬物回春、春光明媚的景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春風拂面、生命勃發的景象。並在構圖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在用筆設色上尤顯得古意濃重。

正如明代詹景風所言:「其山重著青綠,山腳則用於泥金,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寫幹,以沈靛橫點葉。大樹則多勾勒松,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沈點,松身兩筆直赭石填然而不做松鱗,人物直用粉點而成,加重色幹上分衣褶,船屋亦然」。

此外,在濃密樹葉的畫法上使用先勾再以墨綠色暈染的方法,其他花木則運用白粉和桃紅進行點染。補色的運用恰到好處成為這幅畫用色重要特征之一,取得了相得益彰的盎然雅和之趣,極盡浪漫風情。用筆勾線骨法取上,多轉折拗拙,提按得法,硬毫為之、典雅樸拙。畫水一絲不茍,柔美靈動,暢神之情,留心於物。

結語:

在這個蘊含希望和新生的清明時節裏,各類花卉爭奇鬥艷地盛開於枝頭;茵茵芳草般的綠意盎然中,鳥兒歡快地啼鳴追逐。

悠悠歷史之中,多數王朝都為我們留下了那些無比美麗而又充滿意義的清明書畫作品。

當我們靜靜地欣賞這些大師們的傳世精品時,不僅得以對古代文化進行深入了解與回味,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深化對於生活及其真諦這一主題的認識和領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