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宋時輪的第9兵團PK美軍騎一師,70年前的長津湖到底發生了什麽?

2024-08-09歷史

在抗美援朝的眾多戰役中,長津湖一役之所以著名,並不只是因為戰鬥激烈,死傷慘重,更是因為, 其中有數萬名士兵,不是在作戰中傷亡的,而是活活被凍傷,甚至凍死的。

即便裝備先進的美軍,也凍傷7千余人。誌願軍單是凍傷減員就高達3萬多人,要知道,長津湖那次戰役,雙方投入兵力共計25萬人,但因戰鬥陣亡的,加起來都不到3萬人。

最為荒唐的是,很多誌願軍士兵凍死的時候,穿的只是單薄的軍裝,連基本的棉帽和棉鞋都沒有,至於棉大衣,則更是奢望了。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將士們,就這樣在冰天雪地中,呼吸著異國他鄉冰冷的空氣,結束了年輕的生命。這不得不讓人疑惑, 70年前,長津湖一帶到底發生了什麽?士兵們在前線奮勇殺敵,拋頭顱灑熱血,難道連基本的冬裝,都無法得到保障嗎?

其實,韓戰剛剛爆發的時候,新中國雖然成立不久,經歷了長期的戰火,處處殘破不堪,百廢待興,但偌大一個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實力和財力的。第一批誌願軍入朝作戰,後勤保障方面,無論是飲食還是冬裝,也是很充足的。

為什麽到了長津湖,後勤保障就不行了呢?

韓戰爆發三個月後,9月15日,由陸戰1師、美3師、美7師組成的美第10軍登陸北韓半島,僅僅一個月後,就迫使金正日政權轉移到江界。

因為江界離長津湖很近。美軍又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一直緊追不舍,最終追到長津湖,派陸戰1師進駐下碣隅裏,第7師進駐新興裏,隨時準備攻占江界。

美軍進軍速度如此之快,是中國完全沒有料到的。本來,中國的確存了參戰之心,所以早在6月就開始準備後勤保障,並且決定把做好的冬裝統一送到東北,由當地負責發放。 第一批入朝的誌願軍,正是從這裏帶走了近26萬套冬裝。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調兵。早在第一批誌願軍入朝前,中央就派駐守在福建一帶,本來打算攻占台灣的第9兵團,逐步向山東集結,準備北上,作為抗美援朝的備用兵源。

當時,負責指揮第9 兵團的是宋時輪,兵團下屬20、26、27三個加強軍,總共15萬人。最初,因為覺得戰爭形勢還沒有那麽嚴峻,中央決定,等部隊到達沈陽後,再補充冬裝。萬萬沒想到,因為機械化程度高,美軍一路勢如破竹。

救兵如救火,還沒等運兵的火車出 山海關,命令就發生了改變——不在沈陽集結,經丹東直接入朝。當時,已經是十一月中旬,中國各地的軍隊,差不多都換上了冬裝。第9兵團的士兵也不例外。 但因為長期駐守在福建一帶,冬天一般只是零上十幾度,所以,他們的冬裝也只有不到兩斤重。而他們即將要進入的北韓,氣溫卻已經降到零下二十幾度。

如果達不到四斤重,冬裝是根本不可能禦寒的。穿著這樣單薄的衣服去北韓,不用打仗,凍就先凍死了。但東北的後勤倉居里已經沒有庫存冬裝。萬不得已,只好把之前繳獲的日軍棉大衣,棉鞋,分發給士兵們充數。

即便如此,也只有不到三萬套,根本無法滿足所有士兵的需求。最後,負責發放物資的軍官急得不行,甚至號召火車站的後勤戰士脫下衣服,包括自己的衣服,也脫了下來,當場給火車上的士兵換上。這樣,才又有600多名士兵穿上了合適的冬裝。

不過,即便如此,也是杯水車薪。很多士兵還是只是穿著不到兩斤重的冬裝,戴著四面漏風的大封阻,腳踏單薄的膠鞋,就這樣踏上了艱苦的征程。

暫時沒有冬裝,後期從國內補充,也是一個好辦法。 只可惜,因為空軍力量薄弱,導致美軍飛機特別囂張。它們終日在天上飛來飛去,肆無忌憚地轟炸誌願軍的運輸線。就算國內準備了物資,也很難及時運送到前線。

在這種情況下,剛進入北韓的誌願軍們,不得不十幾個人蓋一床被。好幾天連熱水也喝不上一口。因為熱量嚴重缺失,行軍第一天,就有近千人被嚴重凍傷。即便如此,十幾天後,部隊還是緊趕慢趕,到達了長津湖一帶。

長津湖是擋在江界之前的天然屏障。它位於柳潭裏和下碣隅裏之間,周圍是一望無際的山區,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因為交通不便,環境惡劣,向來少有人居。

11月23日,20軍在長津湖的西南方向,也就是柳潭裏附近潛伏下來。27軍奉命潛伏在新興裏,26軍作為戰略總預備隊,在新興裏、柳潭裏、下碣隅裏和古土裏形成四個包圍圈。

11月24日,陸戰1師進占柳潭裏。那幾天,最低氣溫已經降到零下30多度,即便保暖措施做得不錯,很多美軍士兵也出現了凍傷的情況。最可怕的是,在治療的時候,因為血漿會被凍住,連輸血都變成了無比困難的事情。很多士兵正是因此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尚且如此,誌願軍的情況就更糟糕了。 冬裝沒有保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經驗的嚴重缺失。 因為他們之前主要在華東作戰,沒有見過這樣的低溫。凍傷後,有些士兵甚至幹脆把手腳泡在熱水裏,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傷害,最終不得不接受截肢的命運。

穿的方面是這樣,吃的方面更差。誌願軍入朝時,每人最多只背了七斤高粱米,只夠在路上吃的。等趕到長津湖時,早就吃完了。雖然還有薯仔作為補充,但因為擔心引來美國飛機,大家也不敢生火,只能生吃薯仔。

如果是常溫也沒什麽。但在冰天雪地裏,薯仔被凍得像石頭一樣硬。只能先用體溫捂暖,等薯仔變軟,再啃一層。或者放到嘴裏去暖,然後再慢慢啃。

11月27日,長津湖突降大雪。當晚22點,大多數美軍士兵已經鉆進帳篷睡著了,只有一支巡邏隊還在外面警戒。他們並不知道,就在冰天雪地裏,甚至就在他們的腳下,埋伏著數不清的誌願軍。

這些來自溫暖地區的士兵們,沒有偽裝服,就在身上披白布;沒有鴨絨睡袋,就把厚厚的積雪當被蓋;沒有熱水喝,就抓一把雪潤喉嚨。 他們爬冰臥雪,只為等進攻的那一刻。

終於,漆黑的夜空中,升起了十多顆照明彈!剎那間,山谷裏站起來了無數雪白的士兵。他們抖落身上的積雪,開始一步一步向前。膠鞋踩在雪地裏,發出沙沙的聲音,聽起來又悲壯又辛酸。

因為被凍得太久,他們已經不能靈活地活動了。只好慢慢地往前移動。而因為沒有太多重火力,他們也不能驀然發起大規模的沖鋒,只能悄悄地接近敵人,盡可能地隱蔽自己。

說到重火力,他們的重火力僅僅是一些輕型迫擊炮,面對美軍的榴彈炮和坦克,完全沒有任何優勢。戰鬥打響以後,這個劣勢就變得更加明顯了。因為溫度太低,超過一半的炮彈打出去以後,都無法成功地爆炸。

當然,交戰雙方都有輕重機槍。但美軍的機槍明顯要先進得多。誌願軍方面,因為馬克沁重機槍是水冷的,在滴水成冰的天氣裏,基本用不上。每個排有的那一挺輕機槍,也必須保持一定的射擊頻率,才不至於熄火。但問題是,根本沒有那麽多子彈可打,所以想保持那個頻率也是難上加難。

輕武器方面,每個班只有一把衝鋒槍。普通士兵用步槍。但這些步槍,和幾十年前打淞滬戰役的士兵沒有任何區別,大部份是「中正式」和「漢陽造」,還有一部份日本造的三八大蓋。

美軍突然被攻擊,一開始是比較慌亂的。但很快就反應過來,開始用坦克,榴彈炮和輕重機槍組成交叉火網,對誌願軍展開了一場居高臨下的屠殺。

在敵人火力的掃射中,一排又一排的誌願軍倒下了。但更多的人湧上來。他們蹚過被炸碎的河冰,絲毫不顧兩條被凍住的褲腿,依然驅動著被裹在褲管裏,一點都不能彎曲的雙腿,拼命向美軍沖去。

雖然這樣很費力,甚至有點滑稽,但他們很清楚,在遠距離上,自己是占不到什麽便宜的。只有沖到敵人陣地前,投擲手榴彈,再去和敵人拼刺刀,才能有一點勝算。

當然, 沖鋒中途,也可以向美軍射擊,但很多士兵因為手指被嚴重凍傷,已經拉不開槍栓,情急之下,只好抱著手榴彈直接撲過去,幹脆和美軍同歸於盡。

這樣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誌願軍獲得了一些戰果。其中,為了奪取北面的1282高地,雙方從天黑打到天亮。最後,子彈打光了,刺刀折彎了,只能拿著步槍揮向對方,或者幹脆扭打在一起,像野獸一樣互相撕咬對方。

11月28日淩晨5點,美軍被誌願軍分割成了五個部份。整個白天,美軍都試圖把各部隊重新連在一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僅派地面部隊進行反攻,更是出動了數百架飛機,對誌願軍進行狂轟濫炸。

在美軍的轟炸下,很多誌願軍的士兵受傷,直接被送到戰地醫院截肢。戰地醫院裏,還住著很多凍傷的士兵。 有些士兵腳和腿都被凍黑了,鞋一脫下來,腳直接折在鞋裏,和腿分開了。有些士兵倒沒有這樣,但鞋一脫,腳趾頭像是紅薯一樣,也連帶著掉了下來。

下碣隅裏的情況也差不多。作為美軍的一個小基地,這裏駐紮著四千人,不僅配備了輕重機槍,坦克,更有12門大口徑榴彈炮,陣地前還有各種地雷,最外面拉著鐵絲網。

實際上,早在11月27日,誌願軍就試圖攻打這裏,但因為行軍地圖是從日本人那裏搞來的,上面有很多漏洞,迷了路,一直到28日拂曉,才趕到下碣隅裏,耽誤了進攻的最佳時間。

當天晚上,誌願軍向下碣隅裏發起進攻。但是,因為美軍早有準備,情況和柳潭裏差不多。誌願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打了一整夜,才占領了東面一塊非常重要的高地,並命令58師172團3連的一個排留下,負責守衛。

為確保完成任務,3連連長楊根思親自上陣。因為知道部隊沒有重火力支援,士兵們只好拼命往山上帶手榴彈。除了帶了三個凍薯仔,大家其它所有的力氣,都用來背手榴彈了。

而美軍決心搶回這塊高地。不僅連夜反攻,更是開始聯系駐守古土裏的美軍,請求增援。援軍得到訊息,很快趕來。誌願軍得知訊息,派人前去攔截,但是,依然受限於武器缺乏,大家只能帶著炸藥包,仰臥在公路上,試圖炸毀坦克。雖然卓有成效,最終也無異於螳臂當車。

11月29日,駐守的美軍和援兵會合到一起,先是打了一輪炮,又派出飛機轟炸。炮彈如雨點般落下來,把小小的一塊陣地炸得千瘡百孔。緊接著是凝固的汽油彈。落到哪裏,哪裏就是一片火海。

等火燒得差不多了,美軍終於開始沖鋒了。雖然死傷慘重,但殘存的誌願軍士兵,依然高高地舉起手榴彈,雨點般地朝山下扔去。

用這種原始而悲壯的方式,誌願軍接連打退了美軍八次進攻,連美軍呼叫坦克支援也沒用。通往高地的山坡上,堆滿了雙方士兵的屍體。

最後,誌願軍只剩下楊根思、重機槍排排長和一個傷員。楊根思見狀,果斷讓排長帶傷員去匯報情況。雖然很清楚,此一去即是永別,排長還是毫不猶豫地帶著傷員走了。畢竟,陣地總要有人守,訊息總要有人送。成了英靈,早晚天上再見,何必於一時婆婆媽媽。

排長和傷員走後,楊根思把殘存的武器彈藥集中到一起,等待著敵人下一次的進攻。上午10點,一陣激烈的炮火後,美軍的第九次進攻開始了。 只見楊根思用最後的力氣,抱著一個巨大的炸藥包,沖到了美軍中間……

眼看柳潭裏和下碣隅裏都這麽難打,11月30日,第9兵團打算改變策略,開始打守軍相對薄弱的新興裏。守衛新興裏的,是美第7師31團。雖然比陸戰1師弱一點,但也是響當當的部隊。它組建於一戰,曾因為參加對蘇俄的幹涉作戰,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藍色的團旗上面,畫著一只栩栩如生的北極熊。

當天晚上,又下了一場大雪。這一次,誌願軍的運氣好了一點,這只張牙舞爪的北極熊,最終被誌願軍征服了。 在這場戰鬥中,美軍被全殲——這也是韓戰中,誌願軍唯一成建制殲滅的美軍部隊。

12月1日,美軍在數十架飛機的掩護下,試圖沿著公路向南撤退。第9兵團窮追不舍。在短短的22公裏的公路上,美軍足足走了三天,最終付出了傷亡1500多人的代價,才撤回下碣隅裏,與駐守在此的美軍會合了。

第二天晚上,他們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向兩側山地猛轟,試圖摧毀誌願軍陣地。同時炸毀位於下碣隅裏的基地,準備大撤退。

第二天清晨,大撤退開始。最初,他們打算在古土裏集結,但考慮到古土裏比下碣隅裏還要小,大部隊擠在一起,更容易被誌願軍一窩端,於是決定繼續南撤——經真興裏到興南港。

誌願軍方面,繼續對美軍圍追堵截。從古土裏到真興裏,雖然直線距離只有有11公裏,但大多是崎嶇的山路,只有一條單車道公路,1081號高地就在公路邊的山上。

遺憾的是,誌願軍雖然早早占領了高地,但美軍只用一個營,就毫不費力地攻下了高地。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駐守在那裏的連隊,已經被成建制地凍死了。他們為了禦寒,用毛巾包著耳朵,穿著膠鞋和單薄的棉衣,俯臥在被積雪掩埋的戰壕裏,每一個士兵,都被凍得像石頭一樣硬,但每一桿槍,依然齊刷刷地朝著公路的方向。

像這樣被全員凍死在陣地上的連隊,在第9兵團一共有三個。分別是20軍59師177團2營6連、20軍60師180團1營2連和27軍80師242團2營5連。這三個連隊,也就是震驚中外的「冰雕連」。

在冰雕連裏,有一位叫宋阿毛的士兵。他是上海人。臨死前,他沒有等來敵人,卻用盡全身的力氣,留下了這樣幾句話——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誌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多麽可愛的戰士!但這根本就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這是一場久經戰火的農業國對發展壯大的工業國的戰爭。這是一場高粱米,薯仔對罐頭,火雞的戰爭。這是一場不到兩斤重的冬裝,對防雨帳篷和鴨絨睡袋的戰爭。這是一場用二十年前的步槍和迫擊炮,對飛機和榴彈炮的戰爭。

古土裏有一座橋,叫水門橋。美軍想要撤退,必須經過這裏。誌願軍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早在12月1日,就派人炸毀了這座橋。但是,短短兩天之內,美國工兵就又修出了一座木頭橋。於是,誌願軍再次炸橋。但美軍又用鋼鐵和木板架了一座橋。

誌願軍再次派敢死隊炸橋。這一次,每人背負一百多斤炸藥,徹底把橋的基座都炸了。但美軍隨即用飛機從日本調來8套鋼材,每套1.1噸重,又重新架起了一座載重50噸的新橋。

這一次,誌願軍徹底束手無策了。於是,就在鋼鐵和飛機的絕對優勢下,透過這座橋,美軍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千余輛軍車、坦克和1萬多名士兵都運走了,一路上幾乎毫發無失真。

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戰鬥,誌願軍在後勤上本來就不占優勢,此刻更是差不多被消耗光了。 雖然大家還在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堅持對美軍圍追堵截,但在寒冷的天氣中,因為缺吃少穿,很多誌願軍士兵依然源源不斷地被凍傷,凍死。除了不斷地行軍,抱著要把美軍趕下海的信念,已經做不出任何有力的進攻了。

沒有飛機,沒有大口徑火炮,連機槍的重火力都失去了。一群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士兵,又能爆發出多大的阻擊力和殺傷力?更別說在美軍瘋狂的轟炸下。每一處高地,都橫七豎八地躺滿了誌願軍的屍體。有的被炸死,有的被打死,有的被凍死。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踐行了軍人的使命,永遠值得被銘記,但更值得被記住的,是不要再釀成類似的悲劇。

12月8日,各路美軍會合到一起,撤退到鹹興市。半個月後,在多達7艘航母的掩護下,美軍不慌不忙地從興南港運走了20多萬人,1.75萬車輛以及3.5萬噸物資。12月25日,誌願軍占領興南港,也代表著,從此,美軍被徹底趕出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

聖誕節的雪花飄落了。兩個月前,美國人試圖在這個日子,徹底占領北韓半島,而兩個月後,誌願軍在這個日子,以遍地屍首,換取了慘烈的勝利,為後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