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傅作義接受改編後,提出要求:我要見毛澤東,看看他是怎樣的風采

2023-12-11歷史

平津戰役,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於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與國民黨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所屬各部隊,在以北平糊天津為中心,進行的一次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後,傅作義集團55萬人,面臨著人民解放軍東北、華北部隊的聯合打擊,已成驚弓之鳥。

但是,蔣介石和傅作義估計:東北的解放軍打了兩個月大仗,消耗傷亡很大,需要休整補充,而且嚴冬在即,大量棉服要及時配發。

因此,至少需要三個月到半年之後才能入關,華北的生存不會立即受到威脅,依靠現有力量尚能應付自保。

蔣介石和傅作義雖然都想暫守平津,但是卻各有各的打算。

蔣介石的打算是,因南部戰線告急,本想令傅作義全軍南撤,但他又猶豫不決,因為他知道傅作義不願離開自己的老地盤,想西撤綏遠。

與其如此,還不如叫他守住平津,鉗制華北、東北解放軍不能南進,爭取時間,加強南線,也許能夠保住半壁江山,不失為萬全之策。

傅作義想的和蔣介石不一樣,他想,如果往南撤退,那些跟他多年的綏遠老兵很難說服,何況他的部隊到達江南之後很可能被蔣介石吞並,失去軍權。

而西退綏遠,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肯定不幹,況且綏遠經濟落後,難以長期堅持。思前想後,決心難定。

在蔣介石和傅作義各有所圖,又都一時拿不定主意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決定暫守平津,確保塘沽,以觀戰局變化,相機行事。

傅作義按照這種估計和打算,從1948年11月中旬開始,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城市。

除留置於綏遠一個軍、山西大同一個師外,傅作義將其主力4個兵團下轄的12個軍共42個師,總計50萬人,分別配置於北寧路及平綏路沿線的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張家口等主要城市及其周圍要點,在500公裏的狹長地帶,擺成一字長蛇陣。

在這些部隊中,40%屬於傅作義系統,多一半屬於蔣介石的中央系統,他們彼此互不服氣,長期存在矛盾。

傅作義把蔣系部隊擺在北寧鐵路沿線,似乎另有圖謀,一旦東北解放軍入關,可以讓他們首當其沖。

而把自己的部隊擺在平綏鐵路沿線,似乎也另有打算,一可保存實力,二可隨時西撤綏遠。

此時此刻,美國人卻有他們自己的打算。美國駐南京大使館和軍事顧問團,對華北的形勢極為關註。

遼沈戰役剛結束,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立即召集美國軍事顧問團和所有在華高級人員及大使館武官開會,討論華北戰局和整個中國的形勢。

他們認為:「鑒於局勢急速惡化,蔣介石或是美國都無充分時間采取軍事措施以挽救敗局。」

司徒雷登把這個分析結論報告了美國政府。但是,美國政府和美國國會卻另有打算。

美國政府雖然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但是它們不能離開中國,它們仍然做著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的美夢,要繼續維護其在華利益,因此由原來的援蔣反共,轉而扶植地方反共實力派。

傅作義便是美國早已留意扶植的人選之一。美國政府和國會中有許多人認為,蔣介石的統治不會超過三個星期或三個月,其政權已經沒有希望,因此再直接給他各種援助是白白浪費,充其量只不過是填老鼠洞,供給他的武器和彈藥,等於是一條間接供給解放軍的途徑。

因此,美國不應再指望蔣介石,而應寄希望於其他反共人士,即誰能在中國境內領導同共產黨作戰,誰就是美國的真正朋友,美國應盡其最大努力幫助他成功。

所以,國會在討論援華法案時,應將這種援助直接分配給各省的司令官。

在上述思想支配下,美國國務院要求國會授權,直接把援華武器彈藥和各種軍需品,分配給中國各地方司令官。

而且他們指出,傅作義和李宗仁應作為首要人選。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認為:「掌握華北兵權的傅作義是一位第一流的軍人,頗有作為。」

「從他過去的反共事跡來看,要想在華北遏制共產黨勢力,必須直接與傅作義簽訂援助協定。」

在美國國會的影響下,美國政府出於確保華北的考慮,決定直接給予傅作義軍事援助。除了交給傅作義1600萬美元的軍用物資外,從1948年11月起,繼續海運槍支彈藥至天津港口,直接供給傅作義的部隊使用。

美國的這一舉措,給了傅作義不小的激勵,增強了他固守平、津的信心。其實傅作義也早有這個心願。他認為,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暫守平、津,擴充實力,爭取美援,以觀時局變化。

本來就有點醋意的蔣介石,現在也顧不得那麽多了。為利用傅作義守平津,保華北,他也只能同意傅作義可以不經過南京政府,直接接受美國的軍事援助。

傅作義正好順水推舟,積極活動,尋求美國更多更大的援助。除催促美國提供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外,還祈盼美國派兵來華北直接參戰。

12月中旬,他派天津市市長杜建時到青島,找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懇求他以保護美國僑民和美國財產為名,出兵天津。

白吉爾請示美國政府,答稱:「可采取步驟,繼續以武器支持傅作義,與共產黨作戰。」而對派兵到天津的事只字未提。

美國政府這樣做,是合乎美國處事邏輯的:給點錢給點東西可以,派美國軍人直接到戰場上去和人民解放軍打仗,那是萬萬不可以的,他們才不幹那種傻事呢。

更何況,派一些兵去,也是白白送死,對於搖搖欲墜的蔣家王朝已經無濟於事。

1948年11月上旬,毛澤東根據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和淮海戰役已經開始等有關情況,判斷傅作義集團下一步行動有三種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棄平、津,傅系幾個軍退回綏遠,蔣系各軍撤至南京一帶;三是蔣、傅兩系均南撤。

毛澤東認為,如敵固守平津,利於我將其就地殲滅;如敵撤退,我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對爾後作戰不利。

毛澤東估計,在淮海戰役威脅下,蔣介石必將考慮長江防線問題,而傅作義集團是蔣介石在北部戰線唯一可機動的兵力,因此,蔣介石令傅作義一部或全部南撤的可能性增大。

毛澤東從全域考慮,深感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地區,將其全軍就地殲滅,可以加速蔣介石的全面崩潰,對全域最為有利。

但是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除采取措施穩住傅作義外,還必須提前調東北野戰軍入關,盡快堵死傅作義西撤綏遠和從海上南逃的通道。

為此,毛澤東決心改變原來考慮先取太原、歸綏,爾後(大約在12月中旬左右)發動平津戰役的設想。

他決定,乘傅作義尚未最後定下逃跑決心之前,速調東北野戰軍入關,集中東北、華北百萬大軍,提前發起平津戰役,殲滅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

為達到這個戰略目標,毛澤東認為,首要問題是如何抑留傅作義於平津地區,不使其西竄或南逃,這是戰略抉擇的關鍵。

於是他迅速做出決定:(1)令華北軍區第三兵團立即撤圍歸綏。

(2)令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緩攻太原。

(3)令東北野戰軍主力提前秘密入關,包圍天津、塘沽、唐山諸敵,切斷傅作義海上退路。

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致電林彪、羅榮桓,希望東北主力部隊早日入關,包圍天津、塘沽、唐山諸點,在包圍姿態下進行休整,以便使華北敵人無法從海上逃跑。

但同時毛澤東也考慮到東北野戰軍大戰後的實際困難,所以一時未予肯定。

形勢在不斷變化,由於淮海戰役發展很快,已經進入緊張階段,華北國民黨軍隨時有可能向南撤退,因此必須立即決斷,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阻止,否則就會喪失時機,犯戰略指導上的重大錯誤。雖然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有困難,但並非不可克服。

基於戰爭形勢的迫切需要,毛澤東毅然做出新的決斷:東北野戰軍立即入關。

11月18日,毛澤東緊急電令林彪、羅榮桓:「望你們立即令各縱隊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於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軍或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不使逃跑並爭取使中央軍不戰投降。」

在運籌帷幄中,毛澤東對所有事項都考慮得十分周詳。為了使東北野戰軍入關的行動不過早驚動傅作義,他在電報中特別告誡林彪:部隊行動須十分隱蔽。

遵照毛澤東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11月22日出發,向關內開進。

在部隊出發的當天晚上,林彪給毛澤東發來一個急電,他建議先遣兵團首先包圍唐山,而不是按毛澤東說的同時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

對於林彪的這個建議,毛澤東立即表示不能同意。他認為,如果東北野戰軍先用一部兵力攻打唐山,只能是打草驚蛇,促敵逃跑。所以絕對不能首先包圍唐山。

為此,毛澤東致電林彪、羅榮桓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明確指出,平津戰役要首先從西線開始,即先攻殲平綏路的平張線之敵,包圍張家口、切斷平綏路。

由於綏遠是傅作義起家的地方,平綏路是其西撤的唯一通路,先從這一線開刀,勢必吸引傅作義增援。

後來的實戰結果證明,平津戰役從西線打起,是毛澤東全域在胸的高明決策。

毛澤東在明確了平津戰役從西線開始後,對東北野戰軍的作戰行動也作了新的部署。

他在給林彪、羅榮桓的電報中說:你們大軍入關,敵情必有變化。作戰計劃部署必須適時決定。你們主力的第一個作戰應不是唐山而是在平津線上之廊坊等地。首先殲滅該地之敵,並準備殲滅由北平增援之敵,方能達成切斷平津聯系(一條鐵路及一條公路)的任務。

與此同時,包圍唐山之敵使其跑不掉。在切斷平津、包圍唐山兩個任務達成後,第二個作戰任務,還不是打唐山而是殲滅天津、唐山之間(包括蘆台、塘沽)之敵。然後逐一殲滅唐山之敵,奪取天津,殲滅北平周圍之敵,最後奪取北平。

按照毛澤東的各項部署和計劃,平津戰役首先在平綏路上展開了。

1948年11月29日夜,楊成武率領華北第三兵團突然向張家口外圍守敵發起進攻,先後占領左衛、柴溝堡、萬全、沙嶺子等重要據點,隔斷了張家口、宣化之敵的聯系,從東、西兩個方向對張家口形成包圍。

不出毛澤東所料,傅作義果然對西線威脅十分敏感,他惟恐張家口一旦失守,不僅西去綏遠的通路被切斷,而且5萬多嫡系部隊將蕩然無存。

因此,他急令駐豐台的第三十五軍主力(軍部和兩個師)及駐懷來的第一零四軍1個師馳援張家口。

同時,傅作義還命令駐昌平、南口的一零四軍主力移防懷來,駐涿縣的十六軍移至昌平、南口地區,以保障平張線的安全與暢通。

至12月4日,傅系主力4個軍16個師被吸引到昌平至張家口一線。

這樣多的敵人被吸引到西線,特別是傅系主力第三十五軍西援張家口後,平津戰場就出現了分割包圍敵人的大好時機。如何抓住這些敵人,不使其返回北平地區,就成為一個新的關鍵所在。

根據這個新戰機的出現,毛澤東立即采取了隔斷平張線的三項措施:(1)12月1日,命令華北第三兵團確實包圍張家口,構築工事,緊緊圍好,不使敵人跑掉。

(2)12月2日,命令位於易縣地區的華北第二兵團經涿鹿向宣化、下花園間疾進,隔斷懷來、宣化兩敵之間的聯系。

(3)命令東北先遣兵團由薊縣地區立即西進,取捷徑向南口、懷來前進,協同華北第二、第三兵團隔斷平張線。

華北、東北各部隊按照毛澤東上述指令,立即行動起來。

華北第三兵團打退張家口之敵多次反擊,控制了張家口外圍主要交通要道,使敵無法逃走。

冀熱察軍區的地方部隊占領了沙城、土木車站,破壞了下花園至懷來間的鐵路。

原來留在平張線上活動的華北第二兵團第四縱隊的第十二旅,占領了新保安以東有利陣地。

與此同時,華北第二兵團主力第三、第四、第八縱隊,由河北省易縣地區以強行軍快速向宣化、下花園前進。

12月5日,原來隱蔽集結在北平以北平谷地區的東北先遣兵團兩個縱隊,在西進途中,以突然、迅速動作,一舉攻占密雲縣城,殲敵一個師。

攻占密雲雖然是一個勝利,但是這一仗,從全域來看是不應該打的,因為它過早地暴露了東北野戰軍入關的行動。對此,毛澤東十分生氣。

當傅作義獲悉位於北平東北的密雲縣失守,駐該城的一個師被殲滅後,他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情況產生了極大疑問:密雲附近並無華北解放軍主力部隊,為何一個師一夜之間突然消失?從哪裏冒出來一股如此強大的解放軍?莫非……

傅作義想到這裏,他立即查問打密雲的解放軍是戴什麽樣的帽子?情報處長報告是戴皮帽子的。

聰明的傅作義當即做出判斷:東北解放軍已經進關,東北、華北解放軍將聯合切斷平張線,並將直逼北平。

傅作義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不愧是國民黨軍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軍。

基於這個判斷,傅作義感到北平守備兵力薄弱。於是他急忙命令第三十五軍和第一零四軍的1個師火速由張家口撤回北平。

同時命令位於懷來的第一零四軍主力向西前進,接應第三十五軍。另外還從天津、塘沽等地抽調3個軍增強北平防禦。

此時此刻,傅作義最關心的是,他的起家老本第三十五軍能否順利返回北平。

這時,毛澤東已經清楚地看到,如何把第三十五軍這個傅作義的王牌軍,截留在平張線上,使其不能撤回北平,是抓住傅作義的關鍵,也是平津戰役的一個關節點。

於是,圍繞著敵人第三十五軍撤回北平的行動,在平張線上展開了一場搶時間、爭速度,奪路與堵路的激烈拼殺。

12月6日清晨,第三十五軍分乘400余輛汽車從張家口向東急馳。由於沿途遭解放軍地方部隊襲擊,前進速度緩慢,一天只走了120公裏。

當晚,在雞鳴驛、下花園宿營,準備於7日繼續向新保安前進。一旦過了新保安,再走30公裏(不足1小時行程)便可到達懷來同第一零四軍會合。

此時,在懷來至新保安之間只有華北第四縱隊的第十二旅和冀熱察軍區少數地方部隊,兵團主力尚在趕進途中,距離下花園、新保安還有兩天路程。

對第三十五軍來說,在12月6日那一天的行進路上,如果不戀戰,不輕敵,說不定有可能突破沿途阻擊,於當天到達懷來同一零四軍會合。

但是,軍長郭景雲驕狂大意,滿不在乎,認為第二天無論如何也能到達北平,結果喪失了有利時機。

對人民解放軍來說,如果不能把第三十五軍堵截在新保安地區,一旦讓它完整地回到北平,那將對毛澤東精心制定的平津決戰計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為抓住第三十五軍,毛澤東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

他首先電令華北第二兵團領導人楊得誌、羅瑞卿、耿飈要不惜一切地將敵第三十五軍堵住。毛澤東嚴令道:「如果敵由下花園、新保安向東逃掉,則由楊羅耿負責!」

同時,毛澤東又嚴令東北先遣兵團領導人程子華、黃誌勇:「迅速到達並占領懷來、八達嶺一線,隔斷東西敵人聯系,並相機殲滅該地段敵人。」

毛澤東還嚴令華北第三兵團領導人楊成武、李天煥:「務必不使張家口之敵向西、向東或繞道跑掉(主要註意不使敵西逃),如敵逃跑,則堅決全殲之。楊李應嚴令所部負此完全責任,不得違誤!」

華北第二兵團接到毛澤東的電令後,兵團領導人嚴令所屬各縱隊,要不顧一切地日夜兼程疾進,不怕疲勞、不怕挨餓、不怕掉隊、不怕減員,務必於12月8日上午以前趕到新保安地區。

各部隊按命令,以一晝夜強行軍200華裏的速度,急速向新保安方向前進。

與此同時,原在該地的第四縱隊第十二旅,接到兵團下達的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在新保安地區堅決阻擊敵人前進,不管遇到什麽困難,一定要堅持到兵團主力到達的時刻。

第十二旅是華北軍區的主力部隊之一,善於打硬仗、打惡仗。該旅從12月6日夜開始在西八裏、新保安、東八裏地區公路和鐵路兩側,選擇有利地形,構築了縱深約8公裏的三道阻擊陣地。

7日早晨,裝備精良的第三十五軍在空軍和強大炮火掩護下,猛烈沖擊我第十二旅阻擊陣地。

在兩側高山聳立的狹窄戰場上,雙方展開你死我活的拼殺,多次短兵相接,刺刀見紅,噴血如註,真是殺得天昏地暗。

第十二旅全體將士們,英勇頑強,與敵軍激戰一整日,終於堵住了敵人的前進,為兵團主力趕到爭取了一個白天。

當天晚上,第三十五軍進駐新保安。該軍副軍長王雷震得知新保安以東公路已被破壞的情報,又考慮新保安城小勢孤,恐遭不測,因此主張連夜由小路繞道經懷來縣回北平。

可是,軍長郭景雲驕狂自負,根本不把當面解放軍放在眼裏,同時他也擔心夜間行動容易遭伏擊,所以命令全軍在新保安宿營,待次日白天再走。

12月8日拂曉,華北第二兵團主力三個縱隊先後趕到新保安地區,與第十二旅會合後,立即占領有利地形,與拼命奪路返回北平的第三十五軍展開激烈戰鬥,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連續沖擊。

當日,第三十五軍被迫退回新保安。

華北第二兵團全部到達新保安地區後,以3個縱隊9個旅對這個孤立的小縣城進行了嚴密包圍,並且擊退了企圖接應第三十五軍的第一零四軍,使該兩敵相距僅4公裏而不能會合。

此時,東北先遣兵團也已經占領懷來、康莊、八達嶺地區,徹底切斷了平張線。敵第十六軍和一零四軍殘部繞道逃回北平。

至此,人民解放軍在西線已完全控制了平張線,使張家口、新保安之敵陷入完全孤立的狀態。

在這段時間內,東北野戰軍各部隊,以神速動作,到達以玉田縣為中心的地區集結。這樣,便將傅作義集團分別包圍和吸引在北平、天津、新保安、張家口地區,造成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這時,毛澤東對西線的戰事已經比較放心。而對敵人從海上逃跑的通道尚未切斷仍然放心不下,因為此時傅作義逃跑的主要危險是海路。

但是,毛澤東經過深入分析後認為,東面的問題也不大,因為由於平張線上還有傅作義的嫡系部隊2萬余人被圍,特別是他的命根子第三十五軍被包圍在新保安,使其難以棄之不顧,單獨逃跑。

毛澤東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平張線上傅作義主力迅速被殲,可能促使他因無牽掛而迅速決策南逃。

毛澤東經過通盤考慮後,於12月11日致電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提出了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

毛澤東首先分析了華北戰場的戰局,最後指出:「你們應該鼓勵部隊,在此兩星期內不惜疲勞,不怕減員,不怕受凍受饑,在完成部署以後,再行休整,然後從容攻擊。攻擊次序大約是:第一塘蘆區,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區,第四天津、張家口兩區,最後北平區。」

為配合平津戰役,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毛澤東命令淮海前線指揮員暫時留下杜聿明余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並令山東、冀中、冀南等地方部隊預做準備,防止平津之敵沿平漢、津浦路向南逃跑。

12月上旬,東北野戰軍指揮部進至薊縣地區後,毛澤東決定將平津戰役交由林彪統一指揮(在此之前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並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平津戰役總前委,由林彪任書記。

林彪按照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和計劃,決定以12個縱隊分割包圍平津塘之敵。至12月17日,完成了對平津塘之敵的包圍,切斷了平津間及津塘間的聯系。

這時,傅作義似乎已經發覺,人民解放軍的攻擊重點首先是天津和塘沽,於是他立即放棄唐山和蘆台,集中兵力防守塘沽和天津。

鑒於我東北野戰軍已經全部入關,蔣介石對堅守平津已不抱什麽希望,從其自身利益考慮,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東北那樣的結局,他派人從南京飛到北平,勸說傅作義率部向南方撤退。

這時,傅作義雖仍然面臨著或打、或走、或談的抉擇,但事到如今,這個驚弓之鳥已經變成籠中之鳥,欲飛無路了。

這一點,聰明的傅作義比蔣介石看得透。他意識到,在外無救兵、內被分割的形勢下,面對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層層包圍,打與走都是死路一條,只有求和才是生路。

於是,傅作義沒有理睬蔣介石要他南撤的指令,他反而決定派代表同人民解放軍進行談判。

毛澤東指示林彪,由平津前線司令部派出代表,在司令部駐地同傅方代表進行談判。

在初次談判中,傅作義的代表要價很高,他們提出:(1)要求人民解放軍停止攻擊,將被包圍在新保安的第三十五軍放回北平。

(2)成立聯合政府,傅方軍隊交聯合政府指揮。(3)由傅作義通電全國,宣布和平解決。

顯然,人民解放軍是不可能接受這三個條件的。

人民解放軍代表則提出:傅作義所屬軍隊,必須立即全部放下武器。這個條件傅方代表未能接受,故談判沒有達成協定。

12月21日,華北第二兵團發起對新保安的攻擊,在掃清外圍後,於22日晨發起總攻。

因敵人已經被圍困十余天,孤立無援,又處於劣勢,所以只打了十幾個小時,至當日17時就結束了戰鬥,將守敵1.6萬余人全部殲滅,軍長郭景雲自殺身亡。

第三十五軍被殲滅後,張家口守敵頓時感到更加孤單,堅守無望,與其束手待斃,不如鋌而走險,於是分兩路突圍。

華北第三兵團立即展開追殲戰,經兩天戰鬥,將突圍之敵5.4萬人全部殲滅,人民解放軍進占張家口。

新保安、張家口之敵都是傅作義的嫡系部隊,他們被全部殲滅,使傅作義在心理上受到沈重打擊,此時他對打和走的問題更加失去了信心。

傅作義正在悲愴之時,中共中央公布了全國戰爭罪犯名單,共43名,其中包括傅作義。對他來說,這又是一次精神上的打擊。軍事與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使傅作義決定再次派代表和人民解放軍談判。

同時,傅作義還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表示準備向全國通電起義,促成全面和平統一,並決定與南京政府公開決裂。

1949年1月7日,傅作義的代表與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代表進行第二次談判。

在這次談判中,人民解放軍代表向傅方提出:平津守軍必須於1月14日午夜前出城開赴指定地點,依照人民解放軍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傅方代表提出:從現在算起,到14日午夜前只有7天時間,在短短幾天內其軍隊離城改編時間太倉促,因此平津守軍出城時間,須視準備程度由雙方代表研究決定。

人民解放軍代表駁回傅方代表提出的條件,談判再次破裂。

對此,毛澤東嚴正指出:傅作義別有用心,如此只有加重人民痛苦。同時,毛澤東向敵人發出最後通牒:傅作義如有誠意,令天津守敵於13日全部開出城外聽候處理。否則,我軍將於14日攻擊天津,北平守軍可以推遲數日離城,但也不能拖延太久。

攻占新保安、張家口之後,毛澤東本打算攻占塘沽,切斷敵人海上退路,後來了解到,塘沽周圍多是鹽田,冬季不結冰,遍地泥水,無法展開兵力,且守敵背靠大海,其指揮部設在軍艦上,隨時準備從海上逃跑。毛澤東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決定放棄攻擊塘沽的計劃,集中兵力攻占天津。

在傅作義不聽勸告,天津守敵拒絕投降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1月14日10時對天津守敵發起總攻。經29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於15日全殲守敵13萬余人,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活捉。

攻克天津後,塘沽守敵5個師於17日開始登船逃跑,人民解放軍在追擊中殲其3000余人,解放了塘沽。

天津解放後,北平守敵徹底陷入孤立。毛澤東認為,和平解放北平的可能性增加了,但前提是我軍必須具有以戰鬥解放北平的能力,只有使敵人看到頑抗沒有出路,北平才能和平解放。

為了達到和平解放北平的目的,毛澤東命令林彪,迅速調遣主力部隊,直逼北平,集中90萬人對北平形成層層包圍,使25萬北平守敵陷入欲戰不能、欲逃無路的絕境。

為保全北平這座文化古城,同時也給傅作義留個出路,平津前線司令部致函傅作義,申明人民解放軍立場,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方針和具體辦法,從而為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礎。

1949年1月16日,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向傅作義發出最後通牒。

這個通牒明確地告訴傅作義,出路只有兩條:一是自動放下武器投降;二是出城接受改編,頑抗是沒有好下場的。

為了用和平方式解決北平,使這座文化歷史古城免遭戰火摧殘,毛澤東對傅作義進行了耐心的爭取工作,既關心他的安全處境,又敦促他盡快接受和談條件,使北平早日獲得解放。

毛澤東認為,傅作義曾經是抗日愛國將領,屬地方派勢力,不是將介石的嫡系,同蔣有矛盾,在國民黨統治即將崩潰時,有把他爭取過來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傅作義是蔣介石任命的華北「剿總」總司令,跟共產黨打了多年的仗,現在手裏還有20多萬軍隊,不到不得已時,不會輕易接受和談條件,這是傅作義權衡打、走、談的思想背景。

在這個基礎上,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戰場上的較量,雙方的勝敗左右著傅作義對和平談判的態度。

新保安一仗消滅了他的嫡系部隊第三十五軍,張家口的遺失斷絕了他的西退之路,天津、塘沽的陷落又堵死了他南逃的通道,最後剩下北平孤城,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因此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繳械投降,或接受改編。

在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壓力下,在中共地下黨的耐心說服工作和北平各界人士的敦促下,傅作義終於在1月21日接受了平津前線司令部提出的和平條件,願意按照人民解放軍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從而達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定。

10月22日,北平守軍開始按協定撤離市區,開入指定地點,接受改編。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這座古都名城得到了完整無失真的保存,軍事和政治意義十分重大,它使解放戰爭又多了一種解決敵人的方式,即毛澤東說的「北平方式」。這種方式的運用,大大加速了全國解放的行程。

北平解放後,傅作義有一個請求,想要見一見毛主席,除了有事需要請示外,他還想親眼看一看這位文韜武略的偉大人物是怎樣一種風采。

同時他也有顧慮,因為在解放戰爭剛開始時,他曾經公開說過一些藐視和譏諷毛澤東的話。

其實,他這種顧慮是多余的,這是因為他還不了解毛澤東的緣故。作為偉大政治家的毛澤東,怎麽會計較他曾經說過的一些不禮貌的話,何況那時還是敵對關系。

幾天後,傅作義身穿普通棉布軍裝,摘掉了國民黨的帽徽,乘吉普車從北平來到西柏坡。2月23日,在中央機關招待所受到周恩來的熱情接待。

傅作義十分坦誠地對周恩來說:「我戎馬半生,除參加抗日之外,對人民犯過不少罪,今後我要在共產黨領導下,立功贖罪,以求得人民的寬恕。」

周恩來說:「你是有功的,由於你深明大義,使北平避免了一場戰爭的浩劫,若非如此,我們今天看到的北平豈不是另一番模樣了。」

周恩來把傅作義的誠懇態度和求見的要求告訴了毛澤東。

毛澤東聽後高興地說:「好吧,不管他過去說過什麽,我們怎麽能計較這些小事。我去看這位總司令去。」說完,他和周恩來一起來到招待所。

早已等候在門口的傅作義,見毛澤東走過來,大步迎上去,立正,敬了一個軍禮。從傅作義的這個簡捷而標準的舉止來看,仍不失為他那特有的軍人風度。

敬禮後他伸出雙手,握住了毛澤東已經伸到他胸前的右手,以十分敬重的眼光仰視著這位身材魁梧的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

「我有罪!」傅作義開口就對毛澤東這樣說。

「你有功!」毛澤東緊握著傅作義的手說:「謝謝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你的。」

當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在招待所設便宴款待傅作義和隨他一同前來的鄧寶珊。

席間,傅作義說:「主席,我從軍多年,除了打日本人以外,對人民是有罪的。」

毛澤東安慰道:「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傅的尊號)功勞很大嘛!」毛澤東接著說:「過去我們在戰場見面,清清楚楚;今天,我們是姑舅親戚,難舍難分呢!」

傅作義內疚地說:「主席,過去我追隨蔣介石,和共產黨打仗……」

毛澤東打斷傅的話說:「蔣介石一輩子耍碼頭,最後還是你把他甩掉了。」

當談到如何解決綏遠問題時,毛澤東說:「和平解放北平,你開了個好頭。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綏遠的問題就好解決了。可以先放一放嘛!等待他們起義。還是以前說的,給你們編兩個軍。」

送走了傅作義以後,毛澤東的衛士長閻長林問毛澤東:「聽人家說,解放戰爭剛開始時,傅作義說過,如果你打勝了他,他甘願給你當個小秘書,如果他打勝了你,你也得給他當秘書,這個話是真的嗎?」

毛澤東哈哈大笑:「現在是我們勝嘍!可是那也不能叫他當秘書,當個秘書太小了,哪能夠委屈他呢,我們還是應當留他在政府裏做官。過去他在綏遠對水利很有興趣,而且把河套地區的黃河灌溉系統搞得很不錯,將來可以讓他當個水利部長嘛。」

建國後,傅作義真的當上了水利部長,同時他還先後擔任過綏遠省軍政委員會主席、綏遠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會副主席等高級職務,並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

平津戰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師,共52萬余人。這一巨大勝利,使華北除太原、歸綏、大同、安陽、新鄉等幾個孤立據點外,廣大地區都已經獲得解放。

歸綏是綏遠省會,尚有傅作義部下5萬多人,按毛澤東指示暫時不動,等待適當時機用和平改編方法予以解決。

至此,毛澤東和他的老對手蔣介石進行的戰略決戰,宣告勝利結束。

在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兩個戰區指揮部,1個戰區前進指揮部,12個兵團部,46個軍部,140個整師,連同殲滅的其他部隊,折合173個師(旅),共154萬人,再加上決戰期間在其他戰場殲滅的敵人,總計殲敵230余萬人,占決戰開始時國民黨軍總兵力365萬人的63.3%。

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十八軍,都在戰略決戰中被殲滅(整編第七十四師早已在孟良崮被殲滅)。

國民黨的五大戰略集團,最大最強的東北、華北、徐州三個集團已經不復存在了,剩下的還有武漢的白崇禧集團、西安的胡宗南集團。

這兩個戰略集團,也分別在中原和西北解放軍的打擊下,受到很大削弱,算不得什麽強大的主力集團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新編成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集團,這個集團,基本上是由殘兵敗將拼湊起來的,戰鬥力很弱。

這就是說,國民黨的全部精銳部隊,都在戰略決戰中被消滅了。蔣介石手裏雖然還有三個戰略集團,但已經沒有多少戰鬥力了,不可能再進行大規模的會戰了。

與國民黨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人民解放軍方面,經過三大戰役及與此同時進行的其他戰役戰鬥,不但提前半年超額完成了毛澤東賦予的戰爭第三年的作戰任務,而且使自己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都已經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了。

戰略決戰開始時,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為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戰略決戰之後,總兵力壯大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武器裝備進一步改善,不僅有強大的炮兵,還已經開始籌備建設海軍、空軍。

為適應新的戰爭形勢需要,毛澤東認為,必須統一全軍的組織編制。於是,他指示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先後進行了整編。統一野戰軍序列,增設兵團編制,將原來的縱隊和下轄的旅,改編為軍和師。

整編後的人民解放軍共有4個野戰軍,20個兵團,陣容空前強大,真可謂兵多將廣,人強馬壯!

透過這次整編,解放軍向正規化建設邁進了一大步,大大提高了戰鬥力。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