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聽說油耳朵才會腋臭?祖先留給我們的天賦還真多

2024-06-22健康

讀書的時候,總有一些老師的八卦在同學間流傳,比如我就記得一條,大家常常議論某位老師有狐臭 ,並露出意味深長的嘲笑神情。

直到大學學了醫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說的「狐臭」,對黑人和白人來說壓根不是什麽問題,人家普遍都有,而且他們的網友也很奇怪,為什麽東亞人幾乎都不用除臭劑。

所以本篇沒有止汗露和除臭劑廣告

至少現在的考古發現還是傾向認為,大家都是從非洲大草原走出來的,那怎麽我們就和他們變得不一樣了呢?

不腋臭 是東亞人的天賦

通常認為,腋臭來自於汗液中一些含硫的鹽、羧酸、脂肪酸或類固醇 ,它們本身或許並沒有氣味,然而皮膚上的細菌可以將它們代謝成有氣味的物質, 所以勤洗澡還是有用的。

這些東西都是大汗腺(apocrine glands)分泌的 ,大汗腺分布在腋下和陰部這些毛發非常旺盛的區域。孩童時期它並沒有啥作用,要等到青春期開始,在激素的作用下才會開始「發臭」。

腋下管理還是要做

不過,人16號染色體上一個叫做ABCC11的等位基因,像墻上搭的梯子,與細胞的跨膜物質轉運有關。在幾萬年前偶然的一次突變中,這個片段中的一個去氧核苷酸,從G變成了A,結果這個基因失去了功能,從而使得大汗腺不再排出產生氣味的物質。

這個突變基因的頻率僅在東亞人中較高。 根據日本的一項研究,在79位腋臭患者中,有78位元ABCC11的基因型為GG或GA,占到總161名參試者的35.4%,而英國對6495名女性的統計中,僅有117名,即2%的人群出現了變異,即基因型為AA。而根據數據庫,G等位基因出現的頻率,在非洲約魯巴人中可以達到1.000,而在日本東京居民中僅為0.111。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基因還和「耳屎」的幹濕有關 ,即絕大部份東亞人耳垢都是幹的,中(僅研究了漢族)日韓分別為10%,15%與5%,而歐美95%以上的人都是濕耳垢。同時,這個基因還會影響到了乳腺等多個組織或器官。

所以「油耳朵才腋臭」這個說法有點依據

東亞人中突變型基因頻率如此高,這說明在前進演化的過程中,遭受了巨大的環境壓力選擇。至於發生了啥,我們也沒辦法坐上時光機去以前看看。有一些觀點認為,出現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東亞的冬天太漫長了 ,ABCC11發生突變的源頭——東北亞地區在冬天,幾乎是除了南北極之外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減少大汗腺分泌有利於冬季生存 ,所以才讓這一基因突變保留了下來。支持這一推論的證據顯示,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緯度和ABCC11基因突變都存在相關性。

汗腺 為什麽和冷熱有關?

然而,老祖宗給我們選的這塊地方,除了冬天冷,夏天還熱啊,所以如果真的不容易出汗,那我們早就被熱死了,所以應該還有一些別的什麽特征幫助我們適應這塊大地。

2013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合作下,發現東亞人存在著EDARV370A突變基因,會使得毛發更粗,小汗腺(eccrine glands)更多 ,也能讓我們擁有「鏟形門齒」的特征。這個突變基因的頻率,在中國一些地區的漢族中可以達到93.7%,比看腳指甲有沒有分成兩瓣靠譜多了。

關於鏟形門齒可以看【中國人的門牙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更好吃飯嗎? 】

這次突變大概發生在35000年前的中原地區,由於那時候地球恰好處於溫暖濕潤的時期,而即使在現代,入夏之後,副高就要以「不熱死你就賴著不走」的強硬態度進入中原腹地。雖然我們今天能夠躲在空調房裏邊避暑,幾萬年前的老祖宗可沒這麽好的條件,只好在自己身體上做點文章了。

這兩則假說看起來有些互相矛盾,不過也不難解釋其中的關聯:大小汗腺雖然都與出汗有關,但遍布全身的小汗腺對體溫調節貢獻更大 ,而大汗腺的功能並沒有如此顯著,它除了分泌出來這些物質,在一些動物中與透過氣味辨識同伴有關。

馬總是鋥亮的,而且不像狗伸舌頭散熱就因為馬有大汗腺

減少大汗腺分泌,可以讓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 裹著厚衣服到處狩獵的冬天裏,不用花太多時間打理身體 ,且這些分泌物本身也是細菌或寄生蟲滋生的溫床,畢竟野外求生可沒那麽好的衛生條件。

氣候 還改變了我們的臉?

氣候在演化的過程中,不光能影響出汗,還會影響外貌。雖然基因裏有那麽一些耐熱的天賦,然而90年代古生物學家Dale Guthrie,從猛獁象適應寒冷氣候的演化中,根據蒙古人種的外貌,猜測或許這一人種同樣演化自氣候十分寒冷的東北亞。這一人種包括了今天大部份東亞人,因努伊特人和印第安人。

很容易看出來的蒙古人特征

圖源:電影【蒙古草原,天氣晴】

比如刻板印象裏,東亞人的眼睛比較小,而且是單眼皮,這個假說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的眼睛顯然沒法像身體一樣,裹上厚厚的衣服,只能直接暴露在外界環境中的,而一雙閃靈靈的大眼睛,在零下幾十度的冰天雪地裏只會更快被凍傷,所以較小的眼裂能夠減少眼睛暴露在外的面積。而眼瞼周圍較厚的脂肪層,在我們閉上雙眼時休息,也能起到保溫的作用。

左邊為東亞人的眼周結構,右邊為高加索人(也就是白人),可以看到我們眼周有更多脂肪。圖源:參考資料[9]

這張圖也可以看到我們的眉毛沒有白人那麽濃,這是因為 較淡的眉毛可以防止呼出的熱氣在毛發上結冰。 此外, 更小的眼裂也讓我們在茫茫雪原中,不至於被反射出的強烈日光灼傷眼睛。 畢竟即使在今天,如果要去滑雪也需要戴上護目鏡。

懂了,去北極玩前先刮眉毛


蒙古人種的面部輪廓也更為平緩,有利於在風雪交加的保存面部熱量,抵禦直面而來的寒風。 Guthrie本人也說,由於自己是一副典型的白人面孔,在阿拉斯加考察時,即使做了很好的防寒措施,但由於面部必須暴露在外,臉頰和鼻子都被嚴重凍傷。

最左邊為白人頭骨,右邊為亞洲人頭骨。鼻骨較低能讓鼻腔不至於太突出面部而增加熱量的損耗。圖源:參考資料[8]

東亞人的體格也符合艾倫-褒曼法則,即生存環境的溫度越低,體積和表面積的比也會越小,以減少散熱,所以在身材變得更高大的同時, 身體「附器」也會更小,軀體輪廓會看起來更「圓潤」 ,如北極兔和野兔對比,耳朵就更小,四肢也相對更短。而典型的蒙古人種的身材,較其他人種,尤其是非洲人,肢體會顯得短一些,有點像五五開身材。

北極兔比其它兔子耳朵小巧

不同人種的體格對比,最左邊為蒙古人種,右邊分別為白人、澳洲原住民和非洲人。可以看到我們身材上更結實,一看就知道耐造。圖源:參考資料:[8]

當然,這僅僅一種假說,況且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中,經歷過很多次移民和民族融合,這些普遍意義上的蒙古人種特征,或許並沒有那麽明顯了。尤其在中國南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因地理原因,與南亞或西亞地區的其他人種有過基因交流,所以相當一部份人的特征,並不如華北或東北地區的人們那麽明顯。

假設假說成立,祖先為了適應東亞這個冬冷夏熱的氣候做出了很大努力,所以我們要為自己的身材和外貌感到驕傲。

參考文獻

[1]. Nakano M, Miwa N, Hirano A, Yoshiura K, Niikawa N. A strong association of 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the wet earwax type determined by genotyping of the ABCC11 gene. BMC Genet. 2009 Aug 4;10:42. doi: 10.1186/1471-2156-10-42. PMID: 19650936; PMCID: PMC2731057.

[2]. Wilke, K., Martin, A., Terstegen, L. and Biel, S.S. (2007), A short history of sweat gland b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9: 169-179. https://doi.org/10.1111/j.1467-2494.2007.00387.x

[3]. Martin A, Saathoff M, Kuhn F, Max H, Terstegen L, Natsch A. A functional ABCC11 allele is essential in the biochemical formation of human axillary odor. J Invest Dermatol. 2010 Feb;130(2):529-40. doi: 10.1038/jid.2009.254. Epub 2009 Aug 27. PMID: 19710689.

[4]. Ohashi J, Naka I, Tsuchiya N. The impact of natural selection on an ABCC11 SNP determining earwax type. Mol Biol Evol. 2011 Jan;28(1):849-57.

[5]. Ishikawa T, Toyoda Y, Yoshiura K, Niikawa N. Pharmacogenetics of human ABC transporter ABCC11: new insights into apocrine gland growth and metabolite secretion. Front Genet. 2013 Jan 2;3:306. doi: 10.3389/fgene.2012.00306. PMID: 23316210; PMCID: PMC3539816.

[6]. Mao X, Zhang H, Qiao S, Liu Y, Chang F, Xie P, Zhang M, Wang T, Li M, Cao P, Yang R, Liu F, Dai Q, Feng X, Ping W, Lei C, Olsen JW, Bennett EA, Fu Q. The deep population history of northern East Asia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to the Holocene. Cell. 2021 Jun 10;184(12):3256-3266.e13. doi: 10.1016/j.cell.2021.04.040. Epub 2021 May 27. PMID: 34048699.

[7]. Baker LB. Physiology of sweat gland function: The roles of sweating and sweat composition in human health. Temperature (Austin). 2019 Jul 17;6(3):211-259. doi: 10.1080/23328940.2019.1632145. PMID: 31608304; PMCID: PMC6773238.

[8]. R. D. Guthrie. The Mammoth Steppe and the origin of Mongoloid and their dispersal. In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 1996

[9]. Weng CJ. Oriental upper blepharoplasty. Semin Plast Surg. 2009 Feb;23(1):5-15. doi: 10.1055/s-0028-1110096. PMID: 20567720; PMCID: PMC2884894.

[10]. Carleton S. Coon. Racial Adaptations: A Study of the Origins,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Racial Variation in Humans. Nelson-Hall, Chicago, 1982

[11]. Stock, J.T. (October 2006). "Hunter-gatherer postcranial robusticity relative to patterns of mobility,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for tissue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31 (2): 194–204.

[12]. Jack Wang and John C. Thornton and others, Asians have lower body mass index (BMI0) but higher percent body fat than do whites: comparisons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0, 23-28,1994.

撰文 | 蕭旭

部份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趙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