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402年,朱棣將鐵鉉淩遲處死,更是將骨架下油鍋,妻女下場更悲慘

2024-05-11歷史

朱元璋病死後,燕王朱棣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謀反,發起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

但在這場戰役中,燕王朱棣並非一帆風順,其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被後世所記載,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明代初期的名臣鐵鉉。靖南之役中,鐵鉉帶領濟南全城民眾英勇堅守三月有余,最終迫使燕王退兵改道。

這場濟南保衛戰將領導者鐵鉉塑造成為了一個智謀雙全的錚錚之臣,明後期及清代官方亦對其贊譽推崇,但永樂帝登基後卻對這位對手鐵鉉處以極刑,不僅將其骨架下油鍋,其妻女的下場更是悲慘.....

一、燕王兵圍濟南城

公元1400年(建文二年),燕王朱棣擊潰李景隆攻下德州後,攜勝利之威想順勢拿下濟南城,進而直逼金陵城。

濟南作為南北通衢中心,其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若是能夠拿下濟南,則燕兵可據此穩固後方,進則直逼金陵。

燕兵抵達濟南後,堅固的城墻使其久攻不下,鐵鉉時任參政,與其他官員軍民決心全力守衛濟南,誓死效忠建文帝。

燕兵只好實行圍兵之策,當時燕兵圍困濟南三月之久仍遲遲無法攻下濟南城,燕王命令手下將勸降書用弓箭射入城中,可鐵鉉等眾人拒不投降,燕王「乃堰城外諸溪澗水灌城」,燕兵欲水淹濟南城,當時民眾無不驚恐,擔心葬身魚腹。

但是鐵鉉卻安慰民眾說:三日之內可解決此事,讓軍民堅守不出,不必恐慌,普通民眾紛紛不解,但大家只能選擇鐵鉉的智謀。

二、鐵鉉詐降謀燕王

原來鐵鉉心中早已定下了詐降的計謀,他先是派遣了城門守卒日夜哭泣,邊哭邊說:濟南城要淹了,我們馬上都要死了啊,這可怎麽辦!以此欺騙燕軍,讓燕王感覺濟南軍民已然民心渙散。

趁此機會,鐵鉉表示願意開城門歸降燕王,但城中百姓唯恐大軍壓境,若燕兵進城後會肆意屠戮,因此希望燕王退兵十裏而自己單騎入城。

燕王本就苦惱久攻濟南不下,延誤自己直取金陵的戰機,欣然應允這一條件,卻不知鐵鉉早已在城門處命令士兵做好埋伏,只待燕王行至城門下,便投下千斤重的鐵板謀取燕王的姓名,並砍斷護城河上的橋索使其失去退路。

誰知燕王尚未騎行至城門,城墻上士卒提前投下了鐵板,僅砸傷了燕王所騎的馬首,燕王受驚後立刻換乘馬匹,轉身撤退。

濟南城門口士卒便要毀斷橋梁斷其後路,奈何橋梁堅固倉促之間難以破壞,竟然讓燕王就此逃去。

至此,鐵鉉的詐降計謀徹底失敗,兩手準備均未得手,可想而知,濟南城將迎來燕王的怒火。

三、再出奇謀退燕軍

燕王退去後自是氣憤無比,返回軍中後再次集結大軍開始攻城,火攻水淹,百計齊用。

據【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燕王大怒,乃以炮擊城」,元朝時火器便已套用於戰爭中,明朝自不必說。

在火力強大的炮轟之下,堅固的濟南城墻也難以抵擋,不久便開始出現了缺口,若是繼續炮轟下去,城墻便要徹底崩毀,燕兵攻進城內是早晚之事。

危急時刻,鐵鉉再出奇謀,將朱元璋的神牌懸掛於城墻之上,在封建王朝,仁孝觀念深入人心,崇奉天地君親師。城門之上的高太祖神牌讓燕軍不敢炮擊。

若是攻擊,燕王朱棣作為朱元璋四子,便要背負一個不忠不孝的罵名,這對任何一個會留名史書之人是無法接受的。在這種情況下,鐵鉉趁機命人一邊修復城墻,一邊伺機派人不斷騷擾燕軍駐兵。

有史記載「鉉每出不意,募壯士突擊燕兵,破之」,搞得燕軍疲於應對,燕王大怒又對其無計可施,只好撤兵回還,白白付出了巨大的時間代價,卻沒能有所收獲。

而鐵鉉則率眾追出,趁機收復了德州,至此濟南保衛戰在鐵鉉的帶領下大獲成功,也是建文帝差不多的一次大勝利。

建文帝得知後龍顏大喜,對鐵鉉大加封賞,「遣官慰勞,賜金幣,封其三世」「擢山東布政使,尋進兵部尚書」「參其軍務」,鐵鉉也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但同時也將自己牢牢綁在了建文帝所乘坐的這架走向失敗的龍輦之上。

三、大勢所趨難回天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在這場靖難之戰中成為了最終贏家,奪得帝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史稱明成祖。

朱棣奪得帝位後,決心遷都北京,在軍隊北返時對頑強抵抗過的鄉民進行過屠戮,且當時的左僉都禦史景清在其攻占南京後對朱棣行刺未遂,這讓朱棣感覺到曾經建文帝的死忠之臣必須除去。

鐵鉉作為建文帝一派的忠臣,既然皇帝已換,曾經的忠臣對新的皇帝便是亂臣賊子,自古以來改朝換代莫不如此。

建文帝被宣布死訊後,鐵鉉部仍舊拒不投降,負隅頑抗,這也為最終其悲慘的命運埋下伏筆,最終鐵鉉竟被自己的部下抓了送到南京。

傳言鐵鉉面對朱棣時仍不跪不拜,寧死不降,最終被燕王命人刈其鼻讓其吞下,最終處以極刑,將其骨架下入油鍋之中,妻女也被充入官妓,下場十分淒慘。

四、結語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代代君王殺舊臣,鐵鉉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建文帝死後仍舊負隅頑抗拒不投降,新的皇帝自然無法容忍臣子仍對舊主忠心耿耿,處死便在預料之中。

但是各代君王又希冀自己的臣子這樣忠於自己,這樣的所謂忠臣終是不免悲慘的結局,但又是這樣的忠臣才最終可以青史留名。

參考

【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

【明史·高巍傳/鐵鉉傳】

【靖難之役與明前期文官集團裂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