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痛風病的病因病機、證治規律

2024-06-11健康
痛風,這一古老而復雜的病癥,實則隸屬於痹證的一大類屬。其發病機理頗為深奧,源於血熱之中復感風、寒、濕三氣之侵襲。這三氣的侵入,使得體內氣血執行受阻,氣滯血凝,進而經脈不通,終成痛風之疾。
【脈因證治●痹】曾言:「三氣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此語道出了痛風發病的外因——風寒濕三氣。然而,痛風之發病,非外因所能盡述。內因同樣重要,陰虛血少便是其內在之根源。正如【素問●痹論】所雲,乃風寒濕乘虛客於體內之故。
痛風的發病機理,既有外因,亦有內因,二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風寒濕熱作為外因,透過侵襲人體,使氣血執行不暢;而陰虛血少作為內因,則使得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此外,痛風之發病,尚有夾痰、夾瘀之不同,這使得其臨床表現更為復雜多樣。
在【丹溪治法心要●痛風】中,詳細記載了痛風的四個證型及其治法。針對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的藥物組合進行治療。如風熱證型,則以羌活、防風等祛風清熱之藥為主,佐以行氣之藥;血虛證型,則重用芎、歸等補血活血之藥,佐以桃仁、紅花等化瘀通絡之品。
在治療痛風的過程中,還需註重藥物的配伍與引導。如薄桂,雖無味而薄,卻能橫行手臂,引領南星、蒼朮等藥物直達病所;而炒柏則能下行,引領藥物至下肢治療。這種藥物配伍與引導的思想,充分展示了中醫治療痛風的獨特智慧與精妙之處。

(1)

二妙散,這一古老的中藥方劑,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療效在中醫界享有盛譽。此方主治濕熱引起的筋骨疼痛,可廣泛套用於各種相關癥狀的治療中。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與癥狀特點,我們可以在二妙散的基礎上靈活加減藥材,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當疼痛劇烈時,我們可以加入生姜汁,利用其辛溫之性,增強藥效,讓患者熱辣服之,以達到迅速止痛的效果。若疼痛仍不止,可進一步加入沒藥,利用其活血定痛之功,緩解患者的痛苦。
對於疼痛部位遊走不定的痛風走註者,我們可加入威靈仙、羊角灰、蒼耳子、白芥子、生姜片等藥材。這些藥材各具特色,既能疏風散濕,又能通經止痛,共同作用於患者體內,有效緩解痛風癥狀。
而對於寒濕有瘀的患者,其兩臂膊及腕、兩足及胯等部位疼痛劇烈,治療時需特別註意。我們可加入生附片、麻黃、桃仁、生甘草、牛膝等藥材,以溫陽散寒、活血化瘀,從而緩解患者的疼痛。
此外,若患者腫脹明顯,我們還可加入檳榔、大腹皮、澤瀉等藥材,以利水消腫,減輕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二妙散以其獨特的療效和靈活加減的特點,在中醫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癥狀特點,合理運用這一方劑,為患者帶來最佳的治療效果。

(2)

趑痛散,這劑古老而神奇的中藥方劑,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功效在醫學界占有一席之地。它專為治療因寒濕瘀滯所導致的身走痛而研制,成為無數患者解除病痛的良藥。這劑藥方主要由活血化瘀的藥物組成,其藥性辛香燥熱,能夠迅速流散寒濕,開發腠理,使身體內部的氣血得以暢通無阻。
在趑痛散的配伍中,乳香與沒藥猶如一對默契的搭檔,它們能夠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桃仁與紅花則以其獨特的活血功效,助力身體排除瘀血,恢復正常的血液迴圈。當歸與地黃則是補血養血的佳品,能夠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身體的康復。酒炒五靈脂與酒浸牛膝則以其溫通經絡的特性,幫助身體驅散寒濕,舒緩疼痛。羌活、香附等藥材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藥效,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同樣,治療痛風常用的潛行散,也是以活血化瘀通絡為主要功效。其中的乳香、沒藥、當歸等藥材與趑痛散相似,共同發揮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而牛膝、蒼朮、白朮等藥材則以其獨特的功效,幫助身體排出濕氣,舒緩關節疼痛。草烏則以其強烈的鎮痛作用,為痛風患者帶來福音。這些藥材的精心配伍,使得潛行散成為治療痛風的良藥,讓無數患者重獲健康。

(3)

陰火痛風方,深植於中醫理論之中,其實質在於針對痛風之病因——「血受熱」與「痛屬火」之特性,進行精妙的治療策略設計。此法強調「當以滋補藥以養陰血」,旨在透過滋養陰血,使火熱得以消退,痹痛自然得解。此方所包含的藥材,如人參、白朮、熟地黃等,均為滋陰養血、調和氣血之佳品,透過合理配伍,共奏養陰清熱、除痹止痛之功。
在氣血兩虛、陰火痛風的患者中,此方尤為適用。藥材研磨成末,以粥為丸,既便於服用,又易於吸收,可謂匠心獨運。此外,對於血虛所致的痛風,中醫亦以四物湯為基礎,加以適當的加減,以達到治療痛風而不傷陰、治陰火而不礙血行的效果。
若誤用辛熱燥劑,雖能短暫見效於病淺者,但病深者則會因藥不對癥而病情加劇。正如【丹溪手鏡.痛風】所雲:「血久得熱,感寒冒濕不得執行,所以作痛。」此言深中痛風之病機,強調了養血清熱、通絡止痛的重要性。
而在【丹溪治法心要】中,更有「氣虛加參芪,血虛陽浮加人參及五味子」等治法指導,凸顯了中醫在治療陰火痛風時,既重視養陰血,又未忘陽氣的平衡調節,體現了益氣養陰、補氣生血的治療理念。
綜上所述,陰火痛風方及其相關治法,不僅是對痛風病因病機的深刻認識,更是中醫智慧的體現。它以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和配伍規律,為痛風患者帶來了希望與康復的可能。

(4)

通用方在痛風治療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中成藥的套用,因其便於長期服用而備受青睞。對於痛風這一頑固且復雜的疾病,中成藥以其獨特的藥效和穩定的療效,為眾多患者帶來了福音。
以治上中下痛風方為例,此方匯集了南星、台芎、白芷、桃仁、神麴、桂枝、漢防己、龍膽草、蒼朮、黃柏、紅花、羌活、威靈仙等多味藥材,經過精心配伍,形成了一劑具有祛風散寒、利濕化瘀、清熱解毒等多重功效的良方。將藥材研成粉末,加入適量面粉調和成丸,患者服用後可有效緩解痛風帶來的疼痛與不適。
而八珍丸則是另一款備受推崇的痛風治療中成藥。此方以乳香、沒藥、代赭石、川山甲、川烏、草烏、羌活、全蠍等藥材為主,經過醋糊為丸的工藝制作而成。此方能夠深入病竈,針對痛風的風、寒、濕、瘀、痰及血熱等多種病機進行綜合調理,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這兩款中成藥在臨床上使用時,無需繁瑣的辨證過程,只需根據患者病情隨病施用即可迅速見效。它們的廣泛套用不僅簡化了治療流程,也提高了治療效果,為痛風患者帶來了福音。同時,中成藥的長期服用也符合痛風治療的長期性特點,有助於患者維持病情穩定,提高生活質素。
值得深入探討的是,盡管痛風與歷節風在概念層面上有所區分,但它們在實質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共性。【丹溪手鏡.歷節風】中明確提到:「歷節風痛走註不定,痛風則有定處,夜間尤甚;鶴膝風則表現為膝部腫大,或痹或痛或不痛,筋動難舒,或麻木不仁。」這些描述雖然對三者進行了區分,但當我們從治療的角度出發時,三者卻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丹溪治法心要】等經典著作中記載了許多治療歷節風、痛風的方法。諸如「龍虎丹」這一方劑,其成分包括蒼朮、白芷、草烏、乳香、沒藥、當歸、牛膝等,經酒糊丸制成,可治走註疼痛;又有「二妙散」加威靈仙、羊角灰、白芥子、蒼耳子等藥材,可治痛風走註痛。這些治療方法的相通性,使我們不禁思考痛風與歷節風是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進行合並看待。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痛風和歷節風雖然在概念上有所區別,但實質上它們都是痹證的一個類屬,無需過分細分。因此,我們可以將它們合稱為白虎歷節風或痛風,這樣既保留了它們的特性,又體現了它們在治療上的共性。這樣的認識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兩種病癥,也為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提供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有三個典型的醫案,它們分別展示了不同情況下的痛風病癥及其獨特的治療策略。
案一中的患者是一位年長的老者,性情急躁,由於陰血衰弱,勞累過度,罹患了痛風。在診治過程中,醫生采用了補血活血的治療原則,以四物湯為基礎,佐以桃仁、牛膝、陳皮、生甘草等理氣活血的藥物,精心配伍,旨在調和氣血,緩解疼痛。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刻意避開了辛香燥烈的藥物,如烏藥、附子、乳香、沒藥、香附等,以免進一步耗傷陰血,加重病情。
案二涉及的是一位因血痢纏綿不愈,導致惡血蘊熱,新血生成受阻,最終誘發痛風的患者。針對這一病情,醫生采取了補血涼血的治療策略,以四物湯為底方,加入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生甘草等藥物,特別是黃芩的苦寒之性,能夠清熱涼血,對於治療血熱所致的痛風有著顯著的效果。
案三則是一位性情急躁、飲食厚味的婦人患痛風,且伴有痰濕與氣滯的復雜病情。醫生在治療時,選用了活血和血的潛行散,並佐以疏氣導痰的藥物,如炒枳殼、陳皮、姜汁等,以調和氣血,化痰理氣。然而,由於患者性急味厚,體內多濕熱相火,而潛行散又屬辛熱之劑,因此醫生在處方中又加入了通草、生甘草等藥物,以利濕清熱,調和藥性。
然而,對於案三中的患者,有觀點認為使用二妙散加味可能更為合適,因為潛行散雖然能活血和血,但其辛熱之性並不完全契合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這也反映了丹溪在診療實踐中,不僅註重疾病的本質,還充分考慮了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病情特點。
從這三個醫案中,我們可以窺見丹溪醫學思想的一斑。他倡導的陽有余陰不足論和相火論在診療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即使面對如痛風這樣的傳統上被視為風寒濕三氣之邪所致的病證,丹溪也能獨辟蹊徑,發掘出其虛為陰血虛的病本,從而在「辛熱之劑」的成法之外,開拓出補血養陰、緩以圖之的新法門。同時,他還將夾痰濕、夾瘀血、夾氣滯等病機引入痛風的治療中,使氣血痰郁的雜病學綱領得以統禦痛風證治。
【格至余論●養老論】中雲:「陰虛難降則氣郁而成痰。」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氣血痰郁與陰虛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丹溪的醫學體系中,氣血痰郁四綱與陽有余陰不足論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其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和治療策略。這種以陰陽平衡為核心,註重個體差異和病情特點的診療思路,不僅體現了中醫的精髓和智慧,也為後世的醫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