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用2部電影,粉碎美國的外交陰謀,68年前,周總理是如何做到的?

2024-08-09歷史

「當全副武裝的中國軍隊和手捧鮮花的姑娘們,邁著矯健的步伐,跨過日內瓦的銀幕時,西方和東方的無冕之王們,都情不自禁地一起發出輕輕的贊嘆聲。」

這段話,是1954年,采訪日內瓦會議的瑞士記者,在其後的評論文章中寫的。

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與國際會議。但它對中國並不「友好」,美國早就準備好了陷阱和障礙,妄圖在這次會議上,讓中國「消聲」。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周總理僅用兩部電影,就輕而易舉地讓美國陰謀落空,開啟了西方觀察中國的大門。

在這次會議結束後,有西方國家的評論家由衷地贊道:「蘇聯把外交變成科學,中國把外交變成藝術」。

那麽,這一切究竟是怎麽回事呢?那兩部被周總理選中的電影,分別是什麽?為何能起到如此顯著的作用呢?

一、日內瓦會議上,美國想要讓中國「消聲」的陰謀

1954年4月,為了解決北韓問題和中南半島問題,由蘇聯倡議,中美蘇英法五個大國,以及北韓問題和中南半島問題相關的國家共同參與,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了一次國際會議。

這次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與國際會議。

從國際地位上來看,經過韓戰的鏖戰,新中國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

用網上流行的話說,就是告訴美國和世界,在東亞這塊土地,只要中國說不行,就是不行,哪怕美國說行也不行。

但在國際外交領域,新中國還是個「新手」,這個「新」不是指中國外交水平不行,而是此前根本沒有多少機會,在國際外交場中亮相。

國際外交,說白了,就是毛主席那句話:「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但既然要交朋友,就要去跟人家見面接觸,讓別人知道你是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國家。

在1954年之前,我們雖然也跟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有一些外交交流,但與歐洲國家外交接觸的機會不多,因此大部份西方國家的外交官,對中國並不了解。

這就給了美國在日內瓦會議上,為我們設定陷阱的機會。這個陷阱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非常之粗糙。

簡單來說,日內瓦會議,主要議題之一,就是北韓問題。而北韓問題的關鍵,是誌願軍和聯合國軍,撤不撤軍,如何撤軍的問題。中國的態度,當然是誌願軍和聯合國軍一起撤軍,但美國非要讓我們先撤,撤完以後聯合國軍再撤。

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僵持住了,沒辦法取得進展。外交談判中,這種局面經常出現,解決不了那就擱置好了。但美國人想了個歪主意,要撇開中國,以所謂「聯合國」的名義,發表一份關於北韓問題的聲明。

這時問題就來了,首先,中國參與日內瓦會議,那是舉世皆知的。其次,中國當時還沒有重返聯合國,美國要以「聯合國」的名義發表聲明,本質上就是要讓中國「消聲」。

你參加會議了,但最後的聯合聲明,卻沒有你的參與,這會參加的還有啥意義?

由此,為了這個聯合聲明的問題,中國代表團和美國代表團,在日內瓦會議上激烈交鋒,最後不歡而散。從結果上來說,由於中國的激烈反對,這所謂的「聯合宣言」,最終沒有按照美國的意思來,我們事勝了。

但從外交戰略上來看,西方國家本來就對社會主義的中國抱有偏見,再加上這次會議上我們的強硬表態,就更讓他們覺得中國難以接近了。

別忘了,前文咱們說過了, 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與國際會議,目的就是要交朋友 ,如果別人都對你有先入為主的誤解了,這朋友還怎麽交?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周總理以自己卓越的外交智慧,開辟了「第二戰場」,透過邀請西方記者來看電影,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那麽,到底是什麽樣的兩部電影,有這麽大魅力呢?

二、【1952年國慶日】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首先說這兩部電影的名字,其中一部是 【1952年閱兵式】 ,從內容上來說,它其實更像紀錄片。只不過當時中國影視工業還沒發展得這麽完善,因為這次閱兵式,是我們第一次以菲林的方式,記錄閱兵,因此也被視為電影。

第二部,則是 【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部電影是1953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內容形式上走的是越劇風格。在播放這部電影之前,周總理還特意囑咐工作人員,要【梁祝】是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特性,提前宣傳出來,方便西方人理解。

當然,從外交關系的層面來看,其實它叫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這兩部電影,展現出來的中國。

【1952年閱兵式】,內容大家參考現代閱兵式都知道了,無外乎就是大閱兵,展示武器,群眾遊行等等。

但站在西方記者,外交官員的角度來看,他們透過這部片子,看到的是一個已經組織起來的,富有凝聚力的中國。

正如開篇引言中寫道的那樣:「當全副武裝的中國軍隊和手捧鮮花的姑娘們,邁著矯健的步伐,跨過日內瓦的銀幕時」,周總理的第一個目的,就實作了。

首先,中國不可辱,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其次,中國人愛好和平,並非美國宣傳中的那麽「窮兵黷武」,手捧鮮花的姑娘們,和其它參加閱兵式的老老少少,證明中國和西方國家一樣,也是一個完整健全,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正常國家。

如果說這部【1952年閱兵式】,給予西方記者們的印象,是中國的凝聚力和軍事力量的話。 那麽【梁山伯與祝英台】,則無疑是中國經濟民生,科技文化的突出表現。

透過這部彩色的電影,既讓西方記者們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也讓他們意識到了,雖然建國僅僅幾年時間,但我們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了。

一個能夠拍攝彩色電影版【梁祝】的中國,足以說明其內部的穩定和欣欣向榮的活力,這與傳統西方媒體宣傳中的中國,是完全不同的。

更妙的是,周總理要求來看電影的,主要是西方的記者們。他們出去以後,自然會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透過報紙,媒體宣傳出去。

這麽一來,中國在西方國家人民眼中的形象,也就發生變化了。美國想要妖魔化中國,孤立中國的外交手腕,自然也就失效了。

三、把外交搞成藝術

日內瓦會議後,西方評論家由衷地贊嘆, 「蘇聯把外交搞成科學,中國把外交搞成藝術。」

這句話其實是一個差別明顯的對比,說「蘇聯把外交搞成科學」的意思,是說蘇聯人向來都是以原子彈來定義外交關系的,這是一種諷刺。

而說「中國把外交搞成藝術」,則是指周總理以柔克剛,別出心裁,用藝術的方式打破人心的偏見,這顯然就是一種贊賞了。

沒錯,這件事情最精妙的地方,其實就在於周總理這種潤物無聲的外交手法。 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冷戰正酣,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分子,經歷過韓戰以後,西方國家視我們為最大的敵人之一。

在1953年之前,美國人說起社會主義陣營的時候,都是說「蘇聯集團」,而1953年之後,韓戰結束,美國人在說起社會主義陣營,就悄然變成了「中蘇集團」。

在這種嚴重對立的背景下,中國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是不現實的。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要眼睜睜地看著,美國操縱西方輿論,促使西方國家,更加敵視中國。

以看中國電影的方式,把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展現在西方記者面前,然後又透過他們展現在西方民眾面前。雖然不能直接打消雙方之間的隔閡,但是當美國和其喉舌,再次妖魔化宣傳中國時,那些看過電影和報道的西方人,心中自然會想,一個喜愛【梁祝】這種唯美故事的國家和民族,怎麽可能是「妖魔」呢?

這個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那麽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的任務,就已經是超格完成了。

四、結語

中國有個成語,叫「舉重若輕」。

68年前的日內瓦會議上,周總理可謂是在外交上,完美地展現了什麽叫舉重若輕。在整個日內瓦會議期間,周總理和他率領的代表團,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目標,而且巧妙地避開了一個個美國人設下的陷阱。

還利用兩部電影,打破了西方人長期以來對中國形成的偏見之鎖。促使世界更快地接受了一個全新的,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中國。

這對中國外交活動開啟局面,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的。其一言一行,都值得後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