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最愛吃的一道菜,吃起來很麻煩,需要身邊工作人員提前清理

2024-08-08歷史

周福明是毛主席生前的「理發員」兼衛士,有一次他在接受電視台采訪的時候,提到了一則關於毛主席生前的飲食趣聞。

這則趣聞是說:毛主席生前十分喜歡食用武昌魚,但是又害怕魚刺多。當時每到毛主席吃飯的時候,周福明往往會陪在一旁。

每次廚師將清蒸武昌魚端上桌子,周福明就會第一時間用筷子戳中魚腹,挑出魚的肋刺,將無刺的部位留給毛主席。 毛主席愛吃武昌魚這個習慣,大約始於一九五六年南巡的時候。

當年,「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接近尾聲,毛主席打算親自前往南方幾省進行民間調研,於是他老人家乘坐專機南下,先後抵達廣州、長沙,最終輾轉至武昌。

在六月的烈日下,毛主席暢遊長江之後返回輪船,隨行廚師特意為他準備了「四菜一湯」:回鍋肉、燒青魚塊、清蒸武昌魚、炒木耳菜及榨菜肉絲湯。

武昌魚以清蒸為佳,當地人稱之為「樊口鯿魚」,亦稱為團頭鯿或團頭魴。 後來,人們根據毛主席的【水調歌頭·遊泳】把它改名為「武昌魚」。

此魚早在三國東吳時期,便已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吳書·陸凱傳】中便有一則關於武昌魚的典故:當年吳主欲遷都武昌,吳國百姓卻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在這裏,吳國老百姓並不是在說武昌魚不好吃,而是在借此表達他們對故都和家鄉的眷戀之情。武昌魚身披白鱗,腹內無黑膜,故腥味較淡。其肉質細嫩,富含蛋白質與油脂。

據說, 正宗的武昌魚僅有「十三根半魚刺」。 其脊背上多為三角刺,身體兩側則各有一根長肋刺。魚肉蒸熟用筷子輕輕一撥,除去脊背、魚鰭等處的三角刺,腹部便是整塊鮮美的魚肉。

此魚味道雖然鮮美,但是在六、七十年代時沒有圈養繁殖,產量有限。後來,毛主席便派人帶回魚苗,並請相關專家進行育種與改良。

當時有外賓來存取中國的時候,毛主席往往會請他們品嘗這道佳肴。 至此,或許大家會心生疑惑:既然毛主席如此喜愛武昌魚,為何每次用餐還需周福明這位「理發員」幫忙挑刺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毛主席雖然鐘情於武昌魚的美味,但是這種魚並不是他的最愛,而且在挑魚刺方面,他也並不擅長。那麽,毛主席真正最愛的食物又是什麽呢?

一九一四年,毛主席入讀湖南第一師範學校。那時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實行包吃包住、免費教育的政策。

學校不僅負責學生的日常三餐,每周六還會準備一大桌「紅燒肉」為學生加餐。 用餐的時候八個學生圍坐一桌,大家共享四斤五花肉,一個人可以用到半斤。

學生讀書耗腦,需大量能量補充。在那個沒有補腦保健食品的年代, 毛主席將這份紅燒肉視為「腦黃金」,並且鐘愛了一生。

即便在晚年健康情況非常不好,當保健醫生告誡毛主席吃紅肉燒會引發諸多風險的時候,他也不聽。

後來毛主席離開長沙來到北京,他的老師推薦他進入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月薪僅8元。在扣除房租以後,他的薪金每天能勉強維持一餐的溫飽,在寒冬臘月甚至買不起一件大衣。

由於 經濟情況比較拮據,所以吃肉也成為了一種奢侈,因此當時毛主席最為鐘愛的美食,便是「肉包子。」

同時,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毛主席一生偏愛食用紅辣椒與辣豆腐乳。 無論是解放之前,還是在解放之後,這兩樣食物始終是他的餐桌必備。

後來經濟狀況稍有改善的時候,毛主席每天都要吃一根紅薯、一根玉米。不蒸、不煮,而是偏愛用柴火烤著吃。

延安時期,毛主席甚至親自種植辣椒,並將其作為禮物贈予史太林。美國記者斯諾在其著作中曾提及:「他(毛主席)有著南方人嗜辣的習性……除此之外,對其他食物則頗為隨意。」

由於貧窮、戰亂及物資短缺,解放前毛主席很難品嘗到魚類佳肴。 即便天下安定後,他的生活也十分簡樸,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不過是來自家鄉的芥菜、冬筍和產自湖南的一種松菌。

封耀松在毛主席身邊工作十年有余,據他回憶,他從未見過毛主席服用任何補品。每當腦力勞動強度大感到疲憊時,毛主席就會對工作人員說:「來碗紅燒肉吧!肥點的,補補腦子!」

春節期間,毛主席和家人團聚,當時餐桌上除了紅燒肉,還有豆豉臘肉、鹽水雞、豆腐魚頭及清炒苦瓜。

其中,豆腐魚頭所用的魚不是武昌魚,而是鱅魚。 這種魚俗稱「胖頭魚」或「花鰱」,魚頭刺少而油多,晚年毛主席最喜歡喝它做成的「魚頭豆腐湯」。

七十年代,毛主席的月薪約四百多元,需負擔兩個女兒以及其他一些人的開銷。管家吳連登曾說過,當年毛主席吃的飯菜他都要先嘗過。

而根據周福明描述,他也時常與毛主席一起進膳,這些工作人員的餐費,大概也由毛主席個人的生活費中支出了。

毛主席當時規定,豐澤園內的生活費標準為每日三元,但吳連登常感不足,而毛主席則堅持不超標準。因此,他們日常肉食僅限於豬、魚、雞等常見肉類,從不涉及高檔「山珍海味」。

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去廬山開會的時候,江西省委還有官員送了一條娃娃魚給毛主席,但是被他堅決退回去了。

最後毛主席還告訴吳連登,叫他們不要抓像娃娃魚這樣的野生動物,長這麽大很不容易,應該加以保護。要知道,我們國家那個時候還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法】。

相較於胖頭魚,武昌魚雖非山珍海味且刺不算多,但是吃起來仍稍顯繁瑣。 由於不常食用且不善剔刺,毛主席在吃武昌魚時,周福明便會主動幫忙剔除肋刺。

周福明生於一九三五年,入豐澤園工作的時候年僅二十五、六歲,還是一個小夥子,而他比毛主席也小了四十四歲。

晚年毛主席因患白內障及心肺功能不佳,行動遲緩,同桌用餐的時候,作為晚輩的周福明主動為其剔魚刺,實屬情理之中。

毛主席愛吃「紅燒肉」是眾所周知的,即便晚年身體欠佳,醫生勸阻,他仍堅持享用,若不得便會不悅。

關於堅信「紅燒肉」補腦這一點,現代人看來或許難以茍同,因現代科學認為補腦應多攝入富含Omega-3的食物,而這類物質在胖頭魚中含量頗豐。

毛主席當年並未知曉這些科學道理,他只是憑著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食物。他認為身體對某種食物表示渴望,就是缺乏這種食物所含營養的訊號。

解放前,中國人民普遍貧困,食不果腹,更別提油脂豐富的「五花肉」了。缺乏肉類、礦物質和維生素,人們自然精力不濟,難以集中註意力。

而一碗「紅燒肉」便能迅速補充能量,提升精神狀態,這或許正是毛主席認為「紅燒肉」補腦的原因所在。

至於武昌魚 ,它的脂肪含量略高於普通鯿魚,且肉質細嫩,毛主席愛吃, 但是它終究不如紅燒肉那般無刺,可以大塊朵頤。

回顧往事時,我們應當感念周福明,作為生活助理的細膩與周到,讓這段歷史佳話,成為所有人心中一抹溫暖的記憶。

  • 參考資料:

    1. 【毛澤東的飲食習慣與談"吃"】——【文史天地】,作者:李曉巧,2019.09.13;

    2. 【毛澤東飲食趣事】——【上海調味品】,2007.09.13;

    3. 【清明特別節目——追憶周福明】——【北京廣播電視台紀實科教頻道<記憶>】,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