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斷親」背後的真相:資本邏輯正在打破人們傳統觀念重塑社會關系

2023-12-29文化

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即 現代化行程促使物質生活發生巨大改變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挑戰和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斷親」現象 在城市年輕人中的興起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究其根源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是以 農耕文明 著稱的民族,過去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農耕文明的生產方式, 決定了我們以自然村落為單位。而在自然村落當中,我們又是以血緣關系和親屬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共同體。 因此,相對於現代社會,我們又將過去的農業社會稱為宗法社會或傳統社會。

中國現代化行程的推進,城市開始興起,隨之而來的工業生產方式開始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開始湧入城鎮。

然而, 工業的生產方式是資本邏輯推動的,即以契約精神為紐帶維系的生產生活方式。 而契約是在規則中訂立的,因此, 從農村進入城市中的人們,逐漸學會了在規則中彼此交往,彼此合作,彼此分配利益。

像我們這代人,如今都在城市中生活。但是我們中的很多人並非土生土長的城裏人。我們很多人都是考大學離開了農村,畢業後因工作原因,就永遠留在了城市。

但是,無論我們以何種途徑在城市紮根,我們的家鄉還在農村,父母還在農村。每年不管工作多麽繁忙,我們都要抽出時間回到農村中去。

回到農村的那一刻,意味著我們要從工業社會發展的,那套依靠契約關系維系的生活方式中抽離出來,切換到以親屬制度為基礎的,傳統熟人社會的那套宗族倫理關系的生活模式之中。

然而,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一代的情感體驗出現了糾葛。尤其是「90後」「00」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經完全適應和接受了工業社會延伸出來的自由、平等、獨立的價值觀念。當他們面對熟人社會中的,來自親戚朋友的那些所謂的「為你好」的期待和要求,他們受不了。

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農村短暫的停留,短暫的和親戚接觸。或者盡可能少的回去農村,盡量的跟家鄉所謂的親屬避免見面。這樣一種狀態呢,其實就是所謂的「斷親」。

所以,這麽分析下來,我們就清楚, 所謂的年輕人普遍選擇「斷親」並不是很多人字面理解的「六親不認」,不是真的斷絕和親戚的往來,只是拒絕接受親屬基礎上的倫理責任和權威。

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正視由社會變革、社會轉型引發的對傳統社會觀念的改變。 不能因為自己身處傳統的價值觀念當中,就用農耕文明的倫理原則去評價和指責年輕一代。 而是 應該給予年輕一代充分的空間和信任,相信他們有能力平衡倫理原則和契約原則之間的沖突,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出更符合新一代交融交往的社會規則。

每日一問:

您怎麽看待年輕人普遍存在的「斷情」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