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1年日軍進攻東北,若張學良堅決抵抗,30萬東北軍能抵擋住嗎

2024-01-30歷史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軍閥張學良所擁有的30萬大軍,在15000名日本關東軍的進攻面前,竟然沒有開槍、放彈,就放棄了16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

現在有些人試圖為張學良辯解,聲稱中日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少帥無力反抗,這是為了保護民眾,避免無謂的犧牲,保存實力,等待未來的轉機。

然而,這真的是事實嗎?

如果張學良當年堅決抵抗,東北真的會不可避免的淪陷嗎?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一個月,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憑借三個團的地方軍,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在江橋戰役中,成功抵抗了裝備完勝的日偽軍3萬余人的進攻,甚至抵抗了半個月。

這表明,當年的東北軍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當中日開戰時,大多數人認為我們打不過,給出的理由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世界並非一成不變,它是動態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變量會不斷產生,這將導致計算結果的顯著變化。

雖然張學良不戰而退,但許多人認為如果他堅持抗戰,局勢會有很大變化。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如果張學良沒有服從蔣介石的命令,戰端開啟後的局勢將會如何演變。

關於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大家普遍認為是他接受了蔣介石的命令。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必須明確的是,雖然張學良在名義上是國民黨的副司令,但實際上他仍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地方軍閥,是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軍閥。

你覺得有這樣的人嗎?會因為一個人的一句話,就放棄家族的仇恨和領土,願意成為歷史的罪人?這種說法根本就是個笑話。

如果蔣介石有這樣的影響力,他只需要一個電報,就能讓張學良放棄他的祖宗基業。那麽他肯定也有能力讓張學良交出兵權,放棄東北王的地位。

但是,如果蔣介石真的有這樣的能力,他早就這麽做了。所以,那些說張學良是因為聽信了蔣介石的命令才放棄東北的人,純粹是對那段歷史的無知。

能讓張學良放棄東北的,只有張學良本人,沒有別人。

雖然蔣介石的命令或許只起到了輔助作用,但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張學良的動機。自晚清以來,中國一直是西方列強爭奪的焦點,每個國家在中國都有一定的勢力範圍。

這種復雜的利益交錯,使得中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制衡關系,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原因。從晚清到民國,中國的政治精英利用這種特殊關系,創造了一種名為"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每當面臨強大的壓力和挑戰時,這些國家總是巧妙地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影響力,借助盟友的力量來保護自己。這種策略是否有效呢?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例如,甲午戰爭後,日本占領了中國的遼東半島,但在法德俄三國的幹涉下,日本被迫放棄這一領土。

同樣,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沙皇俄國也趁機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然而,英美列強在日俄戰爭中選擇了支持日本,幫助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與俄羅斯人作戰。

最終,俄羅斯的勢力被驅逐出南滿地區,東北地區再次回歸中國。

原來我們閱讀史書時,總會批判張學良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態度,以及寄希望於列強調解的策略顯得很不明智。然而,如果我們置身於那個時代,也許也會采取同樣的做法。

畢竟,有這麽多成功的先例在前,誰又能斷言他們的決定是愚蠢的呢?這也是張學良不抵抗的一個關鍵因素,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原因。

因為日本吞並東三省的行動,本質上就是一種打破列強均勢的行為。也許張學良還暗自得意呢,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表現得越貪婪,列強就越警惕,到時反彈的力量也就越強。

如果英美列強制裁日本,我就能回到我魂牽夢繞的大東北,何必自己跟日本人硬碰硬呢?張學良的想法沒錯,只是他沒有預見到國際局勢的變化,現在和過去已大不相同。

九一八事變時,列強正面臨大蕭條危機,對與日本的全面戰爭毫無興趣。他們沒有等到期待的調解,國際聯盟只說了幾句無關痛癢的話,就把蔣、張打發了。

在後世的歷史記載中,所謂的國際調解,成了被人們嘲笑的物件。

假設當年他沒有寄希望於國際調解,而是選擇獨立發展,那麽憑借關內20萬東北軍和駐紮在華北地區的10萬東北軍,是否能抵擋住日本的進攻呢?

答案是肯定的,成功的機會甚至很大。首先來看武器裝備,東北軍的裝備水平在全國僅次於國民黨的存在。東北地區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重工業,張作霖在位期間曾在此修建大量兵工廠。

一旦戰爭爆發,白山黑水的資源稟賦可以支持東北軍進行持久戰。

張作霖強調,無論是江橋戰役的馬占山,還是台兒莊戰役的於學忠,都證明了東北軍並非庸師弱旅,士兵們英勇無畏。

東三省是他們的故鄉,這裏有他們的妻子兒女和先人墳墓,他們沒有退路,一旦戰爭爆發,必能激發他們保家衛國的熱情。

在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年,上海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同樣是軍閥部隊出身的蔡廷鍇的第19路軍,在五萬人的兵力下,扛住了日本七萬人的進攻,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蔡廷鍇領導的19路軍盡管在裝備和人數上都無法與東北軍相比,但他們依然能夠抵抗一個月而不敗,這足以說明其戰鬥力的頑強。

而東北軍在面對15000名關東軍時,卻似乎有些力不從心。有些人可能會說,日軍會不會持續增兵呢?但是,當時日本國內也受到了大蕭條危機的沖擊,大量失業人員被吸納進了軍隊,這使得日軍的增兵實際上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30萬東北軍抵抗15000名關東軍就一定非常困難。

在失業流民的崛起下,日本國內形成了統制派和皇道派兩大派系。這兩派雖都主張對外侵略,但在策略上有所差異。

統制派由明治維新後的政治精英組成,他們是國際政壇上的老手,深知遊戲規則。他們主張采取零敲碎打、逐步蠶食的方式吞並中國。

而皇道派則不同,他們是一群失業的暴民,缺乏長遠的考慮。他們急切地需要改善自己的處境,嘴上喊著效忠天皇,心中卻只想著換取一些碎銀。

他們拓展領土的方法直接而粗暴,不顧一切後果。例如,引發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爾等皇道派精英,他們在當時掌握權力的統制派的遏制下,仍然強行發動了戰爭。

設想如果張學良能夠阻止這15000名關東軍的攻擊,統制派肯定會嚴厲懲罰他們。然而,張學良不戰而放棄東北的行為,使他們建立了無人能及的功績,徹底開啟了戰爭的潘朵拉魔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張學良的行為無形中證明了皇道派的觀點是正確的,導致皇道派崛起而統制派勢力下滑,最終日本走上全面擴張的道路。

有趣的是,策劃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爾後來轉向統制派,反對全面侵華,主張分散攻擊。這種變化表明,人們在功成名就後往往會學會理性思考,盡管他們在一無所有時可能會沖動熱血。

石原莞爾的言辭已經回歸正題,讓我們再次談論張學良。即使石原莞爾的皇道派得勢,引來了日本全國的軍隊,那麽東北軍是否還有翻身的機會呢?

答案仍然存在。盡管東北軍無法抵抗日本的全面入侵,但他們還有可以依靠的外援。然而,我所說的外援並不是陷入大蕭條危機的英美法等國家。

自晚清以來,東北這片風水寶地一直被兩個列強反復爭奪,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沙皇俄國。現在,沙皇俄國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蘇聯。

蘇聯對中國的領土野心由來已久,尤其對東北地區充滿渴望。因此,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一些權益也被蘇聯繼承。

當年,張學良曾因此事與他們在中東路發生沖突。在面對日本的侵略時,蔣介石和國內軍閥都是不可靠的,但是蘇聯人是值得信賴的。

他們對東北的領土野心以及與日本人在日俄戰爭中的宿怨,使得他們有足夠的理由介入東北問題。將蘇聯拉進來,就等於讓兩只虎相互爭鬥。

屆時,張學良可以選擇站在蘇聯一邊,趕走日本在東北的勢力。

關於蘇聯是否能戰勝日本,諾門坎戰役的結果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當時,日本只是個三流工業國,實力遠不如英美法俄等老牌列強。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驅虎吞狼,趕走日本引入蘇聯,東北仍然會淪陷。但實際上,如果蘇聯獨吞東北,西方列強即使深陷困境,也會竭盡全力幫助中國將蘇聯人趕出東北,因為他們害怕社會主義政權蘇聯。

當今時代,人們可能很難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主義的恐懼。我們來看兩個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沒有明顯敗績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投降前的一個多月,國內發生了共產黨起義。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也選擇了不戰而降,原因也是國內共產黨在鬧事。

馬奇諾防線被攻破後,巴黎也有共產黨活動。對於他們來說,共產黨的存在就是威脅,寧願國破家亡也不能讓共產黨得逞。

其他國家的侵略,只是想要金錢,而共產黨的侵略,卻是要命的。因此,他們對共產主義的擴張非常敏感。

盡管存在那樣的條件,如果張學良能夠堅持抗戰,保住東北老家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然而,他私心太重,因此釀成了千古的遺憾。

張學良晚年曾說:「九一八事變是我的責任,不是蔣介石的錯誤。」很多人可能認為他是在為蔣介石開脫,但實際上,這真的是他的責任,與別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