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前江南造船廠發展簡史

2024-04-12歷史

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是建立於1865年的江南機器制造局,至今已有近16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最久的大型工業企業。

1905年,江南機器制造局「局塢分立」,江南船塢從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造船企業。

從誕生至今,江南造船廠見證了清末民國時期舊中國的衰弱,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業的崛起。

江南造船廠160年的發展史,就是中國百年工業化的歷史!

我們回顧解放前江南造船廠的發展過程,來看看早期中國工業化的艱辛。

清末的江南船塢

1865年江南制造局創辦,主要任務是生產槍械和火炮等兵器。

1867年制造局遷移至高昌廟,生產場地擴大,且政府撥款中專門分出一部用於造船,這才具備了造船能力。

1868年9月,江南制造局建成第一艘木質明輪兵船「惠吉」號,載重量達到600噸。

「惠吉」號的動力達到392匹馬力,鍋爐自造,主機用外國的舊機器改裝。

此後,江南制造局又陸續建造了「操江」、「測海」、「威靖」、「海安」、「馭遠」等5艘兵船,其推進器從明輪改為螺旋槳。

1876年和1885年江南制造局建造了「金甌」和「保民」號鐵甲船,在造船的技術、載重噸位和船舶結構各方面都在逐步提高。

但隨後江南機器制造局的造船活動基本停止,船塢閑置將近20年。

在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時期的40年間,江南機器制造局一共造船15艘,修船11艘。

1905年4月,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局塢分立」,江南船塢從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造船企業。

江南船塢占地60畝,有100米長的泥塢1座,凡是與造船相關的生產設施、機器器材和江岸碼頭等都劃歸江南船塢。

局塢分立後成立的江南船塢,其廠地及器材規模遠不如福建船政。

局塢分立後江南船塢的生產經營體制發生重大改變,江南船塢不再是封建王朝衙門式的官辦軍事工廠,而是逐漸轉變為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1、清政府不再是江南船塢的主要客戶,江南船塢可以自行承攬修造中外兵軍艦和商船;

2、江南船塢獲得了經營自主權,可以聘請外國經營管理行家,采用當時西方先進造船廠所采用的經營管理模式。

3、企業自負盈虧,盈利歸企業支配:可以提留花紅,大部份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金。

生產經營體制的改變使江南船塢重新煥發了生機,其修船業務日益發展,生產技術水平有所提高,經營效益十分可觀,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自局塢分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的6年間,江南船塢共造船136艘,修船524艘。

而在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時期的40年間,江南機器制造局造船分部僅造船15艘、修船11艘,差別懸殊。

局塢分立後江南船塢發展良好,擁有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綜合優勢。

天時:中國航運業發展迅速,對造船、修船的需求

地利:當時上海的全國最大航運中心的地位,大批中外船舶雲集上海,有穩定的修造船需求。

人和:清政府將江南船塢從官辦改為商辦,放權允許企業自主經營。

局塢分立後江南船塢每年的營業收入近10萬銀元,且均實作了盈利。

辛亥革命前的6年中累計盈余70余萬銀元,並將大部份盈利用於擴大再生產,逐步擴充了生產規模。

在中國其它造船廠都不太景氣的情況下,江南船塢卻逆勢發展,並逐步取代福建船政成為中國船舶工業的主要生產基地。

民國時期的江南造船所

辛亥革命後,民國北洋政府將江南船塢收歸海軍部管轄,改名江南造船所。

1927 年南京政府成立後,該所更名海軍江南造船所(簡稱江南造船所),仍然保留了自主經營的權利,造船所的生產規模繼續擴大,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發展。

民國時期,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最著名的輪船是出口美國的4艘萬噸運輸輪船。

1918年一戰期間,美國政府向中國訂造4 艘運輸艦,用於向歐洲戰場運送戰略物資。

這批運輸艦的排水量達14750噸,造價按每載重噸105 美元計,4艘共480萬美元。

這批萬噸輪船的鋼板等主要原材料由美國進口,2733千瓦(3668馬力)的巨型蒸汽主機則由江南造船所自制。

為建造這4艘萬噸級運輸艦,江南造船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技術改造。

這批萬噸級遠洋運輸艦為全遮蔽甲板型蒸汽機貨船,船長130.7米,載重量10200噸,滿載排水量14750噸,指示功率2500--2700千瓦,航速13節。

第一艘遠輸艦「官府」號(Mandarin)於1920年6月3日下水,建造時間僅花了一年零三個月,海軍總長劉冠雄與各國駐華使節都參加了下水典禮,盛況空前。

萬噸級運輸艦的建造成功,是中國近代造船史和工業史上令人矚目的大事。

川江客輪是民國時期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具有代表意義的著名輪船。

以往川江上遊行船難,特別是向上遊航行尤為困難,一般只能借助拉纖或絞灘。

1920年,葉在馥領銜設計出中國第一艘在洪水期間可直達重慶的川江淺水客貨輪「隆茂」號,排水量800噸,航速14.5節。該輪在洪水期間能自行沖上急流險灘,逆水而上,不用絞灘,打破歷來川江行船慣例,效能超過以往所有的川江船只。

此後各航運公司紛紛向江南造船所訂造同型川江輪,相繼建造了共約30 余艘,且每艘川江輪的效能和建造質素總是超過前一艘。

此後葉在馥率領一批船舶設計人員又精心設計建造了又一艘新型川江枯水輪船「江南」號,載重量372.6 噸,具有船體輕、航速快、質素好等優點,航行可不受常年枯水季節(一般有四、五個月)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川江航運的效率。

北洋政府時期江南造船所的盈余十分可觀,1915年—1926年累計盈余達1000萬元,每年平均盈余80余萬元。

從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一段時期內尤其是1929年陳紹寬任海軍部政務次長以後,盡力謀求海軍的建設和艦艇建造。

在此期間,江南造船所建造各類船舶39艘,總排水量38560噸,其中為中國海軍、地方政府、警察、海關等部門建造的軍艦、巡邏艇、緝私艇等共29艘,總排水量11433噸。

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在國內建造的戰鬥艦艇全部由江南造船所建造。

1937年建成的「平海」艦,排水量2400噸,主機功率5533千瓦(7427馬力),航速25節。裝有140毫米雙聯裝旋轉炮塔3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76 毫米艦高射炮6門、機關炮10門,可載水上偵察機1-2 架。

其主要尺度與武備均與向日本訂造的「寧海」艦完全相同,它的建成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近代艦艇工業的最新水平。

據統計,1905年至1937 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種艦船共716艘,總排水量219047噸。

其中外國艦船376艘,計142880噸,占總排水量的65.2%;中國艦船340艘,計76761噸,占總排水量的34.8%。

1922年至1937年,共修理各種艦船3862艘次,其中外國艦船2139艘次,占55.3%;中國艦船1723艘次,占44.7%。

在這22年中,江南造船所建設規模逐漸擴大,修、造的艦艇不僅數量大,技術水平也較高。當時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機動船舶的數量和噸位約占國產船舶的80%,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商船和艦艇建造基地,有年產3萬噸的造船能力。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進犯上海後江南造船所被迫停業。

1937年11月11日,在上海全面淪陷的前夕,日本陸軍占領了江南造船所,後移交給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委托日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接管經辦,改名為「三菱重工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實際上仍受日本海軍控制。

日本侵略者因軍事需要,對江南造船所進行了一定的擴張:將相鄰的原上海兵工廠的場地全部劃入江南造船所,又強行圈占附近民地,使全所面積擴大到559畝;此外又把其它民營船廠的機器器材拆遷到江南造船所,使得江南造船所的修造船能力進一步提升。

日本侵占江南造船所初期,雇中國工人最多時達萬人以上,但由於中國工人的抵制,船廠實際的造船數量有限。

這個時期,江南造船所的生產技術有所發展,開始采用電焊、氣割等新技術,建造船體用「半焊接造船法」,提高了造船效率和質素。

抗戰勝利後的江南造船所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國民政府授權招商局共接收日、偽船舶2,358艘,計24.4萬噸。由國民政府海軍接收的日、偽艦艇56 艘,計23,689噸。

抗戰勝利後,美國向中國傾銷的剩余物資,除了機器器材等外,還有大量的艦船。

1946年7月,美國總統簽署「海軍援華法案」,批準將271艘剩余艦艇授華,以「免稅特惠」湧入中國。

這就嚴重地抑制了中國造船工業的發展,江南造船所首當其沖,造船出現蕭條。

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僅造船34艘、9557總噸,其中500噸以上的7艘、6945總噸,其余都是駁船、拖船之類的小船。

由於造船不景氣,江南造船所經常裁人,到1947年年底職工只有3000人左右。

這個時期,江南造船所造船技術有較大的提高,最主要的是電焊技術。江南造船所從美國剩余物資中,轉讓到一批電焊器材和材料,又大量培訓電焊工人。

與造船的不景氣相反,江南造船所的修船業務卻十分旺盛。據資料記載:

1946年修船370艘次,56.1萬總噸;

1947年修船497艘次,83.8萬總噸;

1948年1月至7月修船224艘次、67.3萬總噸。

合計1091艘次、207.2萬總噸。

修理的船舶中軍艦修理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1945年10月至1949年4月,修理本國艦艇616艘次、75萬總噸;

1945年10月至1948年7月,修理美國艦船67艘。

這期間,14700噸的「峨眉」艦和7500噸的巡洋艦「重慶」號都在所內修理過。

修船的興旺在營業額中也反映出來,如1948年,造船收入為金圓券32萬元,而修船收入則高達金圓券2300萬元,兩者相差70多倍。

海軍江南造船所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全國最大的造船廠,當時擁有1-3萬噸級的船塢3座,萬噸級船台1座,小型船台6座,制造廠10余所,職工5,000余人,年修船能力達50多萬噸。

上海解放前夕,1949年5月國民黨海軍潰退時將所內的機器器材、工具材料共5,000多噸、計8萬多件劫走。對一時不能搬遷的船塢及生產器材則下令炸毀。

1949年5月22日,造船所第二發電廠、內燃機廠及3座船塢閘門、抽水間被炸毀;1號一8號倉庫被燒;機器廠、外鉗廠、車床廠、打銅廠及油漆廠大部份被炸毀。

全廠機器器材損失嚴重。

該所職工在中共上海市委秘密組織的領導下,進行了反撤遷、反破壞和反疏散的護廠鬥爭,以各種巧妙的辦法把一些重要的機器、器材藏匿保護下來。

成功的護廠活動為建國後江南造船所迅速恢復生產提供了條件。

從江南造船廠看中國早期的工業化

從解放前江南造船廠的發展過程來看,中國早期的工業化之路十分坎坷。

中國的工業化不僅缺少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由於舊中國的腐敗,政府始終無法對造船工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國早期的工業化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從海外購買機器器材建立第一批工廠,培養本國第一批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

中國早期的工業化不僅先天條件差,而且在本國市場上也未能得到政府的保護,外資企業可以肆無忌憚的沖擊中國的市場。

從江南造船廠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相比仍然差距極大。

工業化是一個技術學習的過程,舊中國不能為中國企業的技術學習提供穩定的外部條件、持續的資金支持,因此舊中國的工業化成果十分有限。

雖然結局並不完美,但中國的愛國主義者們救亡圖存的努力還是為新中國的工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們的努力仍然讓我們欽佩!

參考資料:

1、【中國近代船舶工業史】,辛元歐。

2、【江南造船廠誌】。

3、【江南造船廠史】。

4、【輪船史】,楊槱。

5、【世紀江南——江南造船廠珍貴歷史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