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皮膚莫名長出的「小肉疙瘩」到底是什麽?盤點4種常見的贅生物

2024-06-27健康
臉上、脖子上突然長出了許多「小肉疙瘩」,總以為以為過幾天「小肉疙瘩」會慢慢自行消失。但沒想到隔了好久,「小肉疙瘩」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長越大、越長越多了。今天,湖南省直中醫醫院皮膚科專家就帶您認識一下皮膚上常見的「小肉疙瘩」是什麽。
1、皮贅
常發生在脖子上或腋下等皮膚褶皺處,長出粉紅色或皮色小肉球,外觀呈現不規則狀,早期可能會像小米粒樣,逐漸增大會像個「帶蒂的吊墜」一樣的外觀,這有可能就是皮贅。
皮贅俗稱「軟瘊」,在醫學上稱為「皮膚軟纖維瘤°(soft fibroma)、纖維上皮性息肉」,是一種有蒂的良性皮膚腫瘤,常見於中老年人,也好發於停經後和妊娠期的女性。
皮贅除了影響美觀以外,不具有傳染性,一般不會對健康有危害;如果較大的皮疹在皺褶部位經常受潮濕及摩擦的影響,容易繼發感染,建議激光治療。
2、絲狀疣
如果「小肉疙瘩」表面有尖尖的細絲狀突起,細長而柔軟,表面粗糙,似帶刺樣外觀,這有可能是絲狀疣。
絲狀疣是尋常疣的一種類別,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良性皮膚贅生物,好發於面部、頸部、頭皮、眼皮、腋下等部位,常見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絲狀疣具有傳染性,可以從身體某個部位傳染到其他部位,也可以傳染給密切接觸者。
治療方法可選擇激光或者冷凍。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是防止復發的關鍵因素。
3、傳染性軟疣
如果「小肉疙瘩」呈半球狀小丘疹,灰白色或珍珠色,表面光滑,具有蠟樣光澤,中央呈臍窩狀凹陷,散在分布,這有可能是傳染性軟疣。
傳染性軟疣(molluscum contagiosum)俗稱「水瘊子」,是痘病毒中的傳染性軟疣病毒(MCV)感染所致的表皮增生性傳染性皮膚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年人。病損可擠出乳酪狀軟疣小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一經發現盡早治療。
4、脂溢性角化
早期在脂溢部位出現無痛的、界限清楚的淺褐色斑,以後色澤加深,病變隆起,呈疣狀生長。臨床需要皮膚鏡和皮膚病理來鑒別診斷。脂溢性角化病屬於良性病變,常不需治療。影響美觀者可選擇脈沖激光治療。
如果「小肉疙瘩」最初為米粒大小黑褐色斑疹,後逐漸增大增厚,呈疣狀,表面伴有油膩性痂,這有可能是脂溢性角化病。
溢性角化病又稱「老年斑、老年疣、基底細胞乳頭瘤」,是中老年人較常見的良性表皮性腫瘤,男性多見。好發生於脂溢部位,如頭面部,尤其是顳部、頸部、胸背部。皮損可單發或多發,可呈黑褐色斑疹、丘疹或疣狀。
來源:湖南省直中醫醫院 皮膚科關註@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