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年代「既無內債又無外債」是成就嗎?

2024-09-08歷史

毛主席那個年代搞國家建設的時候,「既沒內債也沒外債」,不少人都清楚這事兒。不過這能不能算成就,不好說。打個比方,就像現在的一個家庭,雖說不富裕,可既沒內債又沒外債,日子過得穩穩當當,還能把孩子教育好,那這肯定是個正常的家庭,這應該沒人不認同吧?

瞅見一個網友,網名叫:過去將來。這人文章的標題為:覺得「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算成就的人,到底是真不明白還是故意裝的呢?

這位網友在文章開頭講:有的人不曉得是真不明白還是裝的,對個人家庭還有國家的欠債情況特別上心,直到現在還在誇贊1970年「既無內債又無外債」,覺得那是很大的成就。

讓人挺驚訝的一句話在文中出現:就算是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現在也能知道,「無債一身輕」未必就全是好事。

接下來這位網友對「欠債」的具體意思加以說明,還舉了個例子:有個老人欠了 2077 萬元的債,最終給還清了。最後點明主題:沒債那才叫輕松呢。

接下來這位網友又寫道:第二個得搞清楚的是,「欠一屁股債」是為啥。第三個得清楚的是,「欠一屁股債」之前,有沒有還這「一屁股債」的本事?第四個得搞明白的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家庭欠下的「一屁股債」,不管啥具體情況,是不是都得讓每個家庭成員來分擔呢?

大概就是說借錢得整明白:「欠債」是咋回事兒。有沒有還「債」的本事。再有就是國家或者家裏欠的「債」,是不是得每個家裏人都來分擔?這網友還舉例說:中國抗美援朝時也欠下了軍援外債,美國是當下最大的欠債國家。

我們先說說中國建國初期的情況:整個國家是破破爛爛,沒有工業、農業是農耕時代,這個應該沒人反對吧?最通俗的話:家裏一個破茅房,找誰借?誰敢借?借了用什麽還?

中國抗美援朝欠蘇聯軍援外債,是毛主席英明決策,用抗美援朝的的真正實力贏得軍事同盟的支持。這個:過去將來的網友,你看清楚了:是用真正實力贏得軍事同盟國蘇聯的支持。這個:過去將來的網友。你要了解:雅爾達會議是什麽時候舉行?【雅爾達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麽?起關鍵作用的是哪些國家?雅爾達體系指的是什麽?我們新中國偉大的先烈們是用血肉之軀為蘇聯抵擋西方的擠壓、贏得了支持。

你知道新中國在怎麽樣的壓力下進行國家建設的?國家百孔千瘡、人民百姓食不果腹。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土匪橫行。美國的艦隊在沿海遊弋。美國的全面經濟、政治封鎖。去哪裏找外債?即使蘇聯的支援,也是新中國憑實力贏得的。如果毛主席只會打秋風,你認為史太林會支援?還有印度的挑釁。中蘇關系破裂後,蘇聯的核訛詐。所有這些極端的惡劣國際環境你不說,只會強調新中國不會借債。

好比你說的那個老人欠了 2077 萬元的債,最後到底是給還清了。有這麽個說法:借錢那也得看本事。馬雲能輕輕松松借個 3、5 個億,你讓一個農民去借一百萬,那借錢的人不得仔細琢磨琢磨、調查調查啊?

過去將來的網友,您講:如今就算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也能清楚,「無債一身輕」未必全是好事。那:還不上債會咋樣?一個中學生能曉得不?好比恒大欠了兩萬億,那問題可嚴重了。還有好多房奴、車奴、失信的人,他們能過得開心嗎?再有一些國家欠外債都破產了。就連借給馬雲錢的孫正義都快不行了。

你講:世界上欠債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可美國國內沒哪個民眾拿國家債務來議論。你曉得美國咋靠美元霸權搜刮全世界不?就2022年,美國加息從全世界搜刮了多少財富?別的國家能有這本事嗎?你清楚美國國內沒人議論國家債務這事不?為啥美國的航空母艦在全世界到處跑?去派美元?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軍事力量呢?

毛主席在國家建設方面著重強調啥?您清楚不?「咱國家是貧窮的農業國,是個大國家,也是個窮國家,帝國主義能讓中國真正強大起來嗎?那他們還憑啥顯擺威風呢?!要是依靠別人,咱國家就不得安寧了。得自力更生、努力奮鬥」。就算窮,也得教育老百姓熱愛國家、建設國家。為啥尼克遜訪華後,過了好些年才建交呢?要是毛主席在國家主權、獨立自主這些方面松一松,還會借不著外債嗎?

建國後那條件極其惡劣,可咱造出了兩彈一星,這就不提了。國家那時窮,老百姓也不富裕,但讓咱中國人生活安穩了,經濟也能逐步發展。在全國建了好多水庫,給農業豐收打下了基礎。還搞全民掃盲,培養出大批理工科人才,還有好多 60 後、70 後,這不就是現在說的人口紅利嗎?

國家或家裏欠的「債」,難道不該每個家庭成員來分擔嗎?你說不用國民分擔,這能對嗎?為啥要多收稅啊?為啥通脹這麽嚴重呢?你瞧瞧以前60年代、70年代,那時候通脹有多少?你這個叫過去將來的網友,像借債、還債這種小把戲,以毛主席的戰略眼光,咋可能不會用呢?

「既無內債又無外債」,這是了不起的成就,特別偉大。接下來用毛主席的一段話說明原因:咱得教育老百姓,努力奮鬥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集體、後代和社會的未來。得讓老百姓有這種覺悟。那教科書呢,對為了前途、為了後代這事不咋重視,光強調個人的物質利益。老是把物質利益的原則,一下子就弄成個人物質利益的原則了,有點偷梁換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