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古代沒有科技?一本天宮開物書,震撼世界

2024-03-26文化

一本天宮開物書,半部封建科技史。幾經流傳,17世紀的法國得到了這本書,當時國王路易十四對它愛不釋手,因為這本書對當時的法國來說充滿了黑科技,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法國的生產方式和工業行程,【天工開物】至今都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

日本在不久後也得到了這本書,書中的農業、手工業、軍事等技術對江戶時代產生了跨越時代的價值和影響。

英國的約瑟夫,將作者宋應星譽為「中國的狄德羅」,他說天工開物已從中國傳統中脫穎而出,以第一手經驗的風格撰寫,而非依賴前人的書面作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工藝技術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跨時代的科技革命的宣言,具有改變世界的偉大力量。

它標誌著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高峰。

寫出【天宮開物】這樣跨時代作品的宋應星,我想大家並不陌生,中學歷史課本也講過宋應星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封建工藝的集大成者。不過真實的宋應星可比教科書裏講的這兩句厲害的多。

宋應星可以說是當時最接近全知的男人,他在多個方面都超越了時代的桎梏,是名副其實的跨時代天才!

科技上,他打破了時代的桎梏,在那個先有八股文、後有文字獄的時代就搞起了未來科技,書中記載的水力噴灌、和新結構紡織機械、新式的火藥槍械地雷等都預示了後來工業革命中的某些發明,顯示了宋應星對未來科技趨勢的先知先覺。

藝術上,他是最早搞科技美學的那一個,跨時代的用和CAD一樣的方法直觀展現機械器材的結構和制作方法,這種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首先你要能懂、其次你要能寫、最後你還得能畫,寫畫結合。使得【天工開物】成為了一部科技和藝術雙重價值的作品。

思想上,他對政治治理、教育改革、科技發展、經濟活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都有跨時代的考量。他是一個跨時代的思想巨匠。直到現在不少學者都還在研究他的倫理思想和他的自然觀。

他文能一夜之間寫出萬字文言文的【野議】上書聖上,挽狂瀾之既倒;武能單刀赴會海寇基地,僅憑一人一嘴就幫助「海賊」們做出正確選擇,轉數百海寇成為大明忠人。宋應星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堅持探索和創新的光芒也能穿透陰霾。

宋應星的天才內容我們由此可知,那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世界級的科技巨匠的呢?他的科技思想和倫理思想又有哪些妙處呢?接下來請允許我帶大家走進宋應星波瀾壯闊的一生。看一看這位跨時代的天才和他的思想究竟有多強大!

時代的必然

宋應星出生在明末,這是傳統封建社會高度成熟的時代,也是新的近代社會開始起步,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這個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近兩千年的封建統治積聚了強大的統治能量,朝廷規定經朱熹解讀的【四書】【五經】中的思想是國家統治思想,是入仕的唯一通道。生不逢時的宋應星年輕時迎來了八股文,這已經很難為他了。等老了大明都無了很多年了,又遇上文字獄,人生悲慘淒涼。

神作【天工開物】因此差點失傳,除此之外他一生的著作也僅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這幾篇傳了下來。如此美妙的地獄般開局讓他終其一生不得誌,但還好他是天才,所以這個時代才會有的獨特經歷,終究會鑄造他成為一名科學巨匠!

宋應星出生在江西省奉新縣,那裏有個「三代尚書第」牌坊,據說就是他家。他的曾祖父宋景是明朝高級官吏,是從一品的大官。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家庭平台,不難想象在這種世家中成長的宋應星要被灌輸多少「學而優則仕」的家族價值觀。

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家族落寞了,需要偉大復興了。從曾祖父那一代的從一品大官,良田800畝,到宋應星這一代的勉強維持個小康生活,其中也只經歷了兩個步驟,第一步爺爺26歲英年早逝,第二步父親科舉不順被時代淘汰還把家弄著火了。

家道中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宋應星還聰明,七歲的時候看文章,一遍就熟了。史書有這樣誇張的記載。他有一個哥哥,叫做宋應昇,跟他一起讀書,勤奮刻苦。

他和大他九歲的哥哥那時還都是童生,上同一個學塾,學同樣的內容。他從來不背書的,只在哥哥晨讀的時候賴床聽一會兒,回到課堂上便能一遍不差的背下來。我想他的記憶力天賦和他後來能如此的博聞,並且記得每一個工具的細節,有很大的關系。

只能說,好在宋應星不是嬌生慣養的紈絝子弟,而是和土地、山林有著親密接觸的鄉間少年,家鄉的攔砂壩、紙坊、油坊和酒坊是影響了他一生的記憶線索。沒有讓這位天才被明朝科舉埋沒。最終放棄科舉,成為實用主義第一人。

家族給宋應星最大的期望就是科舉,但說實話明末的科舉不是有實力就能解決問題的,那時候講究的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要先畫靶再射箭。說好聽點,如果你沒有足夠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要知道那時候腐敗的大明王朝的考官可不是受賄那麽簡單,他們會派人直接到你家裏去索賄,家道落寞的宋家在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裏當然沒什麽競爭力。沒有在朝廷裏找人先給你畫個靶子,你箭都不知道往哪裏射,登科及第更是難上加難。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是宋應星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有自己想法的人。明末的朝廷其實不是很歡迎這樣的人。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不對啊,那啥時候王守仁、李贄他們不都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嗎?‘不要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這種話也是他們這種明朝大官說的啊?」

確實,客觀來說明末的思想啟蒙是很多的。但是他們都是入仕之後再說的,哪裏有像宋應星這樣在應試的試卷裏面說出來的啊。

你不好好寫八股文也就算了,內容上還搞七搞八,在重農抑商,崇本抑末的明末,直接在科舉試卷裏面論證工農並舉是正確的,很頭鐵。那不好意思,肯定就沒法入考官的法眼啊。

其實我是覺得,宋應星好好考試還是沒問題的,哪怕明末的考場確實黑暗。但他的才華還是不錯的,宋應星在萬歷四十三年秋天,也就是他28歲第一次能考舉人就已經中舉了,那年他哥哥第六名,宋應星第三名。

宋家一年中兩個舉人訊息瞬間引爆了江西省,那時上到正在考進士科的、下到蕓蕓童生,都想來宋家取經。

很多他教過的人後來都考上了科舉,大家也都以為這個天才能成功考上,然後像他的祖父宋景一樣成為大官。比較可惜的是後來他又考了二十多年都沒有考上進士。

宋應星喜歡按自己想法答卷,據說當時的宋應星就已經開始在進士科試卷裏配插圖了,對於八股文來說插圖是一件詭異的事情。人家考驗的是你的服從性,花裏胡哨的東西終不可取。

20年的進士科生涯,豐滿了宋應星這個人,宋應星首先在家族中接受了「學而優則仕」的啟蒙,在科舉中他當了20年的觀察者,對科舉教育的利和弊,他亦深有體會,並且有著復雜的思考。

一方面,一次次的科舉受挫,他反復思考過學子讀書的目的,國家辦學的目的。一方面宋應星六次進京的科舉跋涉讓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技術知識,直接了解到生產技術對民生的重大影響,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他突然明白什麽是有意義的、什麽是沒有意義的。

最終他明白了科舉不會變成他想要的樣子,48歲的宋應星終於黯然告別科舉,去當教諭了。相當於他們縣的教育局長同時兼管教學工作。稍微科普一下,並不是說沒考上進士就不能當官,舉人也可以當官的,可以從小官當起。其實對於宋應星來說當個小官挺好的,這是一種莫大的解脫。

當宋應星和家族的期望和解之後,他才活成了一個真正的自己,那叫一個才華橫溢。這期間他著書立說,他先是寫了政論集【野議】,寫了詩集【思憐】。又覺得自己教書的材料不好用,自編了一套教材叫做【話音歸正】。還寫了兩本倫理書,一本是【論氣】一本是【談天】,書裏的倫理觀都很跨時代。比如說他多次提到「生化迴圈說」,論證的是元素由周圍環境進入生物體,最後回到環境中的過程。雖然他那時的元素概念還是非常形而上學的,但不可否認他的自然史觀還是很前衛的,大家有空可以自行翻看。這些作品都有跨時代的思維,只能說宋應星真的是個天才,他真的只是被八股取士的科舉給耽誤了。

他除了做好他當一名校長兼教育局局長的本職工作之外,他還決定把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所以寫下來這麽一句話「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這句話便是神書天工開序中的一句話,直接就告訴你了這本書對入仕沒用,奠定了此書實用主義的基調。後來也證明,宋應星的確成了一名堅定的實用主義者。

關於天工開物這本書,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它真的很特別,一共十八章,涵蓋了從軍用到民用等30多個類別的各種技術,涵蓋了當時幾乎所有技術領域的知識,被視為非天才不能寫矣。

要創作一本天工開物,宋應星就得既是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又是藝術家和文學家。書中的插圖精美、文字描述詳盡,不僅技術性強,而且文學價值高,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在當時,沒用資訊獲取途徑,基本只能靠見聞的背景下,能夠系統地收集、整理並創新性地描述這麽多技術知識。若不是一個理、工、文三修的六邊形戰士是做不到的。

這也是為什麽有人說宋應星是穿越者的緣故,哪怕讓現在的大學生穿越回去,都很難寫出天工開物。

也正是在宋應星寫完這些著作之後,他也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由於在教諭崗位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接連升官,最後是當到了一個五品知州的官職。這也算是對科舉失敗的宋應星一個很大的慰藉了。因為很多考中進士科的人,最後都不一定能達到這個職位。

官職越大,責任就越大。馬後炮來說,他任知州的時候距離李自成攻破北京僅剩2年,在中原李自成已經團結起了一大幫起義大眾,自稱闖王,預示著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到極致;在朝堂,宦官貪賄公行,官員玩忽職守,朋黨爭鬥不息,國家紀綱不振。可這都不重要,最讓他意識到國家有顛覆危險的事情是他所在的地方是真的賊寇不斷。

宋應星上任後一直秉持寬刑簡政的思維模式,釋放了關在監獄裏的參與暴動的人,但這部份人出獄後,又在附近繼續起事。福建總督由此指責宋應星姑息養奸。於是宋應星只身前去和聚眾起事者談判,舌戰群儒,在宋的眼裏,賊寇亦是為生計所迫的子民,賊寇和百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天工開物】裏就已經記載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道路,讓他們去嘗試,最後雙方不動幹戈了結此事。

中國歷史上「單刀赴會」這種事情都是武將的美談,宋應星亦用自己的膽識實踐一次文職官的「深入虎穴」。用自己的生命作教材,用自己的生命當賭註。

也是經過這件事情,他明白了明王朝的頹勢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因為實際上他也知道他向賊寇說的那些上升通道在這個時候的大明是無法兌現的。但他仍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精神,上書【野議】給崇禎,高舉批判大旗,直陳時弊,力圖挽狂瀾於既倒。

國家面臨傾覆的危險,他冒險上書;國家要他做個基層學官,他兢兢業業地做好;國家要求他處理賊寇,他只身前往;國家經濟不發達,他嘔心瀝血,寫出工農業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總之,宋應星為國家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但這個他心心念念的國家還是沒了。

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死,6月份滿清定都北京。國家一分為二,北邊的滿清野心浩大,南邊的南明孱弱不堪。這兩個政權宋應星都不認為有多少合法性,只是心中夢碎,無可奈何。大明帝國的覆滅和他人生的高光,在歷史舞台裏怎麽會如此碰巧的相遇了呢?

後來他都一直為他的明朝守著自己治下對的一畝三分地,直到江西抗清徹底失敗。他和哥哥宋應昇一起辭去了官職,他哥哥因為抗清失敗內疚投河,而他歸隱入山林,最後病倒在隱秘之中,絕望的背後只留贛江流水空悠悠。最後時刻,他只告訴孩子一件事情:「宋家他這一脈,世世代代不能為滿人朝廷做官。」這句話,他的子孫實實在在的做到了。

滿清入關統治之後,像這種前朝捍衛者寫的典型士大夫思想的書,自然是不能留的,不久便開始了文字獄。印書、賣書、買書、看書都要判刑。

這本書也在中國大地上「梢聲匿跡」近300年。

【天工開物】讓歷史結合了現代的科技,動態的展示出當時各行各業的實況,和他跨時代的科技觀念。

宋應星是那個時代可能最接近「全知」的一個人,先知內容讓他跨越了時代,憑借一己之力讓中國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經濟思想、教育思想、生態思想依然對我們的現代生活有著巨大的啟迪。

接過宋老先生百年的風,他的後人建設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工業國,如今我們也能乘春風度玉門,把我們現在的「天工開物」帶上世界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