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毛主席3次選擇粟裕!若粟裕掛帥,會比彭德懷打得好嗎?

2024-04-25歷史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

上世紀,毛主席曾三次點將粟裕,如果順利,會比彭德懷更勝一籌嗎?

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運籌帷幄,率領誌願軍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化劣勢為優勢。

不僅將被視為「不可戰勝」之神話的美國打回三八線外,還把當時不可一世的美國司令逼得不在【北韓停戰協定】上簽字。

毫不誇張地說,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偉大勝利,不僅有效支援北韓,挽救鄰國危亡,更是讓全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更是讓美國終於聽到中國的聲音。

彭德懷在戰爭中起到的重要指揮、部署作用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二者是相互成就的。

但鮮為人知的是,彭德懷卻並非一開始毛澤東心目中掛帥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人選。

那麽,當時被毛主席三點將的將領是哪一位呢?

其實,當年被毛主席堅定選擇的將領是粟裕將軍,作為開國將領之一,他的指揮作戰能力也 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可惜,在當時的情況下,粟裕每況愈下的身體情況著實支撐不了指揮抗美援朝戰爭這樣的大戰,他本身也不願因自己耽誤戰事。

那麽,毛主席的三次點將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發生的呢?為什麽後來又讓彭德懷臨危受命呢?

要說毛主席的第一次點將,其實是發生在1950年的七月上旬。

針對北韓戰事,中央特意召開會議討論作戰安排。

當時中共中央曾反復研究中國人民誌願軍的統帥人選,首選將領毫無疑問是粟裕將軍,畢竟他多次指揮華東戰場重大戰役,具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

於是,在會議上,中央做出了由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即後來赴北韓的人民誌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而這份會議決定也在之後由周恩來總理呈給毛主席批示。

原則上是由毛主席批復同意的,毛主席是明確清楚這一決定並贊成的,因而這便是毛主席對粟裕將軍的第一次點將。

由於那時粟裕將軍還擔任著解放台灣的作戰任務,為了強調對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視,毛主席便讓時任華東軍區司令的陳毅向粟裕傳達這個點將決定。

這便是第二次點將。

粟裕將軍能體會到毛主席對自己著實寄予厚望,但他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受視力障礙影響,他深深擔憂自己會因無法環視的問題而耽誤軍情。

於是他主動向毛主席寫信請辭,表示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足以擔起大任。

很快,粟裕將軍又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信上再次肯定了由他擔任戰爭將領,毛主席的點將之心空前堅定,這竟已是對他的第三次點將。

至此,粟裕也就不再推辭,擔下了這份差事。

一旦決定要做什麽,粟裕將軍便會將全身心精力都傾註其中,他開始專心收集北韓戰場的相關資料與動向,將了解美軍規模情況視為重中之重,特別是美國空軍,更是他的重點關註物件。

為了此次戰役,粟裕將軍其實做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準備工作,這也是他的處事原則和態度。

然而遺憾的是,這一決定卻未能改善粟裕的身體狀況,當時他的身體越來越差,早年戰場上受過的傷讓他在晚年頻頻頭痛,最後不得不到青島進行休養。

那麽,毛主席為什麽還是要堅持選擇粟裕呢?

2、

彭德懷勇挑抗美援朝重擔,為何出征的不是被毛主席三次點將的粟裕呢?

對於粟裕將軍在青島修養身體,毛主席也是了然於心的,那為什麽後來是由彭德懷老總帶兵出戰呢?

這很大程度是受到戰爭的不可控因素所致,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一場不得不打之戰。

韓戰表面上是與美國打,實際上是與蘇聯、美國兩個大國打,而中國出兵看起來是幫助北韓,實際上中國的獨立戰爭,中國只有擺脫美國、蘇聯的控制,才能真正立國。

實際上,中國只有打贏了美國,才能讓蘇聯軍隊撤出旅順、交回中國東北。

反之,中國如果不打或打敗了,那麽在北韓被美國占領的情況下,當時基本沒有海軍的中國需要蘇聯海軍保護旅順,蘇聯軍隊還可以賴在東北不走。

而中國還將在戰敗的陰影下成為地位低於美國、蘇聯的二流國家,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必須仰蘇聯鼻息。

這種結局顯然不是每個中國人所希望的。

所以這場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而言其實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中國顯然也被架到了‘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的境地去。

打是自然要打的,一開始的局勢其實也並不緊張,以至於毛澤東願意幾次點將粟裕並給足他修養時間,可當時的北韓戰局遠比中國預料的要撲朔迷離。

如果沒有後來的仁川登陸,也許粟裕將軍真的能在修養一陣後恢復身體重上戰場,抗美援朝戰爭也許會是另一番打法。

然而當時情況就是如此,在仁川登陸發生後,原本還算平緩的戰局急轉直下,援助北韓,保衛中國領土一事也到了火燒眉毛的緊迫程度。

北韓多次向中國發來求助,站在當時中國的立場上,這分明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役。

北韓與中國一衣帶水,如果中國對北韓戰局坐視不理,不難想象,待北韓潰敗之日,戰火也勢必將順勢燒到相鄰的中國。

既然不得不打,又是這番事態緊急,那顯然就無法再點將修養中的粟裕將軍了,於是,毛澤東把目光轉向在抗日、解放戰爭中同樣戰功顯赫的彭德懷。

在眾人眼裏,彭德懷將軍久經殺場,領導平江起義,建立紅五軍和紅三軍團,參與領導井岡山鬥爭、五次反「圍剿」和萬裏長征,直接指揮華北抗戰、解放大西北......戰績輝煌,震撼中外,儼然是位著名的軍事家。

最後,中共中央決定由彭德懷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出征北韓戰場。

那是在1950年10月19日的傍晚,陰雨連綿,但雨水卻澆不滅江邊戰士們一腔保家衛國的赤誠熱情。

隨著彭德懷司令員一聲‘出發’令下,背負著億萬祖國人民的重托的人民誌願軍先後從安東、長甸河口、輯安三個口岸出發,

盡管因軍情需要,誌願軍軍隊需要隱蔽入朝,但他們邁著整齊又決絕的步伐,像一股鋼鐵洪流,以雷霆萬鈞之勢奔赴異國戰場,去到了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彭德懷能掛帥赴戰,其戰略部署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能利用和化解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各種矛盾,又擅長抓住事關作戰全域的戰略要點以及作戰轉換的關鍵點,並走出妙棋,盤活全域,這足以體現出他本身高超的指揮藝術。

就像在第一次戰役中,彭德懷便能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正確地選定作戰樞紐。

透過觀察,他敏銳地發現美軍與南韓軍之間空隙很多, 這便於我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於是,彭德懷當機立斷,派遣主力軍渡過清川江向博川挺進,以最快的速度切斷清川江以北地區敵軍的退路。

這一決策無疑是明智的,南北敵人的聯系很快便猝不及防被我軍割斷,在彭德懷老總的指揮下,誌願軍首戰告捷!

當然,戰爭中總不可避免與危機甚至是死亡擦肩而過,彭德懷將軍同樣遇到諸多命懸一線的時刻。

他遇到過空軍的轟炸,步兵的掃射,更是曾在漂浮的冰塊上孤立無援,所幸最後都從危機總脫困,卻也著實讓身邊人捏一把汗。

就是在這樣危機與戰機並存的艱難處境下,人民誌願軍在彭德懷的帶領指揮下經過了一個月的激烈作戰,終於軍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地區。

同時,還完成了收復平壤,解放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延安半島等任務,迫使敵人被逼退到三八線以南,由進攻轉入防禦,至此,整個戰局都被扭轉了形勢!

彭德懷作戰勇猛,如果粟裕出征是否有這樣的戰績呢?

3、

如果由被三次點將的粟裕出征北韓,抗美援朝作戰會取得更為卓越的戰績嗎?

什麽樣的人物會被毛主席深記在心,甚至不惜提起三次,都希望這位老將能重出江湖呢?假設由他出兵作戰,會取得更加令人贊嘆的成果嗎?

其實,粟裕將軍確實具備卓越的作戰能力,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艱苦奮鬥時期,幾乎每場戰爭都有他的身影。

要弄清楚這個假設的結果,我們首先就應該知道,粟裕將軍是何許人也?

作為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粟裕將軍因其多謀善斷、料敵如神、用兵靈活、善出奇兵的作戰特點而有著「常勝將軍」的稱號。

20世紀初,粟裕出生於條件較好的家庭,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良好教育。

大學期間,他在機緣巧合下讀到共產主義思想的文章並深受啟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之後,無論是在南昌起義過程中策應朱德的任務,還是跟隨朱德在井岡山與毛澤東順利會師,這些共產黨的大事件中都有著這位將軍嶄露頭角的身姿。

後來國民黨發瘋般地對共產黨人實行「圍剿」政策,而粟裕將軍就是參與數次「反圍剿」的中流砥柱。

他在一次次的戰事中磨礪自己,一路從應該小兵小將升到師長、參謀長、連長,這一路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他一步一個血腳印走出來的!

他最初師從葉挺,後又跟隨毛澤東、朱德等人學到許多本領,同時透過戰爭實踐,學習積極防禦、誘敵深入及運動戰、殲滅戰等戰略戰術。

他也在無數戰役中深刻地領會到:戰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而要找到克敵制勝的辦法,善戰者就必須倚靠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規律。

粟裕將軍最為令人敬佩的一點就在於,他能夠不斷從戰場上汲取經驗教訓,並將優秀的戰略戰術轉化為自己的優勢,這也是他能多次在戰役中取得勝利的原因。

在1940年的黃橋戰役中,他第一時間看出敵人已經把握住共產黨軍的作戰方式是先打弱再戰強,於是他便抓住機會,反其道而行。

他做出了大膽的決定:以 3/4 的兵力作為突擊力量,僅以 1/4 的兵力守衛黃橋。

當然,粟裕這樣部署也有他自身其極深的用意,就是要在敵眾我寡的條件下做到集中最大兵力。

這一役成為粟裕指揮新四軍獨立殲韓最大膽也是最得力的一著。

要成為一個戰士並不難,但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將領卻並不容易,這需要做到服從全域,主動作為, 立足戰略全域思考問題。

正因如此,不是每個人都能作為將才。

後來,無論是堅持江南抗戰、完成東進淞滬的任務,亦或是指揮車橋戰役,粟裕都能不拘成法,屢出奇兵,攻敵薄弱,將我軍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他的突出表現被大家看在眼裏,在1946年更是不負眾望地挑起華東野戰軍戰役指揮的重擔。

在國民黨瘋狂進攻中原地區這一階段中,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以往的傳統打法,透過「猛虎掏心」戰法,從敵戰鬥隊形的中央楔入,並截斷敵南撤退路。

在多方縱隊的巧妙配合下,粟裕取得了全殲敵師,擊斃敵方頭領的卓越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粟裕從未居功自傲,他真正做到了「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在解放戰爭的末期,誰都知道南線戰場決戰在即,能統一指揮此戰的,必將名垂青史。

就是在這關鍵時期,粟裕第一個提出了進行淮海戰爭的想法,並建議由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

後來他的建議得到毛澤東的采納,而淮海戰役也如願取得碩果。

一路走來,粟裕將軍確實是對共產黨軍事的發展產生了空前重要的影響。

當然,歷史進展中沒有如果,我們不能站在今天的全域視角下對過去進行批判,否則歷史的走向也不會是如今的結果。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已是既定的事實,也就無必要再去對比兩位優秀將領誰更勝一籌。

可以肯定的是,二位出色的指揮官都必定會將戰局引領至對我軍最具優勢的方向。

而粟裕所特有的 軍事指揮藝術,其所蘊含的基本思想,不僅是對毛澤東戰爭指導藝術的靈活運用,更是對毛澤東戰爭指導藝術的重大發展,並且時至今日,都仍對我軍資訊化條件下的作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