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回憶生平最緊張一仗,身兼三副重擔,主角卻不是自己?

2023-12-11歷史

粟裕將軍晚年在回顧自己的軍事生涯時曾說:「我在解放戰爭中,有三個最緊張的戰役:宿北、豫東和淮海。而淮海戰役中最緊張的是第二階段。我曾連續7晝夜沒有睡覺,後來發作了美尼爾氏症候群,帶病指揮。戰役結束後,這個病大發作了起來,連七屆二中全會都沒有參加。」

了解淮海戰役大致經過的朋友都知道,淮海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圍殲黃百韜兵團,主要是由華野來完成的;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主要是由中野來完成的;第三階段風雪陳官莊圍殲杜聿明集團,主要是由華野來完成的。

既然第二階段主要是由中野來打黃維,粟裕不擔任主攻方向,為什麽粟裕確實此戰他「最緊張」?

其實,只要了解了當時淮海戰場的實際情況,這個問題是很好理解的。

黃百韜兵團被全殲後,淮海戰場上的敵人還有6個兵團50多萬人,分為三大坨:徐州地區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30萬人,安徽蒙城的黃維兵團12萬人;安徽蚌埠則由李延年、劉汝明2個兵團10萬多人。

敵我態勢縱橫交錯如同棋局,如何確定主要打擊目標,有計劃地將其一一消滅,成了困擾著粟裕的最大問題。

粟裕作為一個高超的戰略家,在淮海戰役發起之時,第一階段任務還未完成,他就已經在考慮第二階段應該如何展開了。在11月7日的電報和11月8日的齊辰電中,粟裕就提出,應該將殲滅黃維兵團或孫元良兵團作為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而在第一階段的作戰過程中,中央軍委曾設想過,是否將第二階段的任務定為殲滅徐州的邱清泉、李彌兵團。但由於在圍殲黃百韜時,由於邱清泉、李彌兵團遭遇我軍有力阻擊後,已經不敢繼續向東,我軍將其殲滅的可能性並不大。

鑒於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並不積極東援,而南線的黃維、李延年、劉汝明三個兵團開始向北增援,中央軍委和陳粟劉鄧便不約而同地將註意力放到了南線。

11月18日,黃維兵團3個軍進至蒙城,向中野一縱發起了進攻。劉鄧陳三人隨即提出,華野在殲滅黃百韜兵團後,應該將主力集中於徐州東、南,監視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的3個兵團,爭取休整十天半月,同時以3-5個縱隊南下協助中野殲滅黃維、李延年兵團。

粟裕收到電報後立即表示「完全同意」,並且建議「授銜求得徹底殲滅黃維兵團為主」。當晚,粟裕就派出4縱隊分途南進,增援中野去了。

為了確保全殲黃維,粟裕調集8個縱隊形成弧形防禦,包圍徐州,阻止邱清泉、李彌向南增援。

到11月22日,華野全殲黃百韜兵團,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於此同時,李延年、劉汝明兵團遲遲不進,黃維兵團卻向中野南坪集陣地發起了猛攻。

劉陳鄧於23日22時給中央軍委、華野發電,認為「殲滅黃維之時機甚好」。中央軍委24日復電:「完全同意先打黃維。」粟裕也回復:「我們完全擁護先集中兵力殲滅黃維的作戰方針」,並決定再抽調3個縱隊,投入殲滅黃維的作戰。

就這樣,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確定下來並付諸實施了。此時的粟裕可謂「一肩挑三副重擔」,除了抽調部隊增援主攻戰場外,還擔負著鉗制、阻擊南北兩線5個兵團,約40萬人的作戰任務。

在粟裕看來,至此,淮海戰役才迎來真正的轉折點,我軍在徐州圍死了杜聿明的3個兵團,在南線堵住了李延年、劉汝明兩大兵團,給圍殲黃維兵團創造了足夠的空間。而在此之前,淮海戰場的形勢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隨著黃百韜兵團被全殲,徐州已成孤城,這對蔣介石來說猶如晴天霹靂。11月23日,蔣介石下令,徐州主力和黃維兵團應采取南北對進的戰術,一舉擊破共軍,打通徐蚌之間的交通。

在蔣介石的嚴令下,劉峙、杜聿明隨即下令邱清泉、李彌兵團向南進攻,但粟裕早就擺好了架勢嚴陣以待。在接下來的3天裏,他們每天只能向前推進10到15公裏,第三天後就無法再越雷池一步了。

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中野七個縱隊包圍在雙堆集地區,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剛剛渡過澮河,就找到了華野4個縱隊的迎頭痛擊,全殲其一個師,李延年劉汝明見勢不妙,慌忙縮回澮河以南。

在我軍兩大野戰軍的密切配合下,蔣介石的南北對進、打通徐蚌線的計劃剛剛出爐,旋即宣告破產。

在第二階段的戰役中,粟裕最關註的就是徐州3個兵團的動態,在他看來,徐州之敵無非固守和突圍兩條路。其中,突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他們已經孤立無援,失去了機動兵力。這是粟裕願意看到的局面,因為如果在3個兵團依托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死守徐州,毫無疑問將大大增加我軍殲滅他們的難度。

粟裕因此果斷決定,不能把敵人堵死在徐州,應該讓其突圍,同時我軍應該做好將突圍之敵殲滅的準備。

突圍之敵回走什麽方向呢?粟裕判斷:

一、沿隴海路向東,到連雲港,從海路出逃。這樣他們可以迅速擺脫被殲滅的命運,但問題在於,他們能否解決運送3個兵團的船只問題,如果不能,他們將面臨背海一戰的危險境地。

二、從東南方向走兩淮。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避開我軍的主力,但這一路上河網密布,不利於其大兵團、重裝備行動。而且兩淮是我們的老解放區,他們走這條路,完全是把自己扔到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三、沿津浦線西側繞過山區南下。那裏地形開闊平坦,利於他們行動,而且離黃維、李延年都很近。南下之後,他們可以先解黃維之圍,然後再集中兵力防守淮河。但這是一個險招,弄不好會把自己陷入我軍兩大野戰軍的包圍之中。粟裕認為,杜聿明最可能走這兩條路,這也是對我們威脅最大的一個方案。

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報告中央軍委和劉陳鄧後,中央軍委復電指出:粟裕的「各項估計及意見均甚好。」

不久,中央軍委根據可靠情報告訴粟裕,徐州之敵從連雲港和兩淮方向逃走的可能性最大。

這份電報讓粟裕陷入了兩難,在粟裕看來,敵人走這兩條路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中央軍委有明確的情報支持,如果他堅持自己的判斷,而敵人真的從這兩條路逃走了,他將貽誤軍機,整個淮海戰役將難免虎頭蛇尾。如果粟裕聽從情報,在連雲港和兩淮布防,讓徐州之敵從西南逃走,和黃維會合,他可以不負責任,但中野將面臨難以想象的危險,整個淮海戰役就不止虎頭蛇尾,而是虎頭爛尾了。

經過反復的思考,粟裕以極大的氣魄下定了決心,他決定將防守的重心放在了徐州的西南方向。同時,粟裕時刻關註著徐州之敵的動向,一旦他們真的從兩淮或連雲港逃走,華野北線的7個縱隊將全力追擊。

11月30日晚,粟裕收到了徐州之敵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竄的訊息。他隨即下令各個縱隊火速追擊,除了北線的7個縱隊外,又從南線調來3個縱隊,從山東調來渤海縱隊,以平行追擊、迂回階級、超越攔擊多種方式全力前進,誓要將杜聿明集團的30萬人馬全面兜住。

粟裕的部署非常大膽,他采用了「網開三面」的追擊方式,將所有兵力都集中在西南方向,西、東、北三面全不設防。粟裕的想法是:「你向西也好,向北也好,向東也好,就是不能向南。」

經過5天的追擊,到12月4日,華野部隊最終成功地將杜聿明集團圍殲在了陳官莊地區。

與此同時,南線的圍殲正在白熱化地進行著。當時劉陳鄧估計,3天時間就可以全殲黃維兵團。但屬於根據第一階段打黃百韜的經驗認為,在正面對抗中,我軍是難以用野戰的手段打到迅速全殲的,最好的辦法是展開以近迫作業為主的陣地攻堅戰。否則時間拖延,黃維消滅不了,杜聿明在跑出來,兩大股敵人會合,仗就不好打了。

12月1日,總前委和粟裕通話,雙方剛寒暄完,陳毅就打斷了粟裕說:「你先不要說。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們打黃百韜用的是什麽辦法?」

粟裕回答:「近迫作業啊!挖地道,迫近敵人的陣地,然後突然發起進攻,分割殲滅他們。」他還向陳毅詳細地介紹了華野的經驗。

陳毅聽後連聲說好,轉身又對劉鄧說道:「你們聽到了吧,我看這是個好辦法。」

12月上旬,粟裕得到一份令他高度緊張的電報:武漢的宋希濂已經東移浦口,正在向蚌埠開進;蔣緯國也親率裝甲部隊趕到了蚌埠,試圖對黃維兵團進行增援……如果他們的計劃實作,那南線的中野將陷入極大的危險中。

粟裕思前想後,認為圍殲杜聿明集團至少需要半個月到20天,不如先將兵力調到南線,集中兵力先解決掉黃維這個麻煩,使南北兩個方向的敵人都不再騷動。

12月10日,粟裕下令抽出三個縱隊和炮兵一部,南下參加對黃維的作戰。當晚,粟裕對領兵南下的陳士榘特別交待:繳獲的武器裝備,一支槍一粒子彈也不留,全部交給中野。

5天之後,也就是12月15日,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勝利結束。從11月25日被圍,到12月15日,這場持續20天的圍殲戰最終以勝利告終,這也宣告著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任務圓滿結束。

粟裕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度過了他指揮生涯中最緊張的一段時期,這段時間,他指揮部隊一肩挑起三副重擔,同時在3個戰場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段時間裏,粟裕所承擔的壓力是難以想象的,期間他因為高度緊張,七天七夜不能入眠,高強度的工作摧毀著他的身體。

第二階段末期,粟裕一下子病倒了,在追擊杜聿明集團的時候,有好幾天他都是在擔架上進行指揮的。身邊的工作人員被粟裕的精神所打動,感慨地說:「要知道什麽是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粟裕司令員就是我們的活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