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古人冬天吃什麽蔬菜

2023-12-14美食

據天氣預報,近日氣溫再降,雨雪將至。仲冬時節,也差不多到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時候。若是在古代,人們這個時候大多貓在家裏過冬了。在寒冷的冬日,他們吃些什麽呢?

近現代·丁衍庸

蘿蔔白菜保平安

「十月都人家旨蓄,霜菘雪韭冰蘆菔。」這是元人的詞句,寫的是北京人冬天儲菜的事情。「霜菘雪韭冰蘆菔」,即大白菜、韭菜和蘿蔔。除了韭菜,都是新鮮的可儲藏很久的蔬菜。

霜菘,也就是經霜後的白菜。都說經霜後的小青菜,味甜,現在吃正合適。其實作在的大白菜也正是味道好的時候,燉煮一下,湯味清甜。

菘,是很古老的一類菜的名稱,其中就包括大白菜的先祖。西晉以前,葵為百菜之主,西晉之後,菘便取代了葵的地位。【南齊書·周颙傳】:「文惠太子問颙:‘菜食何味最勝?’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開春第一刀韭菜,秋末時候的晚菘。只不過那時候的菘,還沒前進演化成我們現在常吃的大白菜的樣子。要到明代,菘這一大類的蔬菜中的大白菜因為串種或其他原因,葉子開始包心,重量也上去了,慢慢地也就成了現代這個樣子。

那麽,白菜為什麽叫菘?古人起名的時候,大概是因其耐冬如松柏,加草字頭以示它為草本植物。又為何改名為大白菜呢?那是因為其心葉多呈白色或綠白色。

「露莖風葉味偏清,咬盡能教百事成。寫出一根常寓目,知君忘卻五侯鯖。」這是明人筆下的白菜。五侯鯖,泛指珍饈美味。有了白菜,就可以舍掉它們了。

說完白菜,再說蘿蔔。「歲晚嘉蔬已向萎,獨餘蘆菔老霜畦」,這是宋人沈與求的詩句。到了歲末,其他蔬菜都枯萎了,只有蘿蔔還堅守陣地,在菜地裏毅然挺立。詩句裏的「蘆菔」,是蘿蔔在古代的名字。

為什麽叫蘆菔呢?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古代,盧指飯器,通廬;而廬指的是一個建築物裏備有盛飯的器具,房屋之意。因為蘿蔔很像「飯器」和「房屋」,所以「從草從盧」,被稱為「蘆」,到了秦漢時,在「蘆」這個單音節名字上又加了一個字,稱蘿蔔為「蘆肥」、「蘆菔」。到唐代,因語音發生變化,「蘆肥」稱為「萊菔」,之後又轉成了「蘿蔔」。「蘿蔔」這個名稱本是唐五代時期的一個俗稱,到現在反而成為正式名字。

蘿蔔本是中國土產,抗凍,是中國人在冬天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後漢書】裏寫了一個故事:西漢戰亂,數百名宮女被困在長安城內的宮殿裏,她們就靠著庭院裏的「蘆菔根」度日。

山藥也是古人常吃的蔬菜,不過他們拿它作主糧食用。「淡中滋味少人知,帶雪鋤來寄所思」,明僧釋函可就覺得山藥味道淡歸淡,但好吃。山藥這個名字又是怎麽來的呢?張平真在【中國蔬菜名稱考釋】中寫說:山藥屬中國原產,原叫「儲余」,是指它能代替糧食充饑。這個名字有很多種寫法,後來音轉而成「薯蕷」,唐代,代宗名豫,因避諱又改為薯藥;到宋代,因英宗名曙,薯藥被迫再次改名,改為山藥。山藥這個稱謂便一直叫到現在。山藥味道很好,陸遊也愛吃,「一杯山藥進瓊糜」,比喻它的質地潔白細膩,很是到位。

那麽,古人如何吃它們呢?無非炒、燉。

袁枚給出了一種比較精細的吃法:芋煨極爛,入白菜心,烹之,加醬水調和,家常菜之最佳者。

把芋頭煨得極爛,再放入白菜心同煮,加醬油調和,這是最好的家常菜了。

相比之下,陸遊吃得就比較粗。他不只吃白菜心,在冬日,他做了一份甜羹,所用材料,包括了以上所說的白菜、山藥和蘿蔔,其他調料一概不加。「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為何要加山藥?因為山藥含澱粉較多,借以增強羹汁的濃稠度和鮮甜度。這個湯後來被稱為陸遊甜羹。

野蔬草蟲圖 南宋·許迪

趙匡胤與韭菜

在元人筆下,除了白菜蘿蔔,還提到了韭菜。

韭菜的「韭」字,形象地表述了韭菜葉叢生並向外開張的狀態。因為韭菜割掉一茬又長一茬,可多年連續采收,「一種而久者」,「韭」字便讀作「久」。這是韭菜名字的來歷。

韭菜是中國特產蔬菜,關於它的文字記錄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代。【禮記】記載,庶人春薦韭,配以「卵」,就是用韭菜炒雞蛋祭祀祖先;【詩經·豳風】中說,韭菜是向帝王宗廟敬獻的祭品,這說明當時陜西地區已栽培韭菜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才得以走上其他地區老百姓的餐桌。這其中有兩個人功不可沒。一是漢宣帝時期的龔遂,一是北宋初年的趙匡胤。

漢宣帝即位,看到渤海郡盜賊四起,時常鬧饑荒,便想選一個能治理地方的良才去擔任太守。漢時的渤海郡,在今滄州市、天津市、德州市和濱州市一帶。丞相禦史推薦了龔遂。皇帝見龔遂已70多歲,身材矮小,很不以為然,便問了他治理渤海的對策,沒想到龔遂對答如流。宣帝很高興,讓龔遂放手去做。龔遂到任後,很快改變捕盜策略,平息了亂局,他還開啟糧倉,把糧食借給貧民,鼓勵百姓從事耕作和養蠶種桑。

其中,龔遂特別要求百姓,每人種一畦韭菜以備荒年。當時菜農如種千畦韭菜,其富裕程度可以和千戶侯相媲美。【史記】說:「千畦姜韭,其人與千戶候等。」一兩年後,渤海郡地方大治,百姓富足,犯罪率大大下降。

這是韭菜第一次被大規模普及。第二次大規模普及是在北宋初年。

當時趙匡胤面臨的也是戰亂頻繁、盜賊猖獗,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面。為了解決百姓生活問題,他下令開展各種活動,有種桑樹、棗樹等等,其中也有種韭菜。當時趙匡胤下令10歲以上男女每人各種一畦韭菜,菜地面積寬一米半,長十五米。韭菜種植遍及南北,到南宋時,餐桌上還出現了韭黃。

元雜劇【西遊記】中寫,孫行者被幾個婆娘按倒,凡心卻待起,不想頭上金箍兒緊將起來,疼出幾樣兒菜名來:頭疼得發蓬如韭菜,面色青似蓼牙,汗珠一似醬透的茄子……可見,當時的韭菜已經是常見蔬菜了。

大棚技術哪家強

除了常見的白菜、蘿蔔等應季蔬菜,古人早就發明了大棚技術。

早在西漢時,就有人用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了。【漢書·召信臣傳】中說:「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太官專管皇家飲食,他在皇家菜園裏罩了一個溫室大棚種植蔬菜。雖然遭受到了大臣以「不時之物,有傷於人」為名加以反對,但這項技術流傳了下來。

唐代時,李世民到各地視察,有官員讓百姓想用這種方法,讓蔬菜快快生長,好及時上貢李世民。好在,李世民頭腦清醒,將這個官員給罷免了。

宋代,溫室大棚技術更為成熟,反季節蔬菜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東京夢華錄】等書籍都有冬天賣新鮮蔬菜的記載。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物部三】中也說:「京師隆冬有黃芽菜、韭黃,皆富賈地窖火坑中培育而成。」黃芽菜,也即白菜的一種。

對於大多數古代百姓來說,反季節蔬菜價格貴,沒有性價比。他們主要食用的還是窖藏或腌制的蔬菜,比如蘿蔔和大白菜。

參考資料:

中國蔬菜名稱考釋 張平真 主編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0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