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為什麽都是種小麥、磨面粉,西方人烤麪包,中國人卻選擇蒸饅頭?

2024-08-08美食

小麥這種農作物,是西方也是東方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雙方都有大量人口食用小麥產出的面粉,但偏偏在食用方式上,西方和中國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就比如西方選擇將面粉烤成麪包後食用,而中國人則喜歡將面粉上鍋蒸成饅頭或是煮面條。

這是為何?為啥同樣的面粉,西方人選擇吃烤麪包,中國人卻選擇吃蒸饅頭?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咱們就要回到幾千年前,回到人們剛剛培育出小麥的時代。

大約1萬年多前,人類受末次冰期的影響,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氣溫驟然下降大約8℃,這場冰期持續了約1200年,在這種情況下生態系崩潰了,原始人可以狩獵的動物大量減少,不得不提高食物中植物的數量,如吃野草種子,並逐漸開始馴化之前看不上眼的草籽,谷物馴化道路由此開啟。

在所有能接觸到的草籽當中,小麥的祖先被西亞地區的人們註意到了,並逐漸培育出了小麥,隨後小麥開始從西亞向世界各地傳播。

因此西亞人也是世界上最早食用小麥的人群,他們最早將小麥磨成面粉,然後加水和面,最後放到火堆余燼中烘烤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塊麪包,或者說是面餅(對於這種面食到底是不是麪包,很多學者都曾進行過辯論,我個人認為它應該被稱為麪包)。

小貼士: 不要將當時的麪包和現在市場上的麪包做比較,兩者非常不同,最早期的麪包其實和烤饢差不多,放時間長了,很是堅硬。

有些學者認為西亞人之所以選擇用面粉烤麪包,而不是蒸饅頭,是因為當時的西亞人還沒有學會陶器制作,根本沒有陶鍋、蒸鍋等用具,只有石器,自然就無法蒸饅頭了,他們只能 把濕面團直接放在石頭上炙烤,最後發明的烤麪包 。另一說是當時的西亞人根本沒學會制作蒸器(器具),不懂得利用水蒸氣,蒸饅頭也就無從談起了。

這種說法被很多人所反駁,因為人們認為陶器和小麥的出現並沒有間隔太久,而且西方人也喝麥粥。

而小麥傳到中國的時間比較晚,當時的中國先民早就發明出了陶鍋、蒸器等一系列的用具,並且也開始蒸煮食物來吃,平常所吃的食物種類也很適宜燉煮。

古人的蒸鍋

比如把小米磨成粉,和面後扯成面條煮著吃,或是把谷物蒸熟吃、把蔬菜水煮吃等等,因此當小麥傳入後,華夏先民首先想到的食用方法,就是沿用烹製其他糧食的制作方法,將小麥用傳統的方法做熟,即蒸煮熟後做成麥飯、麥粥吃,只不過因為小麥的特性,所含有的麩皮,導致直接蒸煮熟的小麥並不好吃,口感很差。

小麥、大麥、燕麥等麥類作物,其籽粒結構中間還有一條貫穿兩端,凹陷進去的腹溝,而這種腹溝的存在,讓人類難以完全處理掉麩皮,當古人使用較為原始的工具為麥粒去麩時,麥仁上一般會殘留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硬質麩皮,這就要了命了,導致古人即使將小麥破碎煮粥,食用時也會被紮嘴。

因此小麥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受古人們的歡迎,畢竟華夏先民們,當時除了可以吃難以處理的小麥以外,還有很多好處理的谷物可選擇,比如稻米、小米、高粱等(五谷雜糧),這些作物很處理,沒有惱人的腹溝,更沒有麩皮,不像當時的西方人只有各種麥子(麥類獨大麥、小麥、燕麥、黑麥等),難吃也得吃。

先民們食用小麥時,主要是粒食為主,也就是直接把小麥放水裏煮著吃,很少將其磨成面,因為當時中國沒有石磨,只用小型的 石磨板石磨棒、石臼,在使用時需要將谷物放到石磨板上,然後雙手持石磨棒用力按壓研磨,而這種磨面方式對付小米和高粱的時候很有用(小米和高粱不需要磨成粉就可以吃,口感和味道還很好),對付小麥的時候效率就不高了,因此華夏先民們早期很少吃小麥面粉。

石磨板和石磨棒

一直到後來學會了石磨和篩制面粉後,才能夠將小麥高效的磨成面粉,並去除大部份麩皮,得到白面。

有了白面之後,才能夠用水和面,然後不管是下面條,還是上鍋蒸熟,或是烤著吃,才有了可能。

等到掌握了發酵技術之後,西方人學會了制作松軟的發酵麪包,據傳這種技藝是古埃及人粗心大意下的發明,就是意外將濕面團暴露在空氣當中一定時間,讓面團得以微發酵,後來又出現了「老面發酵技術」,而這種被發酵後的面團被烤制後,就成了內心蓬松柔軟的發酵麪包,其被認為是真正的麪包,而中國的古人們則會將發酵後的面團放入蒸鍋之中,將其變成 松軟綿密的 饅頭。

而且華夏先民們也不是只吃蒸饅頭、面條,不吃直接烤的「面團」,只是烤的數量沒有蒸煮的多,很多人也沒有註意到而已,其實很多烤餅其實就是一種麪包,比如烤饢、燒餅、鍋盔等等。另外說一句,中國的饅頭在國外叫做「中式無糖麪包」。

有意思的是,有一些學者認為西方人之所以選擇了麪包為主食,是因為很長時間裏 西方人的生活多處於流動狀態,且以肉食為主,習慣於烘烤食物。而饅頭等蒸煮出來的面食含水量高,不耐儲存,因此沒有成為歐洲人的選擇,最後因為生活習慣的巨大慣性,讓他們一直食用麪包。

但是對於安土重遷的農耕文明來說,這就不是問題了,因此很自然地建立起一套有別於西方烘焙工藝的蒸食體系,也由於巨大的生活習慣慣性而一直選擇吃饅頭、面條。

更別說利用水蒸氣蒸食物,對於柴火的利用效率也高於直接用火烤食物,所需的柴火更少, 蒸煮相對烘烤同樣有時間短節約燃料的優勢。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糧食關乎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脈,文明的誕生,近代工業化,現代社會的富足,都要歸功於谷物,但是人們對於谷物的歷史,谷物的故事,卻知之甚少。

為此誠薦一本好書——【谷物的秘密】。這本書的文風很是風趣,記錄了很多趣聞軼事和小問題,比如秦朝人吃什麽?清朝為什麽會出現人口暴增?即食麵是怎麽被發明出來的?等等,在書中,讀者可以讀到很多足以引發好奇心的問題

本書講述谷物橫跨一萬年,涉及五大洲的歷史演變,考察谷物背後的農業發展,社會變遷和政權興衰。現在點選下方商品卡,即可一鍵收藏本書。

谷物的故事:讀解大國文明的生存密碼
¥ 44.1
拼多多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