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錯過最佳搶救時間後,福建男子多次經歷「九死一生」!絕望之際,他抓住了「活路」

2024-07-13健康

「沒有什麽比活著更快樂,

沒有什麽比健康更美好。」

經歷過多次九死一生的

張先生(化名)發出感慨。

心臟移植半年多後,

張先生恢復良好,

臉上洋溢著笑容,

很難想象半年前

他連手都無法擡起,

內心充滿絕望。

7月11日上午,一場關於「重生」的約會如期舉行, 16名心臟移植患者和2名人工心臟植入患者 相聚在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簡稱「廈心」)「心路感恩,自護啟航」第三屆心臟移植患者心友會上,表達對器官捐獻者的感恩,分享移植後的新生活。張先生就是其中一名。

2015年,當時僅45歲的張先生在工作崗位上出現 劇烈胸痛癥狀 ,他直覺不對勁,趕緊讓家人將自己送到附近醫院。醫生初步檢查後,建議轉到外院救治。

雖然張先生最終成功獲救,但卻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癥, 即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後,心肌梗死區域形成了一個室壁瘤。

由於室壁瘤不再有心肌正常的收縮功能,極易形成血栓或者發生破裂,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極大隱患。此後,張先生的 心臟功能每況愈下

2016年,張先生到上海醫院切除室壁瘤, 術後心功能好轉,張先生又一次重獲「心生」

天有不測風雲,2022年,張先生在經歷三次新冠病毒感染後, 嚴重心衰,心臟隨時可能「罷工」 。家人急忙將張先生轉院至廈心。

終末期是心衰患者的最終階段,心臟移植成為張先生唯一的「活路」。 無奈的是,供體等待時間非常漫長,期間,張先生病情的惡化讓他陷入絕望的心境。

2023年9月,張先生把兒子叫到身邊,沈重地對他說:「我有兩個牽掛,一是我年邁的老母親,二是你還沒成家;還有兩個結果, 要麽你帶著我的遺像回家,要麽我自己走著回家。

說完,他抱著兒子痛哭起來。

「老張,想想家人,再堅持堅持,供體可能很快就有了。」

「爸,你不要想那麽多,有什麽困難,咱們一起扛。」

醫護人員的不斷鼓勵、家人的堅定支持,帶著兩份牽掛,張先生決定一定要堅持等下去。

在所有人的堅持下,好訊息終於到來,2023年11月, 張先生等到了合適的供體,隨後不 久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對於張先生來說,是新生伊始,但對醫護來說,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

病人離開手術室,進入術後監護病房之後, 心臟移植術後重癥監護室的醫生護士夜以繼日守護, 直到張先生生命體征穩定。

回顧那段在ICU的日子,張先生很是感慨:「眼睛腫得跟大熊貓一樣,身上、眼睛、口腔等地方出現問題,連擡手動作都完成不了。活動、進食不便,護士們都是用心陪在身邊照顧,各個學科的醫生專家們更是一波又一波地為我對癥治療。」

「移植術後,抗感染和抗排斥治療非常重要,每一次用藥都要仔細研究,精準把控。」 廈心副院長、心臟大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吳錫階表示,廈心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的專家們每天都會開展聯合查房,針對張先生的病情討論制定用藥及診療方案。

經過近半年的心功能恢復、感染的控制和排斥反應考驗, 如今張先生的心臟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雖然不知道是誰,但我真心感謝捐贈者。」 張先生說,他感慨於人生非常不幸而又有幸,更感謝廈心的醫務人員,「現在的我能感受到健康的心臟在胸腔裏有力地跳動,這是所有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的付出,也多虧了我與廈心的緣分。」

換心只有少數「幸運兒」

器官移植亟需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事實上,能等來換心手術的僅是少部份的「幸運兒」。 目前中國約有1370萬心衰患者,其中終末期心衰患者約占10%左右, 需要透過心臟移植來延續生命,但是因為供體極其有限, 每年中國完成的心臟移植手術僅900例左右,還有非常多的患者等不到合適的供體就遺憾離開了。

「組建心臟移植患者心友會,定期開展活動,一方面讓心友們相互鼓勵,給予信心;另外一方面對心友們進行全面體檢、健康宣教、術後康復和心理康復建設等,幫助他們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吳錫階表示,從2021年6月重新開機心臟移植開始, 廈心一共做了24例心臟移植和2例人工心臟,一年的存活率91.6%,三年的存活率大概是85%。 心友會的另外一個目的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器官捐獻給他人和社會帶來的幫助,呼籲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到這個大愛的事業中來。

廖崇先教授是中國最早開展器官移植工作的專家之一,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他表示,如今我們的器官移植技術已在國際的一流水平,但目前中國器官移植供需仍非常不平衡,亟需喚起公眾對器官捐獻的認識和理解,希望有更多人能接受器官捐獻的觀念,加入到器官捐獻者隊伍中,同時病人及其家屬也能正確的接受和支持心臟移植治療。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廖小勇

通訊員:高樹灼 劉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