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蘇聯的住房政策,免費為百姓分房子,為何最終推行不通?

2024-01-25歷史

在蘇聯時代,住房問題不再是人們的困擾,因為蘇聯實行了住房公社制度,每個蘇聯人都擁有自己的房子,並且這些房子都是免費發放的。

可以說,住房問題在當時完全得到了解決。

盡管赫魯曉夫樓是免費提供的,但其住房條件並不出色。它們外觀如同火柴盒,內部空間擁擠狹窄。然而,這些房子至少讓很多蘇聯人不再為住房問題煩惱。

赫魯曉夫樓也被稱為筒子樓,並在國內得到參照。至今,仍有很多人居住在筒子樓中,這可以說是當年中國嘗試解決住房問題的一種途徑。

在沙俄時代,俄國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僅為4平方米,是列強中最糟糕的居住條件之一。然而,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列寧采取了行動。

除了分配土地給百姓,他還無償分配了之前沒收的資本家房子給工人和其他人居住。這項舉措成功地解決了100萬民眾的住房問題。

由於內戰的爆發,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住宅遭受嚴重破壞,許多木房子被拆下作為取暖之用。到了1920年,彼得格勒的住宅數量甚至比十月革命前還減少了3.6萬套。

這時,解決民眾的住房問題變得越來越緊迫。在此背景下,列寧提出了住房公社制度,這個制度要求無論是否有房子,所有人都必須居住在住房公社裏,並與其他居民共享一座房子。

雖然這個制度對富人不公平,但卻得到了窮人的廣泛支持,使得蘇聯的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2-3平方米。 然而,到了史太林時期,蘇聯將大部份資金投入到重工業領域,導致住房建設的進度放緩,甚至經常挪用住房建設的資金。

同時,重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工人,因此大量農民湧入城市,使得城市住房供應更加緊張。

赫魯曉夫曾經居住過的別墅,反映了蘇聯住房分配不平等的現象。一些富有的人可以享有豪華別墅,然而大多數普通民眾只能居住在簡陋的公寓中。

二戰的殘酷讓無數人無家可歸,為了幫助這些人重建家園,史太林決定大規模修建集體公寓,並大幅增加建設資金,從原來的15%提高到了63%。

雖然仍有一些豪華住宅被達官貴人占用,但普通蘇聯人主要居住在平民公寓和列寧時代的筒子樓中。

赫魯曉夫:解決蘇聯住房問題的真正英雄 在史太林時代,蘇聯的住房問題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然而,赫魯曉夫看到了蘇聯建設住宅的困難和瓶頸,他開始嘗試使用預制的板住房代替傳統的磚頭水泥式,這種嘗試最終獲得了成功。

這一創新不僅得到了史太林的認可,也為莫斯科興建了200多萬平方米的住宅,使得蘇聯超額完成了原先的4億平方米住宅建設計劃。

赫魯曉夫,就是那個真正解決蘇聯住房問題的英雄。

赫魯曉夫掌權後,他大力推動建造便利住宅,並解決裝配式房屋的問題。他要求建設組全力生產預制墻壁、樓層板和內部隔板,到工地後進行專業分工合作,直接拼裝建成。

為了節省資金,他取消了史太林時代那些無用的建築元素,規定住宅只有五層,避免了安裝電梯和垃圾通道的問題。

這種極簡風格的赫魯曉夫樓受到建築師們的嘲諷,認為它像火柴盒,沒有設計感,全部都是復制貼上的,是對建築藝術的褻瀆。

赫魯曉夫樓的內部環境雖然有限,但每一平方米都經過精心規劃,充分利用每一平方厘米的空間。所有區域都經過了緊湊設計,雖然面積較小,但在壓縮的同時也比列寧時代的筒子樓有了顯著的改進。

赫魯曉夫大力推廣快速修建,赫魯曉夫樓建設速度令人驚嘆。蘇聯空軍甚至出動直升機幫助吊裝水泥預制板,使得一棟樓的建設周期縮短至一周,短短數月間,蘇聯各大城市布滿赫魯曉夫樓的影子。

赫魯曉夫樓建設中,為蘇聯公民提供了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不僅贈送家具,還有折疊沙發、拉出書桌的櫃子、餐櫃等便捷設計,讓蘇聯人輕松拎包入住。

這項舉措讓很多原先居住在棚戶區的蘇聯人開心不已,他們享受到了免費居住的福利。雖然赫魯曉夫樓外觀有些醜陋,但它卻讓赫魯曉夫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赫魯曉夫時期的經典建築——K-7式住宅樓

赫魯曉夫樓雖然方便,但在布里茲涅夫時代,為了滿足蘇聯人的住房需求,布里茲涅夫樓應運而生。這些樓比赫魯曉夫樓更高大、更現代化,提供電梯、中央暖氣、集體冷熱水和獨立陽台等設施,居住環境更舒適。

因此,布里茲涅夫樓被稱為蘇聯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1-464型建築,也被稱為布里茲涅夫大樓。

1-447型雖然成功實作了蘇聯城市人人有房住的目標,但這背後是蘇聯財政的大力補貼。當時,蘇聯每年有45%的財政支出用於補貼工人和農莊,除此之外,還需要維持高額的軍費與美國抗衡。

雖然布里茲涅夫時代由於石油銷售繁榮,日子過得相當紅火,但油價總有下跌的時候,一旦油價下跌,收入下降,補貼的壓力仍然存在,這最終導致了蘇聯的經濟危機。

即使蘇聯已經解體,赫魯曉夫樓仍在使用。當初計劃僅能使用50年的房屋,如今已超過60年。

雖然俄羅斯在1995年大規模拆除了這些樓,但仍有許多赫魯曉夫樓留存下來,成為當今俄羅斯貧民區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