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展現印度國父甘地一生的陳舊照片。一直以來,國際上對甘地的評判呈現兩極化態勢。敬仰他的人將其稱作「聖雄」,意為品德崇高、極具智慧且無私而備受尊崇之人。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言道:「甘地乃人類良知的象征,我們的後代子孫恐難以相信,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
然而,對甘地抱有厭惡之情的人對其頻頻加以批評。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對甘地極為反感,其言道:「看那從倫敦法學院畢業的、擅於鼓動的律師,現今竟扮作東方常見的苦行者模樣,半身赤裸,瘦骨嶙峋,卻還能泰然自若地同副王(即印度總督)平起平坐,出入王府,故作姿態地與英王的代表一同用餐飲茶,著實令人厭惡。」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 年 10 月 2 日降生於印度的港口城市博爾賓特。13 歲之際,甘地在父母包辦下與一位不識字的女孩成婚。19 歲時,甘地赴英國留學,所學專業為法律,其謹遵母親教誨,勤奮鉆研。
在英國求學時,甘地漸成素食主義者,並加入學校的素食團體。自英國學成返國後,甘地雖取得法律學位,但其工作卻頻頻遇挫。1893 年 4 月,公司遣甘地至南非工作,此結果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南非工作時,甘地察覺此地的印度人及印度移民遭受不公正待遇,遂著手遊說,以反對南非當局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及種族歧視行徑。在接連組織的各類遊行示威活動裏,甘地開啟了首次對不合作主義與非暴力思想的宣揚。
1906 年,甘地引領印度民眾對南非當局非法撤銷印度人選舉權的提案予以抗議,此間多次開展遊行示威活動,征集印度人的簽名,隨後創立了國大黨——南非印度人首個為爭取公民權利的組織。甘地亦呼籲印度人不對南非當局進行登記與按手印操作,並組織其追隨者與南非鐵路工人共同罷工,以反抗南非當局對鐵路工人的壓迫行徑。
甘地於南非時期,積攢了大量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施行辦法,此為其日後在印度「嶄露頭角」築牢根基。同樣是在南非時,甘地逐步成長為一名社會政治活動家。一戰開啟後,甘地覺得自身機遇已至,遂返回印度。
馬努乃甘地的侄孫女,阿芭拉為甘地的侄孫媳婦,這兩位十幾歲的少女伴其直至生命終點。甘地自婚後便著手修煉禁欲之法,然而他長期與少女同眠共浴。他屢次公開言稱:「我們相互擁抱著入睡,以身體溫暖彼此,直至祈禱之時來臨。」此般情形看似匪夷所思,但甘地卻覺得此種修煉方式頗為有效。
許多中國人對甘地的認知,多源於中學歷史教科書對其的闡述,然而他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存有困惑,覺得中國人的浴血抗爭毫無必要。1940 年,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出訪印度,在此期間,他與甘地進行了數次交流。
戴季陶向甘地詳盡闡述了中國抗戰的實際情形,當其期望這位「印度偉人」予以指引時,甘地的回應令人驚愕。甘地表示:「無論如何,中國並未踐行非暴力。中國能夠果敢地抗擊日本,這表明中國從未存有非暴力的意向。稱其僅是自衛,依非暴力原則而論,此非合理之由。以非暴力主義者的視角來看,我不得不言,對於一個擁有四億民眾的中國,在面對一個已開化的日本時,卻不得不采用與日本人相同的手段去抵禦日本的侵略,我認為此為不妥。」
甘地向戴季陶給出具體提議,其言:「若中國人具吾之非暴力信念,便無需如日本人般的最新淪陷手段。中國人可示日本人,‘攜汝之淪陷手段前來,吾以兩億人予汝,然余兩億人絕不屈服。’倘若中國人果真如此行事,日本人將淪為中國人之奴隸。」此乃甘地原話,著實令人詫異。
1948 年 1 月 30 日,甘地前往參加一項活動,在途中被一名印度教極端分子南度藍姆·高德西開槍殺害,享年 79 歲。在後續的審判中,南度藍姆·高德西詳述了其槍殺甘地的整個過程,他先向甘地深鞠一躬,而後將其槍殺。甘地在臨終之際言道:「望眾人寬恕此可憐之人!」
甘地遭刺殺離世後,印度全國上下沈浸在悲痛之中,舉國服喪,當局決定為其舉辦隆重葬禮。依甘地之遺願,其遺體需在二十四小時內公開進行火化,火化之地位於新德裏東部的亞穆納河畔。
甘地遺體公開火化的訊息傳出後,逾百萬民眾奔至火化之地。遺體火化之際,現場數十名婦女投身烈火之中,願為其殉葬。大火熄止後,現場陷入極度混亂,民眾狂熱爭搶甘地殘余骨灰。
總之,甘地的一生紛繁復雜且頗具爭議。在多數人眼中,他如同一個謎團,無人能夠切實洞悉他,故而人們對他的評判亦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