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6年的總理生涯,周恩來時刻不敢松懈,唯獨有一次,竟提出了辭職

2024-07-27歷史

很多上世紀的老一輩部長們,有不止一個曾說過類似這樣的話: 「我這輩子就怕兩個人,怕毛主席的威嚴,怕周總理的認真。」

「周總理辦事極為認真,向他匯報工作,說‘大概’、‘可能’、‘差不多’這些字眼,是註定要挨批評的。他要求匯報一定要準確、實在,決不能模棱兩可。有時我們自以為準備得充分又充分了,可總理深入地從不同角度三問兩問,又能把我們問倒。這時總理總是態度溫和地說:匯報得很好,那幾個問題你們再下去調查核實一下。」

這是曾指揮過上甘嶺戰役,後又擔任雲南省委書記、國防部長的 秦基偉 口述回憶。

在他印象裏,周總理對數碼十分敏感,尤其是其 記憶力和心算速度 比他們這群年輕人都要好,比如某個朝代距今多少年,某個國家面積是多少、人口有多少,從畝換算成公頃,從市斤換算成斤等等,往往他們用電腦還沒算出來,周總理已經說出了準確數碼,而且每次都是幾乎分毫不差,這令他打心底裏非常佩服周總理。

事實上跟秦基偉有過相同感受的,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在總理去世後,回憶起當年與周總理一起工作時的情景,掛在嘴邊的總是那句話, 「總理對工作是那樣的認真、細致。」

從1949年到1976年,周恩來當了整整26年國務院總理(最開始叫政務院,1954年改名國務院),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周恩來的26年總理工作是再適合不過了,這也是他對自己的定位和評價。

一、「萬事開頭難」

俗話說 「萬事開頭難」 ,周恩來當總理的26年時間裏,要說最難的,可能還得是開頭的一兩年,當時解放戰爭還沒完全結束,國民黨殘留特務流竄社會,通貨膨脹,物價暴漲,妓院、鴉片毒品等禍害老百姓......

應該說,最開始那一兩年,相對來說是局勢最亂,經濟最差,政府管理經驗最薄弱,人民自治意識最茫然的階段,身為新中國的 「大管家」 ,周恩來要操的心實在是太多了。

也許正是因為開國初期過於忙碌,因此在當年末毛澤東首次出訪蘇聯的時候,身為外交部長的周恩來竟沒有同行,直到中途毛澤東突然「召喚」,他才匆忙乘火車趕去蘇聯,接替毛澤東進行後續談判,而在簽訂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後,又匆忙趕回了北京。

「周總理真是‘周’總理啊!這裏所說的‘周’,就是‘周到’的意思。」 這是開國首任財政部部長 薄一波 在1981年的回憶,在他印象中,周恩來在開國那段時間,大小事務,方方面面都考慮得十分周到、細致,不少黨外人士紛紛稱贊,中國共產黨真是 「煞費苦心,十分周到」

俗話說 「打鐵還須自身硬」 ,周恩來上任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政務院的領導班子,同時 親自主持起草了所有政務院管理條例 ,包括【政務院組織條例】【政務院及其所屬機關組織通則】等等,這些都是內容十分枯燥繁瑣,需要反反復復修改的條例,周恩來雖然身兼多職,不過依然親自主持起草,在他看來,無論做任何事都必須 有章可循 ,這些條例是基石、是底座,他必須親自把控。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

「三年五年恢復,十年八年發展」 ,這是毛澤東在1950年就以戰略家的眼光,高瞻遠矚地提出的偉大設想。

等到1953年的時候,解放戰爭基本結束(除了台灣),抗美援朝也已進入停戰談判,國內物價平穩,又是修鐵路,又是修水庫,抓了特務,封了妓院,禁了鴉片,可以肯定的是,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可以正式開始了!

從1953年到1957年,新中國開始了 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蘇聯援助下,我們順利完成了156項工程,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績。

「陳雲同誌肩上好像挑著一擔雞蛋,一頭是保障戰爭的需要,一頭是繼續保證物價的穩定,哪一頭塌了,整擔雞蛋就打爛了。」 這是周恩來對陳雲在開國初期擔任財經領導人的比喻。

事實上,不只是陳雲,周恩來的肩上又何嘗不是像「挑著一擔雞蛋」,一刻都不敢松懈,他們一起挑起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擔。

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要提到這個過程,當年究竟有多艱難,恐怕是後人難以想象的。

比如在以前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包括蘇聯的大國都有這樣一種論調: 中國就是一個無油、少銅、貧鐵的國家 。他們唱衰中國,導致就連中國人自己都覺得,我們根本搞不起來工業化,

但事實上呢,這些都是先入為主的偏見。中國不止人口眾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地大物博」,用新中國首任地質部部長 李四光 的話說就是, 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 ,他在中南海親自向毛澤東、周恩來許下諾言,只要認真去找,一定能在中國找到石油田。

於是在周恩來的主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了,由剛從國外回來的著名地質專家李四光,擔任首任地質部部長。

成立地質部後,周恩來囑咐李四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中國「廣撒網,多斂魚」,具體說來就是三件事:找石油、找鐵、找銅。

據當時擔任地質部副部長的何長工回憶, 「當時總理是怎麽抓我們呢?當時,春夏秋冬四季,我們都要給他匯報。總理抓得很具體,他首先要看地圖,問礦有什麽遠景,礦的成因是怎麽樣的,我們用什麽勘探手段把它搞清楚...」

然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他們便在渤海灣發現了油田,周恩來獲悉後非常高興,立刻給他們撥了兩條船,讓他們繼續努力。所有這些艱辛的付出,都為之後的第二個、第三個...第n個五年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唯一一次辭職」

擔任國務院總理的26年期間,周恩來從來都是兢兢業業,一刻不敢松懈,但卻有那麽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他竟提出了辭職申請,時間是1958年6月9日,只不過當時並沒有得到批準。

一向兢兢業業、熱愛工作的周恩來,為何突然提出辭職?原因其實和當時的「大躍進」形勢有關。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也許是由於經驗欠缺,大概在1956年前後,國內曾出現了明顯的經濟過熱現象,各種原材料,比如鋼鐵等,都明顯供應緊張,於是周恩來、陳雲等及時提出了經濟建設要適當 「剎車」 的建議,即所謂「反冒進」。

但當時毛澤東的意見和他們不同,他並不認為這樣有什麽不好,這說明人民生產建設積極性高,應當進行鼓勵和引導,而不是刻意「打壓」,於是他對周恩來等人說: 「不要提反冒進這個詞,這是政治問題。一反就泄了氣,6億人一泄了氣不得了。」

毛澤東當時的批評是十分嚴厲的,周恩來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思想壓力。

不過更令他郁悶的是,在此期間,他原先擔任的中央財經小組組長的職務被暫時罷免了,以往忙碌的工作節奏突然被喊了「暫停」,周恩來對此頗為不適,甚至十分苦悶,那段時間他常在西花廳打乒乓球,一來鍛煉身體,二來排解情緒。

據曾去過西花廳的國家計委工作人員梅行回憶: 「總理因為做慣了工作,沒有工作他會很難受。」

在此期間,為了排解情緒,同時也是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他時常跑到十三陵水庫的工地參加義務勞動,有時帶著一撥機關的領導幹部們,有時則獨自去。

當時(1958年初夏)天氣很炎熱,工地上的石頭、沙礫被曬得發燙,亂石堆凹凸不平,走路都十分費勁,但60歲的周恩來依然像個年輕人一樣,頂著草帽,穿著布鞋,又是裝料,又是拉車,絲毫不「謙讓」。

「這裏沒有首長,沒有總理、部長的職務,在這裏大家都是普通勞動者。」 當工地上的人跑過來幫他推車時,周恩來嚴厲制止了他們,等到勞動結束後,他又匆忙連夜趕忙返回中南海。

四、「度過嚴峻的困難歲月」

轉眼間,到了1958年末,因為炮擊金門的事件,周恩來已經是連續工作兩個月,11月中旬終於是有了一天休息日,他在寫給妻子鄧穎超的信中說: 「連吃了兩頓飯,晚間還讀了書,夜間又睡了一個好覺,這是兩個月來第一次這樣休息。」

事實上,在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國整體國內外形勢都極其嚴峻,特別是中蘇關系的緊張和日益惡化,導致中國在國際上遭受了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國內自然災害不間斷,加上自身經濟建設經驗欠缺,因此當時走了不少彎路,周恩來在其中更是頂著巨大的壓力。

當時面對蘇聯撤離所有援華專家,叫停所有援華專案的不利局面時,周恩來直言: 「想來這個來壓我們,這怎麽能壓得住呢?」 不僅是他,其他人同樣堅決不肯妥協,鄧小平對蘇聯人說: 「你們給我們這麽大的困難,我們怎麽樣呢?我們準備吐下去。」

在那樣內外交困的苦難歲月裏,尤其是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毛澤東、周恩來帶頭厲行節約,主動大幅下調薪金,平常少吃甚至不吃肉,外出視察時也白紙黑字規定廚師: 魚、肉、蛋之類的東西不吃,肉制品也不行。

當時一個做飯的老廚師,看到鄧穎超給他的做飯規定後,十分難過地說: 「我當了這麽多年廚師,做了這麽多年的菜,沒少為大官掌勺。只見過點名要山珍海味的,還沒有見過像總理這樣這不準吃、那不準做的。」

這樣的苦日子,一直熬到1962年才得到有效緩解,「毒蛇噬臂,壯士斷腕」,他們是帶著這樣的勇氣和決心才熬過去。

從1962年到1966年,中國又經歷了許多大事,比如1962年中國和印度在西藏邊境打了一仗,為自己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時期,比如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周恩來的兩大心病之一總算是順利解決了。

1972年11月21日,周恩來在聽取葛洲壩工程匯報時曾講:「解放後二十年我關心兩件事:一個水利,一個上天(導彈、衛星)。」

五、「大動蕩中竭力維持」

等到1966年春,當周恩來還在忙於北方旱情和河北邢台地震救災事宜的時候,一場席卷全國的政治風暴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在之後的文革十年中,周恩來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思想上,都遭受了無法想象的折磨,最終於1976年1月8日不幸因癌癥去世。

事實上,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一輩領導人,其身體素質一般都不錯,周恩來也同樣如此。

據曾經擔任周恩來保健醫生的張佐良回憶: 1965年11月,周恩來去羅馬利亞參加一個葬禮,在初冬的凜冽寒風中,他沒有穿大衣,沒戴帽子,甚至連毛衣毛褲都沒穿,竟然步行和站立了5個小時,周恩來的堅強毅力和良好身體素質,甚至引得外賓都非常驚嘆。

然而僅僅半年後,隨著文革爆發,也許是思想和精神上遭受了太大沖擊,周恩來的身體開始出現了異常情況,最開始是心臟病頻頻發作,工作人員對此十分緊張,於是聯名給周恩來寫了一張特殊的 「大字報」 ,要求改變超負荷工作的習慣,以便為黨和國家工作得更長久一些。

周恩來同誌:

我們要造你一點反,就是請求你改變現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才能適應你的身體變化情況,從而才能夠為黨工作更長久一些更多一些,這是我們從黨和革命的最高的長遠的利益出發,所以強烈請求你接受我們的請求。

1967年2月3日

當時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等不少領導人都在這張特殊的「大字報」上簽了字,然後將其貼在周恩來的辦公室大門口。

周恩來看到後,先是久違地笑了一笑,然後在末尾寫上了八個大字: 「誠懇接受,要看實際。」

不過後來周恩來並沒有絲毫減輕工作量,其心臟病發作頻率更高了,這時候鄧穎超因為太擔心,於是再度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請求他註意休息。

恩來:

我看你的面容精神是疲憊不堪了,應該休息一下才是,勉強掙紮不是辦法。

小超即刻

但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形勢下,周恩來有太多人要保護,有太多工程要親自監督,有太多檔要簽批,於是只能是帶病堅持,並且還不能讓外人看出自己有病。

這一點或許從外人的口中,我們或許能了解得更加清楚一些。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周恩來全程陪同,參與談判,以十分敬業和高亢的精神贏得了尼克遜的高度稱贊。事後,他在回憶起周恩來的印象時說:

「周的機敏勝過我認識的任何一位世界領導人」「他有一種罕見的本領,就是對細小的事情非常留神,但又不被瑣事所纏住」「他的精力充沛得驚人,在我們的一些時間比較長的會談中,我註意到,隨著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聽著譯員低聲轉譯的單調的聲音,雙方一些年紀比較輕的人都露出了倦意,但是73歲的周卻始終頭腦敏銳,精神抖擻,聚精會神,他從不離題,從不講廢話,也從不要求休息。」

這是已經74歲的周恩來,給尼克遜留下的印象。然而尼克遜不知道的是,此後僅僅2個多月,1972年5月18號,他眼中精力充沛的周恩來就被確診患上了不治之癥—— 膀胱癌

六、「我的時間也不長了」

「應當休息、節勞,不可大意。」當 聽聞周恩來的病情後,毛澤東十分關心,多次親口囑托其要註意休息,切不可馬虎大意。

然後,從1973年到1974年6月1日離開西花廳,周恩來接受了兩次大的手術治療,第一次效果明顯,術後恢復不久就能正常工作,不過第二次手術效果並不理想,術後不久,腫瘤就復發了,並伴以大量血尿。

所以在1974年6月1日,周恩來戀戀不舍離開了住了 25年 的西花廳,轉而住進了解放軍305醫院。在那裏,他接受了大大小小 13次 手術,算下來平均每40天左右就要動一次手術。

等到1975年的時候,周恩來的體重已經下降到了可憐的 35公斤 ,他自知不久於人世,不過還是拖著重病之軀,親自出席了老戰友賀龍的骨灰安放儀式。

據賀龍的妻子薛明事後的回憶, 「(1975年)六月九日下午四點,我和孩子們提前到了八寶山...我聽見外面有人叫:‘薛明,薛明啊!’接著,門被推開了,總理走進來..總理拉住我的手,又扶住我的肩頭,聲音顫抖著說:‘薛明,我沒有保住賀龍啊!都六年了,老總的骨灰都沒能移到八寶山公墓,我很難過呀!’」

然後,周恩來代表黨中央親口致悼詞。看著異常消瘦、孱弱無力的周總理,現場所有人都「嗚嗚」地哭起來,他們心裏也清楚,就像周恩來自己說的那樣, 「我的時間也不長了!」

然後,幾個月後周恩來病情迅速惡化,最終於1976年1月8日上午九時五十七分,不幸離開了人世。按照其生前遺願,1976年1月15日,工作人員將他的骨灰撒在了北京、天津和山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