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周總理宣布任命決定,傅作義當場掩面大哭,會議被迫暫停

2024-04-12歷史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政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召開。

會議決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將北平改為北京;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旗為五星紅旗,妥善安排了建國的各項事宜,包括人事任命。

莊嚴肅穆的氛圍之中,當周恩來總理宣布「茲委任傅作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部長」時,會場上突然爆發了激動的啜泣聲。

傅作義

只見傅作義情難自控,當場掩面痛哭,進而又站起身來振臂高呼「共產黨萬歲」!那激情澎湃的模樣,感染了在場所有人。

身為國軍高級領袖的傅作義,為何會被中共中央委以要職?他嚎啕大哭背後又有什麽隱情呢?

戰局已定,傅作義成最強對手

解放戰爭爆發後,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人民解放軍一舉殲滅國民革命軍200余萬人,將敵人兵力拉到我軍同一水平線。並全面掀起戰略反攻,牢牢把控住了主動權。

眼看國軍主力被迫收縮至沈陽、北平、徐州等地,共產黨也已然成為民心所向,毛主席意識到,發動決戰的時機到了。

就這樣,著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轟轟烈烈拉開序幕。

1948年9月16日,戰鬥率先於東北打響。在林彪的統帥之下,鐵血勇猛的東北野戰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創國軍,順利解放東北全境。使得我方的軍力和經濟破天荒反超敵人,優勢盡顯。

緊接著的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更是所向披靡,以10余萬傷亡殲滅敵軍55萬人,徹底瓦解了國民黨在長江中下遊以北的統治。蔣家江山已然搖搖欲墜,到了土崩瓦解的邊緣。

1948年底,解放軍劍指華北,最後一場大戰蓄勢待發。

此時,國民黨在華北地區的最高統帥,是時任華北「剿總」司令的二級上將傅作義。

傅作義

傅作義於1895年出生於山西運城,父親是當地有名的煤炭富商。得益於殷實的家境,傅作義10歲便進入學堂,開始接受優質教育,也接觸到了先進的民主革命思想,並深深為之震撼。

1910年辛亥革命爆發之際,年僅15歲的傅作義便以起義軍學生排排長的身份,毅然決然奔赴前線、抵禦清兵。

1918年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加入閻錫山的晉軍,正式開啟軍戎生涯。

都說「時勢造英雄」,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就給了傅作義施展軍事才華的舞台。

當時,日寇仗著兵強馬壯來勢洶洶,國軍一敗再敗、退無可退。北平、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連帶數百萬平方公裏國土,接連落入敵手。無數國人被屠戮欺壓,困在水深火熱之中。

見此情景,傅作義怒火中燒,他寄回家書一封「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便奔赴戰區、浴血殺敵,屢屢重創日寇。

1940年,3萬余日軍叫囂「膺懲傅作義」,大舉進犯河套地區之際,傅作義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反擊。

收集情報、破壞交通線、夜間閃電突襲三步走,憑借傅作義的出眾指揮,國軍楞是在敵眾我寡、裝備落後的劣勢下反敗為勝,連續150余天奇襲包頭、會戰綏西、收復五原。

這場五原大捷也創下了國民黨戰區收復失地之先例,不僅挽回了國軍顏面,順帶重振了士氣。老蔣因此「龍心大悅」,直接授予傅作義中華民國最高榮譽的「國光勛章」。

要知道,截至新中國成立,獲得該勛章的除蔣介石外,唯傅作義一人。

解放戰爭期間,升任國軍第12戰區司令長官的傅作義,更是不負老蔣重用。

1945年冬綏遠包頭戰役,他抵制住了聶榮臻、賀龍兩大元帥的進攻。

1946年憑借大同集寧戰役,他一舉將勢力從偏遠的綏遠,擴張到山西北部,並在華北對戰中轉守為攻。

同年張家口一戰,僅兩萬余兵力的傅作義部,更是以少勝多,成功占據了這有著「京畿門戶」和「首都北大門」之稱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得到老蔣的特別嘉獎。

再加上此後的右玉守衛戰、滿城奔襲戰等等,傅作義打下了不少輝煌的勝仗。

中共安插在國民黨內部的頭號特工郭汝瑰,曾在回憶錄中這樣評價:因戰功和軍事力量成為非嫡系的戰區指揮官,國軍中只有白崇禧、傅作義二人。

郭汝瑰

白崇禧背後好歹站著實力強大的桂軍及副總統李宗仁,而傅作義則是實打實地靠本事獲得地位。

郭汝槐甚至盛贊傅作義,是「實力最強的國民黨統帥型將領」。

總之,在解放戰爭後期,坐擁60萬大軍的華北「剿總」傅作義,堪稱我軍最強勁的對手。

只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傅作義強則強已,卻也敵不過我軍兵臨城下的強大攻勢。

1948年12月中旬,毛主席起草制定了【平津戰役作戰計劃】,決定先打掉張家口、新保安兩地的傅系部隊,再攻克平津地區其他城市,層層封鎖,把北平變成一座孤城。

毛主席

如此一來,傅作義與城中25萬守軍,便將淪為籠中之鳥,潰敗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在得勝率100%的情況下,毛主席並沒有乘勝追擊、火速攻城,反倒停了下來。只因北平太過特殊。

心理博弈,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北平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燕國、遼國、金國,以及中國最後三個封建王朝元、明、清,紛紛將國都建立於此。

毫無疑問,北平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結晶。整個北平城猶如一個巨大的博物館,遍布著無數名勝古跡和藝術瑰寶。

倘若國共兩軍真的爆發爭奪戰,槍林彈雨、炮火侵襲之下,且不論城內200多萬百姓必定傷亡慘重,這座千年古都連通珍貴古跡也將毀於一旦,這是共產黨萬萬不願看到的。

事實上,早在1948年4月醞釀三大戰役期間,毛主席就已經提出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構想。

同年5月,中共方面還特意安排紅色特工、時任傅作義秘書的閻又文,提前探過口風。

可惜彼時的傅作義,沒有半點與共產黨和談之意,只是自信表示:「大城市都在南京政府手裏,我在華北還控制著戰局」。

不料此一時彼一時,僅僅半年過去,全中國的對戰局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傅作義麾下所有部隊,通通被解放軍分割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無處可逃。

1948年12月21日,華北軍區第2兵團6萬大軍,正式向新保安發起總攻。僅9個小時,駐守於此的傅作義嫡系王牌部隊35軍就慘遭全殲,軍長郭景雲絕望自殺。

郭景雲

兩天之後,華北軍區第3兵團又成功粉碎了國軍的突圍計劃,於23日夜裏成功解放張家口。

值得一提的是,華北剿總副秘書長王克俊曾在回憶錄中披露,早在1948年10月底的一次秘密談話中,傅作義就親口對他說:「國民黨必敗,共產黨必勝,擁護毛澤東,擁護共產黨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目下必須當機立斷,脫離蔣介石國民黨集團,走人民的道路。」

何況,早從抗戰時期起,傅軍上下就因勤儉樸素、一心為人民謀福利,且作戰風格與土八路高度相似,得了個「七路半」的稱號。不少國軍高級將領,還為此譴責傅作義把部隊帶「赤化」了。

可見,傅作義本質上與共產黨才屬於一路人,他也早已對蔣家政權心生排斥,並認定共產黨會是最後贏家。

正因如此,面對「和平解放北平」的提案,他倍感動搖。也陸續派出崔載之、周北峰等心腹,與中共展開了多輪談判。

周北峰

只不過,作為將帥的自尊心和誌氣,實在不允許傅作義輕易做出「不戰而降」之舉。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天大的恥辱。

那段時間裏,傅作義一直處於極端糾結中,在「負隅頑抗」和「投誠中共」兩頭搖擺不定。沒辦法,他只能暗中制定了另一條退路:

即放棄北平,率第35軍西逃撤回「老家」綏遠,先保全基本戰力再另做打算。

沒曾想,毛主席提前預判了他的計劃。如今,撤回綏遠的必經之路張家口被共產黨占領,第35軍全軍覆沒。華北野戰軍已經將整座北平城圍得水泄不通,近百萬東北野戰軍也正在趕來。

這下子,傅作義算是徹底被逼進死胡同,不得不立刻做出最終抉擇。

傅作義

恰逢此時,北平市長何思源為保護民眾和古城免於戰火,毅然致電南京國民政府,要求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結果蔣介石勃然大怒,怒斥何思源背叛黨國,還令特務在其家中安放了炸彈。

這場爆炸,害死了何思源的小女兒,也徹底粉碎了傅作義對國民黨的最後一絲情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靠屠戮和壓迫維持政權的國民黨,實在讓人生厭,註定會被人民背棄。

不再猶豫,傅作義立即致電正在與中共談判的華北「剿總」副總司令鄧寶珊,讓他無條件同意和談,並盡快促成北平解放。

鄧寶珊

就這樣,1949年1月16日,東北野戰軍參謀處處長蘇靜,傅作義方代表王克俊、崔載之,正式簽署了【關於北平糊平解決問題的協定書】。

同月22日,隨著和談條約面向全國公開,傅作義部隊25萬守軍也陸續撤出了北平城。

根據共產黨的允諾,他們中想要退伍歸家的,可以獲得返鄉證和路費,其余人則將被改編入解放軍,不會受到任何懲治或區別對待。

31日,隨著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與傅軍交接防務,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2月3日入城儀式舉辦當天,北平城內是萬人空巷。人民群眾揮舞旗幟、歡呼喝彩,夾道歡迎解放軍的到來,真就應了傅作義那句「民心所向」。

不計前嫌,從戰犯到水利部長

作為赫赫有名的國軍上將,傅作義堪稱一呼百應。在他的帶頭之下,包括董其武、孫蘭峰等名將在內,不少守城國軍都紛紛選擇起義投誠。這為全國徹底解放,提供了很大助力。

1949年2月22日,傅作義赴河北石家莊西拍坡面見毛主席時,他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有罪」三個字。

不過毛主席的回應,給予了他很大的安慰:「謝謝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不僅如此,在得知傅作義對水利工作感興趣後,毛主席還當即表示:「那將來你可以當水利部長」。

傅作義和毛主席

彼時還沈浸在自責與不安中的傅作義,萬萬沒有料到,毛主席好似無意的隨口一言,居然真的成真了。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政協會議上,周總理鄭重宣布,委任傅作義同誌擔任新中國首任水利部部長。該任命得到主席團成員毛澤東、朱德等89人的全票透過。

此情此景,讓傅作義感動得無以復加,原本高懸的心重重落下。

傅作義

拿著委任狀,傅作義在講台上泣不成聲:「在蔣介石統治的舊中國,我拿著整箱的黃金珠寶想要買個部長當,都因為資歷不夠買不到,沒想到今天毛主席竟然讓我這個起義將軍當部長,毛主席真偉大,共產黨真偉大,這樣的共產黨不贏得勝利,天理難容!」

傅作義的真情流露,引得台下眾人感同身受。一時間,「中國共產黨萬歲」、「人民領袖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徹禮堂。由於大家的情緒過於激動,會議甚至一度被迫中斷。

當然,中共中央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絕非是覺得不能虧待有功之臣,隨便給個職務當當。

恰恰相反,傅作義在水利工作方面,相當有能力、經驗和熱情。

自1931年出任綏遠省主席後,傅作義就一直致力於改善民生。他積極整軍經武、剿除匪患、整頓稅收,大力推動工農商業發展,以保障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傅作義

由於綏遠最重要的產糧區「河套地區」水災嚴重,且水利工程落後。每逢黃河發大水,就有大片良田被淹,糧食嚴重不足。

所以傅作義將水利工程定為重中之重,他提出「治軍治水並重」的口號,調遣重兵興建水利,並請來專家王文景坐鎮。短短時間就修築了1700裏幹渠和上萬裏支渠,水澆地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

傅作義一手將河套地區打造為「塞上江山」,足以可見,水利部長一職,非他莫屬。

對於中央的信任和重用,傅作義感激涕零之余,也燃起了熊熊的鬥誌與責任心。

此後22年間,傅作義四處奔波,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為發展新中國水利事業,他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始終堅守在第一線。

1950年淮河大決口時,年過半百的傅作義還親自上了治洪前線,與戰士、民工同吃同住,一同抗洪救災、修建大壩。

傅作義

過度的奔波勞累,讓傅作義積勞成疾,身體每況愈下。一次巡視期間,他甚至突發心臟病,險些命懸一線。

周總理聽說後,立馬派專家為他診治,並勸說傅作義卸下擔子、好生休養。但傅作義拒絕了,他放心不下那些未完工的水利工程,更放心不下受水災威脅的人民。

傅作義執著堅守在崗位上,直到1972年10月身體實在無法繼續負擔沈重工作,才辭去部長職務。

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於北京離世,享年79歲。彌留之際,他心心念念著的,依然是各地的水利建設是否順利,北方的旱情是否好轉。

從所向披靡的抗日名將,到鞠躬盡瘁的水利部長,傅作義始終不忘初心,心懷人民,心懷國家大義。謹以此文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