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2024普列斯克獎得主:北京CBD建築師,大城市孤獨病療愈者

2024-03-07文化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透過我設計建造的建築,哪怕只有一點點,至少也要讓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比以前更加良好。」

——山本理顯

3月5日晚, 2024年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列斯克獎揭曉,獲獎者是79歲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

他是該獎項的第53位獲獎者,也是繼磯崎新、阪茂、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丹下健三、槙文彥、伊東豐雄和安藤忠雄之後 第九位獲此殊榮的日本建築師

這個結果多少讓人覺得有些意外,山本理顯並不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明星建築師」,他的建築也沒有標誌性的設計風格。

山本理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是 20年前建成的北京建外SOHO ,和 12年前建成的天津圖書館

山本理顯(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 Welsh提供)

2016年普列斯克獎獲得者、本屆普列斯克獎評委會主席 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 這樣評價山本理顯:

「未來的城市中,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透過建築創造條件,增加人們相聚和互動的機會。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為社區建設做出了超出其職責範圍的積極貢獻。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築師,讓日常生活過得更有尊嚴;讓慣常的事變得非比尋常; 讓生命從平靜走向輝煌 。」

01

山本理顯:從「叛逆青年」到「不擅長設計,卻想要改變世界」的建築師

山本理顯生於1945年,在日本橫濱長大,他的母親是一名藥劑師,年少時,一家人生活在一座類似日本傳統町屋式樣的房子裏,屋子裏有兩個空間,一個是母親打理的藥店,一個是生活區,「門檻的一側屬於家庭,另一側屬於社區,而我就坐在中間」。

從小,山本理顯就在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尋找平衡 ,也感受著社區帶給小家庭的溫暖,這是他對建築的最初體驗。

少年時的山本裏顯(中)和家人(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山本理顯提供)

父親在山本理顯年僅5歲時就去世了,想要和父親一樣成為工程師的山本理顯,卻因為看到了 奈良興福寺五重塔 而改變了命運,他被象征著地、水、火、風和空五大佛教元素的五重塔吸引,從此立誌成為一名建築師。

奈良興福寺五重塔(圖源:unsplash)

考入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的山本理顯,在學生時期曾是一名 「叛逆青年」 ,用石頭砸過警車,像當時西方國家「垮掉的一代」一樣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麽。

1968年大學畢業後,山本理顯於次年開始了東京藝術大學的碩士課程,1971年進入建築巨匠原廣司的研究室做研修生。

大約在1974年,山本理顯跟隨原廣司進行了三次建築考察旅行,足跡遍及希臘、阿爾及利亞、伊拉克、摩洛哥、秘魯、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那時大家都留著長發,穿著破洞牛仔褲,開著越野車奔馳在路上,考察各個國家古老的村落建築。

透過對這些傳統聚落的研究,山本理顯重新找回了做建築的興趣 ,充滿古老文化形態的聚落到底該如何穿越時空來到現在的建築空間中?這些傳統的形態與未來、現代的設計,究竟有怎樣的關聯性?這些成為他日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建築考察旅途中的山本裏顯(右三)和恩師原廣司(右一)(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山本理顯提供)

1973年,山本理顯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山本理顯設計工場

他最早的個人專案是山川山莊(1977年),這是一座位於樹林中的私人住宅,這座建築感覺像是一片讓人於溫暖季節裏盡情享受的開敞露台, 承襲了傳統聚落的智慧

山川山莊,1977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後來, 山本理顯逐步將創作領域擴充套件至社會住宅、公共建築 ,在50年的漫長職業生涯中,其設計專案遍布日本、中國、南韓和瑞士等地,提出「細胞城市」「地域社會圈」等構想,他的貢獻遠超建築師,更像是一位社會理論思想家。

盡管在國際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山本理顯仍然保持著一貫的謙虛,他在一本專著的序言中寫道: 「我並不擅長設計,我很清楚這一點,不過我確實非常關註我周圍的事物。」

山本理顯對建築事業充滿信念感,他說:「我相信,我的建築作品能夠改變世界,我的建築作品能給社會帶來變革,即使是一座小的住宅,也有可能改變世界。 創造建築,即創造未來。

02

住宅建築:新的建築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為「老齡化社會」開出藥方

山本理顯建築理念關鍵詞:「閾體系」「地域社會圈」「做減法」

山本理顯建築創作的起點和很多大師一樣,都是從小住宅開始的,在住宅領域,他一做就是20年。山本理顯特別關註建築與社會、家族的關系,對「1戶住宅=1個家庭」「鄰裏之間相互隔離」的現代住宅系統提出質疑,主張打破「一家一戶」的標準模式,提出 「閾體系」 的構想。

山本理顯對「閾」的定義是——它是家庭和社區之間的過渡區域,每個家庭雖然都處於社區之中,但它們也是各自獨立的。

在現代繁華、快節奏的生活下, 山本理顯主張讓大家的居住環境回歸到原始的相互信賴、相互溝通、充分交流的狀態

1986年他開始設計自己在橫濱的住宅 GAZEBO ,屋頂景觀與鄰居相連,可以與鄰居在露台和屋頂上進行更多的互動。這個專案榮獲了1988年日本建築學會獎, 這是山本理顯給建築界留下的最初印象

GAZEBO,1986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Ryuuji Miyamoto提供)

GAZEBO,1986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Shigeru Ohno提供)

1991年的 保田窪第一住宅區 是山本理顯的首個社會住宅專案,包括十六棟住宅樓,110套住房,各樓棟圍繞一個樹木環繞的中央廣場布局。山本理顯開創了一種新的建築語言,不僅為家庭營造了居住的空間,還為他們創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區, 即便是獨居的人也不會感到與世隔絕

保田窪第一住宅區,1991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Shinkenchiku Sha提供)

保田窪第一住宅區,1991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2004年,山本理顯設計的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以東的 建外SOHO 落成,包括九棟住宅樓和四幢SOHO(小型家庭辦公室)建築,將工作空間與居住區域相結合,在當時的北京建立了全新的社區概念。

建外SOHO被稱作 「北京最時尚的生活櫥窗」 ,那時還沒有「網紅」一說,但這裏很快成為很多年輕人喜歡打卡拍照的地方。

建外SOHO,2004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提供)

建外SOHO透過仿照聚落空間的立體層次,打破了中國原來封閉的社區結構,實作了多層次,有活力的「社區交流」。

當時房地產商都在追求大,認為大的就是美好的,而建外SOHO的開發商潘石屹十分欣賞山本理顯的理念——「 做減法,不停地做減法 ,一直減到不能再減,最後必須保留的東西,就是人們最為需要的東西。」

建外SOHO,2004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最初設計建外SOHO時,山本理顯的出發點是住宅、商業、辦公一體化,但後來建外SOHO幾乎只剩下商業活動和辦公功能。

該專案建成後的諸多反思,促進了山本理顯 「地域社會圈」 構想的提出。

建外SOHO,2004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山本理顯構想的「地域社會圈」中的住宅,由「店鋪」和「臥室」組成,各色各樣的店鋪朝向廣場,聚集在一起,而「地域社會圈」中的居民可以共享便利商店、醫療空間、托兒空間等生活便利設施。私有空間與外部公共空間結合起來,構建住宅與住宅、住宅與住民之間具有整體性的 「地域共同體」

「地域社會圈」概念模型 (圖源:山本理顯設計工場)

2010年在南韓 板橋住宅區 專案中,山本理顯實踐了「地域社會圈」的構想。

板橋集合住宅采用了單元疊加和「閾」空間的設計手法 ,每戶家庭由3層樓組成一個單元,一層為起居室,二層為大玄關,三層為臥室,用大量玻璃墻,打造住宅中的開放空間,讓鄰裏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100戶家庭裏每10戶家庭為一個組團,在組團中設定電梯並與小廣場相連,居民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賦予公共空間不同的功能。

板橋住宅區,2010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Nam Goongsun提供)

板橋住宅區,2010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Nam Goongsun提供)

日本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很多老人都是老兩口同居,或是一人獨居。 在日本有一個日漸頻發的現象叫「孤獨死」 ,即獨自一人在一間住宅中辭世,無人知曉。山本理顯認為,這種情況就是「1戶住宅=1個家庭」的住宅方式造成的。

如今,山本理顯的理念,已經成為 大家解決大城市「孤獨病」的新思路

03

公共建築:優秀的建築,必須與社區保持密切關聯

山本理顯建築理念關鍵詞:「通透感」「開放性」「與環境相連」「新技術」

在面對大型公共建築的設計中,立體網格、模數制等設計方法被山本理顯廣泛使用,對於建材的使用都運用了高技術,使其十分精密、簡潔、有秩序,每個建築中,山本理顯都會強調 通透感 ,以建立建築內部與外部的關系。

1999年建成的 埼玉縣立大學 ,是反映山本理顯聚落形態建築觀的成熟代表作之一。這樣一座現代化建築,既融合了來自中東半島聚落的靈感,也匯集了中國西部傳統民居的空間營造智慧。

埼玉縣立大學,1999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提供)

埼玉縣立大學也是山本理顯模數化體系形成的標誌性案例, 山本理顯在這座建築中做了許多新的嘗試 ,第一次使用預制框架,整個建築布局不是將大學的各個學科分棟布置,而是使教學空間以網格的布局形式形成一個由4層樓組成的一體化、極為通透的校園空間。

埼玉縣立大學,1999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2000年建成的 廣島市西消防站 ,以纖細鋼框架、玻璃百葉、「紅箱子」為建築元素。透明的建築為城市營造了某種開放性,消防員的活動是24小時不間斷的,市民隨時都能看到他們在建築物內的活動,這個場所面向社區群眾和鄰裏開放, 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與消防員建立聯系,獲得滿滿的安全感

廣島市西消防站,2000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廣島市西消防站,2000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橫須賀美術館 是山本理顯的 首個美術館專案 ,美術館的基地是三個方向都被綠色包圍的傾斜地,北側面向大海,於是大海成了設計的一部份。引人入勝的蜿蜒入口讓人聯想到周邊的東京灣和附近的山脈,多數畫廊被巧妙布置於地下,為人們提供了一片清朗、寧靜的自然地貌視野。

橫須賀美術館,2006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橫須賀美術館,2006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訪客可以透過各公共空間中的圓形開口看到外部景色和其他畫廊,使得 身處其間的人們不僅被藝術作品所打動,也被場所本身和他人的活動所感染 。餐廳位於首層,設有貫穿全長的玻璃窗,四季皆可感受到海邊風光。

橫須賀美術館,2006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2012年建成的 天津圖書館 文化中心館,因為註重人與建築的關系,讓這裏成為 深受天津市民喜愛的場所 ,也是 文化中心建築群中每天客流量最多的建築

天津圖書館,2012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提供)

天津圖書館的建造沒有用到柱子,而是把梁都拉到很高的位置,同時梁也扮演了藏書櫃的角色,600萬冊藏書被巧妙地嵌入縱橫交錯的梁壁之中,營造出書籍懸浮於空中的視覺效果。

圖書館的五個主要樓層各設有一個夾層,使得建築看起來有十個交錯的層次,這樣訪客在任何一層都能一覽周圍數層的景象。

天津圖書館,2012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Nacasa & Partners提供)

天津圖書館,2012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Nacasa & Partners提供)

蘇黎世THE CIRCLE綜合體 是山本理顯近年來的 公共建築代表作 ,位於瑞士蘇黎世機場附近。

感覺它不是一個龐大的建築,更像一座歐洲的小鎮,有「小巷」,有「廣場」,是一座由幾個小型建築共同組成的高密度城市。綜合體朝向東南住區的體量十分零碎,看上去像一個個大小不同的方體盒子,宛如一片微型迷宮;而綜合體朝向東北方城市道路的立面,卻光滑而又連貫,顯示著這是一個整體。

蘇黎世機場THE CIRCLE綜合體,2020年(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Flughafen Zürich AG提供)

結語

「回歸理性」的普列斯克獎

山本理顯的建築作品,從未追求過張揚的個性和特點,也不追求建立獨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他曾提出 「邊做邊思考、建造著思考著」 的觀點,幾十年來以樸實的態度進行設計實踐。

山本理顯 主張建築與環境交融共生 ,關註當下建築技術的發展,一直走著用建築設計反映未來社會變革需求的道路,他是一名滿懷社會理想的建築師,是當之無愧的 「理性主義大師」

(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山本理顯作品:子安小學,2018年,貫通的寬大陽台連線各個教室,形成靈活的空間,促進了1000 名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2023年普列斯克獎獲得者戴衛·奇普菲爾德,同樣也是一位理性主義建築大師,他認為, 「把建築太當藝術品,我們就會忽略它的本質」

(圖源:普列斯克獎官網,照片由Simon Menges提供)

戴衛·奇普菲爾德作品:上海西岸美術館,開放於2019年,建築形態低調,呈現簡約的現代主義形態,設計理念是讓美術館參與公共生活

如今,人們逐漸厭倦了建築的「矛盾」和「復雜」「沖突」和「瘋狂」,開始在紛繁的視覺沖擊中尋找安寧與理智,普列斯克獎回歸理性,也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它持續給我們帶來關於建築本質的思考。

今年的普列斯克獎獲獎者是你心中所選嗎?

請留言告訴我們吧!

參考資料

普列斯克獎官網相關報道 https://www.pritzkerprize.com/cn

【改變居住方式,就是改變城市——山本理顯的地域社會圈主義】(【城市環境設計】雜誌(UED)2014年05期,轉譯:牛征,編輯:劉婷玉)

【山本理顯:我的一點人生經驗】(全球知識雷鋒,整理自2019年10月16日山本理顯於名古屋工業大學舉行的公開講座,整理:名古屋大學建築學碩士王佳敏,校對: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建築師徐浩澤)

鳳凰空間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旗下公司,建築、園林景觀、室內、藝術設計圖書出版機構;設計師品牌與服務。

471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好書推薦

【十年十築】+【十年十劃】

【十年十築】精選天津城市設計規劃研究院建築分院十年來的十個建築專案,包含 天津圖書館 等,並對每個 建築專案的設計歷程進行詳細解讀。 專案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傳統風格的作品,如泰安道二號院辦公樓、麗思·卡爾頓酒店(泰安道四號院)、天津職業大學、天津市民族文化宮、黑牛城道五福裏、天津市第四中學遷址擴建工程等;第二類是是創造新空間、描繪現代城市生活的作品,如天津圖書館、濱海圖書館、濱海科技館、濟寧市群眾藝術館等。

【十年十劃】是從作者及其團隊完成的百余個規劃成果中精選的10 個代表作品,分為三類:公共建築集群類,如天津濱海文化中心;住宅社區,如河西八大裏;城市更新,如泰安道五大院。透過同類專案之間的相互比較,揭示該類專案在規劃理論、技術方法上的異同,剖析專案背後順應時代發展的演化歷程,進而為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歸納出合理適宜的技術路徑和規劃策略。

【安藤忠雄 與光影同在】

安藤忠雄認為,住宅是人們精神的居所,靈魂的依靠,住宅是建築的原點,安藤忠雄建築的精髓,都在他所設計的住宅裏。【安藤忠雄 與光影同在】一書,精選了安藤忠雄的11個經典住宅專案,包括小筱宅、六甲集合住宅、高松住宅、曼哈頓頂層公寓、墨西哥海岸藝術家寓所、好萊塢山藝術住宅等專案,除了安藤忠雄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還能驚喜地「嘗鮮」他新近的住宅專案。

書中近300張高畫質實景圖,全景與細部交替呈現安藤忠雄的住宅建築,還有詳細的平面圖、剖面圖、透檢視、軸測圖,以及安藤忠雄親手繪制的草圖,多方位呈現設計細節。本書由安藤忠雄親筆作序,建築歷史學家菲利普·朱迪狄歐撰文,全面呈現安藤忠雄的住宅設計理念。

【紮哈·哈迪德全集】

戳圖片即可進行購買

記錄建築女爵經典作品

一手資料無保留呈現

多語種全球同步面世

【貝聿銘建築探索】

貝聿銘是世界級的建築大師,他的作品大氣莊重、謙虛沈穩,又不乏靈動巧思,在西方現代主義風格中融入了東方式的意境與詩韻。本書凝結了多位專家對貝聿銘職業生涯和作品風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錄了海內外有關貝聿銘的相關出版物資料,並加以梳理分析和評論,是一本學習、研究貝聿銘的大成之作。

【日本建築大師圖鑒】

透過細膩手繪插畫,展現日本近現代建築的百年發展歷程,了解日本建築大師職業生涯中的趣事。帶領讀者漫遊日本,探秘一座座日本近現代建築之美,體味設計中的巧思。

【世界建築大師圖鑒】

解讀了從古埃及到當代在建築史上頗負盛名的67建築師,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生平經歷、思想、代表建築。按照時代劃分,分為「古代至中世的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17世紀的建築師」「18世紀至19世紀前半葉的建築師」「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的建築師」「20世紀的建築師」「20 世紀—21 世紀的建築師」等七個部份。

鳳〡凰〡空〡間

設計類出版機構一直只做一件事用輕松有趣的方式讓人人都能參與設計覺得不錯,您再分享微博/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鳳凰空間

進圖書交流群 請私信回復「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