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回國,如何安置楊勇建議,中央同意

2024-02-07歷史

誌願軍回國,如何安置?楊勇建議,中央同意。

在1958年1月的一個深夜,抗美援朝誌願軍的總司令楊勇將軍仍在辦公室中繁忙工作。此時,距離中國誌願軍入朝已有八年,但戰爭結束已經五年了。

然而,仍有許多中國誌願軍依據中央的命令在北韓的土地上堅守,以保護北韓人民的安全,防止美軍再次侵襲。

在1957年11月,北韓領袖金日成與毛主席在莫斯科就撤軍問題達成了共識。中國承諾在1958年三月開始正式撤軍,並在當年內完成全部撤軍工作,將北韓移交給北韓人民軍。

對於已經在國外服役多年的楊勇將軍而言,看到他的士兵們能夠返回家鄉,遠離戰爭,應該是一件好事。然而,楊勇將軍卻為此事苦惱不已。

因為他明白,雖然撤軍容易,但安軍卻是一件難事。那麽,這數以十萬計的人民誌願軍回國後應該怎樣安置,成為了困擾楊勇將軍多日的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楊勇將軍在紙上鄭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建議。那麽,這份建議是否會得到中央的認可呢?

1950年10月,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誌願軍為保衛東北部邊境安全,支援北韓,跨過鴨綠江,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

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我們成功地壓制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並最終與美國簽訂了停戰協定,實作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幫助北韓人民重新找回了他們的家園。

這個歷史事件,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韓戰雖然在當時簽署停戰協定後停止了戰火,但實際上,直到今天,仍未真正結束。因為中、美、朝幾方簽署的只是停戰協定,而非和平條約,朝、韓兩國之間的38線也只是一條軍事緩沖線,而非國界線,因此,北韓半島仍處於戰爭狀態。

當時,幾方簽署停戰協定後,中國和美國都沒有選擇立即撤軍,因為誰也無法預測戰爭是否會再次爆發。所以,130多萬的誌願軍士兵在戰爭結束後的五年裏,一直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準備隨時應對可能的戰事。

在這五年裏,他們完成了中國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堅守著毛主席「愛護北韓一山一樹一草一米,不拿北韓人民的一針一線」的指示,展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和決心。

他們在北韓全力支援北韓人民重建家園,維護社會治安,與北韓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中朝兩國友誼的偉大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越南戰爭的爆發,美國亞洲戰略轉移,中朝雙方看到了撤軍的可能性。1957年11月,毛澤東和金日成在蘇聯莫斯科會晤,商討撤軍事宜,最終達成一致:中國人民誌願軍將在1958年內全部撤離。

駐朝誌願軍的撤軍事宜正式被提上日程。

在楊勇將軍確定撤軍事宜後,中央向其所在的北韓駐軍部隊發出指示,要求做好撤軍準備並將工作交給總參作戰部和誌願軍總部。

結果,組織撤軍的工作便落在了中共開國上將「三楊」之一的楊勇肩上。楊勇自十幾歲起便跟隨工農紅軍長征,後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都表現出色。

楊勇將軍雖在1953年4月才加入韓戰,但他的功績並不遜於鄧華、解方、彭德懷等知名將領。在北韓戰場上,他成功組織了誌願軍夏季攻勢的前兩次進攻,並獲得了重大勝利。

在金城戰役中,他卓越的指揮使得誌願軍再次取得決定性勝利,俘虜了南韓「王牌」首都師副師長,對北韓戰場的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並為後續迫使美國停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楊勇將軍,北韓停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將軍之一,深受誌願軍士兵的愛戴。他不僅在指揮誌願軍幫助北韓人民重建家園方面表現出色,而且在北韓人民心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因此,對於撤軍中的各項事宜,楊勇將軍具有獨特的見解,並能提出有效的建議,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 1958年1月28日,撤軍命令已經下達,但駐朝誌願軍總部對於誌願軍回國後的安置問題卻毫無頭緒。

這時候,彭德懷元帥作為中國國防部長,也為這一問題感到憂慮。

楊勇將軍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將自己的想法整理成報告,送出給了彭德懷元帥。當彭德懷收到這份報告時,他感到非常興奮,並立刻開始閱讀。

看完報告後,他高度贊揚了楊勇的建議。在報告中,楊勇詳細地提出了誌願軍回國後的駐守位置和直屬機關的處理建議。

在討論誌願軍撤軍的問題時,楊勇強調了要考慮多個因素,包括擴大撤軍的政治影響和觀察「聯合國軍」的反應。

楊勇將軍在對誌願軍的戰略調整上提出了兩點建議。首先,為了應對可能的美軍反撲,建議在三月中旬將戰鬥一線的16軍和23軍撤走,同時密切關註美軍動態。

如果需要,二線部隊將迅速增援一線。如果沒有反撲跡象,就將三線部隊撤回,二線部隊負責後援,並繼續觀察美軍動態。

其次,在誌願軍的安置問題上,他建議將首批撤離的部隊部署在東北地區,並在長春設立新的軍區,專門安置撤回的16軍和23軍,以利用東北的地理優勢,保護中國東北和北韓。

同時,新軍區與武漢軍區合並,形成一個流動指揮機構,以隨時應對特殊情況。

彭德懷對楊勇提出的報告表示贊同,並將其轉交給毛主席。毛主席在看過報告後沒有明確表態,只是批示「推彭德懷同誌。

此件看過」。這意味著中央同意了楊勇的建議,但具體的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商議。同時,總參謀長粟裕也提出了關於誌願軍撤軍方案和回國後部署的報告。

令人驚訝的是,粟裕將軍和楊勇將軍在撤軍意見上達成了驚人的共識,只有幾處微小的分歧。中央軍委於2月13日召開第143次軍委會議,專門討論研究誌願軍的撤軍安置與部署。

在會議上,與會的將軍和元帥們結合了兩位將軍在各自方案中的優點和缺點,制定了撤軍和安置活動的總計劃。在這項計劃中,楊勇將軍的第一條建議,即將一批撤回的部隊安排在東北地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這不僅能夠迅速擴大誌願軍撤軍的國際影響力,還能監控敵人的動態,最後撤出中間的部隊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在撤回部隊的討論中,出現了關於粟裕將軍和楊勇將軍方案的爭議。粟裕將軍建議將第二批次撤退的部隊安排在華北地區,最後撤退的部隊則安排在華中和四川地區,以此向南方拓展誌願軍部隊的安置區域。

楊勇將軍認為粟裕將軍的方案更合理,同意采用。會議最終采納了兩人的建議,將方案結合在一起,一致透過。此外,彭德懷元帥補充說,如果戰爭開始,第一線兵力過於密集,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

因此,兵力配置上應該縱深分散一些,一處兵力不宜過於集中。在撤退方案上,應力求均衡,盡量避免對任何一個軍區的後勤造成壓力,以保證撤退效果。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決策,誌願軍將按照「先前沿、再西海岸、後中間」的順序進行撤軍。這項決定得到了粟裕將軍和楊勇將軍的支持,並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準。

撤軍行動已經開始!1958年2月15日,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存取北韓進行會議。中朝雙方按照計劃開始商議撤軍事宜。

在這次會議中,周恩來總理向朝方政府通報了中方的撤軍部署計劃。他明確表示,即使誌願軍撤退後,東北平原有四個軍,我們仍然可以隨時增加兩個軍,以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戰事。

盡管可能性不大,但北韓政府對與美國的戰爭仍然心存恐懼,特別是在沒有中國支持和保證的情況下。然而,中國明確表示,即使美國重新發動攻擊,中國人民誌願軍也將在第一時間重返北韓。

周總理的話給北韓政府帶來了信心。因此,北韓同意了中國撤軍的提議,並與中方共同發表撤軍聯合聲明,這標誌著撤軍計劃正式從幕後走上台前。

雖然誌願軍總參謀部的撤軍計劃已經準備了很久,但由於特殊時期的保密措施,許多駐守北韓的戰士直到中朝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後才知道他們將返回中國。

在遠離家鄉的異國他鄉奮鬥了八年,這群士兵們心中湧動起無盡的情感。有人滿心歡喜,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如同泉水般湧現;有人心生悲傷,他在北韓結交了深厚的友誼,然而突如其來的分別,帶來的卻是無盡的傷感。

在這群誌願軍戰士中,迷茫是他們共同的情緒,他們還不知道回國後會走向何方,心中充滿了不確定。有人希望去城市,有人渴望回到家鄉,有人則因為懼怕北韓冬天的寒冷,向往南方的溫暖。

面對這樣的局面,中央軍委決定在撤軍前,對所有誌願軍進行思想教育,以確保撤軍計劃的順利進行。

在一次誌願軍歡迎會議上,粟裕將軍率先站出來表示:「最近也聽到反映:誌願軍幾個軍調回國有的不願意駐東北,最好駐到關內,最好駐到中原地區不冷不熱的地方,這是不應該的。

我們的軍隊,只有經常地鍛煉,能夠吃苦耐勞,這樣才能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進行作戰,戰勝敵人。」後來,各部隊戰士經過思想教育之後,各種困惑、迷茫、復雜情緒全都煙消雲散,撤軍計劃得以正常進行。

1958年3月5日,伴隨著北韓人民的歡送聲,按照計劃,來自第23軍(原華野四縱)、16軍(原中野一縱)共6個師及部份炮兵、坦克、工程兵、汽車部隊與領導機關的誌願軍將士們坐上了第一輛前往中國東北的列車。

回國後,他們將被編入沈陽軍區,分別駐守在祖國的黑龍江和遼寧,繼續肩負著自己誌願軍的任務,為中國邊境和北韓人民的安全,奮鬥終生。

而在第一批次撤回了國內的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下設的各軍團士兵,則按原計劃安排到國內。而19兵團的各機關與指揮部、後勤分部則要執行一個隱秘而偉大的任務:前往祖國西北的戈壁灘上,指揮十萬余施工部隊,開展絕密的0029導彈試驗場工程、0673核武器試驗場工程和0674核武器儲備庫工程等重要工程的建設。

同年7、8月,第二批撤離的人民誌願軍第54軍(原東野七、八縱),也乘上了回國的列車,並歸建成都軍區,駐防四川重慶,為川渝地區的建設和生產工作作出巨大貢獻。

人民誌願軍第21軍(原華野二縱),歸建北京軍區,駐防山西大同,拱衛首都的安全,護衛中國的西北。 1958年9月25日,第1軍(原西野一縱)作為【聯合公報】釋出後最後一批撤離部隊回到祖國,其歸建武漢軍區,駐防河南開封,為河南地區的戰略安全與工農業生產建設留下了血與汗。

抗美援朝,戰士們漸行漸遠。人民誌願軍總部的諸位將軍與領導,包括楊勇將軍,仍堅守在北韓。直至10月22日,他們一同坐上了回國的列車。

當列車駛出北韓的那一刻,意味著中國誌願軍將徹底撤離。北韓民眾在歡送中泣不成聲,楊勇將軍內心復雜。但隨著火車的緩緩開動,他心中對歸國的喜悅逐漸取代了一切。

為了歡迎誌願軍戰士們回國,吉林政府在鴨綠江的另一側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凱旋門,等待著他們的歸來。

為了迎接歸來的誌願軍,安東站早已擠滿了熱情的民眾和期待的誌願軍家屬,其中包括楊勇將軍的妻子和兒子。列車一停靠在火車站,楊勇將軍的兒子北北便騎在警衛員的頭上,目不轉睛地盯著父親的列車,等待他的歸來。

看到兒子的那一刻,楊勇將軍露出了父親般的笑容,仿佛所有的疲憊都在這一刻消散。對於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看到家人的安康,這也是抗美援朝的真正意義所在。

盡管有些人永遠回不來了,但他們的付出和奉獻並未被遺忘。誌願軍回國後的第四天,也就是10月30號,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一次聯席會議,聽楊勇將軍講述他八年的誌願軍工作經驗。

在報告中,楊勇將軍特別提到了北韓人民誌願軍烈士陵園,每當說到那裏,他的情緒總是難以抑制,甚至有人在現場落淚。

盡管撤軍行動已經結束,但有些人卻永遠地安眠在了異國他鄉,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人民領袖的兒子。他們是光榮的,偉大的,將永遠活在所有中國人民和北韓人民的心中。

他們是新中國的強大標誌,是無需撤軍和安置的誌願軍,是新中國永恒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