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手下大將,官至副國級,晚年卻極力阻攔為粟裕平反,他是誰?

2024-04-13歷史

1986年,原總政治部副主任甘渭漢去世。在後人為他整理遺物之時,在他的包裏發現了一份請示報告,上面的內容,就是給赫赫有名的粟裕將軍恢復。這份報告,已經在甘渭漢手中壓了兩年左右,沒有上報,此事讓人匪夷所思。而據一些人所說,真正對這件事情起到了阻礙作用的,其實不是甘渭漢,而是他的上級韋國清。

這位在1958年便已經賦閑的第一大將,已經在1983年去世,按說為他恢復名譽沒有任何壓力。而韋國清將軍本身,還曾經在粟裕的手下幹過,為何他會阻礙粟裕的名譽恢復工作呢?

要說清楚這些,還要先說一下韋國清將軍的個人能力。

韋國清是在「百色起義」中參加革命的老紅軍,在各個歷史階段屢立戰功。1934年,他參加過架設烏江浮橋、搶占金沙江皎平渡、奔襲通安州等戰鬥,表現出了極強的個人指揮能力。抗戰期間,他在八路軍、新四軍中都有任職,並且在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峰犧牲後,頂住了壓力,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企圖,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中,韋國清在宿北、魯南有過上佳表現,後來又參加了淮河、渡江以及福建戰役,表現非常突出。他經常率部進行急行軍,如同一塊鐵砧一樣阻擋住敵人,然後再和友軍配合,共同消滅他們。

讓韋國清名聲大噪的,是在越南。建國之後,韋國清參加「抗法援越」,以軍事顧問團的身份,直接參與越南軍隊的指揮與訓練。1953年,韋國清親自參與指揮了奠邊府戰役,徹底擊潰了強大的法軍,為越南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由於戰功赫赫,韋國清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1977年起,他擔任了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成了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當時,中國的政治環境已經變得寬松起來,一些對老同誌名譽的恢復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以王必成為首的一批將軍,給總政治部打報告,希望可以恢復粟裕的名譽。自從1958年被拿下之後,粟裕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賦閑生活,這和他的功勞是不相符的。但是,報告往往上報到韋國清手裏,就會被莫名其妙地壓下來。

非但如此,韋國清還多次和宣傳部門通氣,不希望對粟裕進行過多的宣傳。1985年,一部名叫【黃橋決戰】影片在全國上映,片中展現了新四軍部隊在黃橋戰役中消滅敵人頑固派韓德勤的一段歷史。但是在片中,這次戰役中站在陳毅身邊的,居然不是威名赫赫的粟裕,而是一個叫「谷盈」的人。

遍查歷史,我們都不會發現這個「谷盈」的名字。但是若引申一下,我們就能發現端倪:谷者粟也,盈者裕也,這個「谷盈」,不是粟裕又是何人?

那麽,既然是八十年代的電影,又是中國自己拍的,為何還要對粟裕這個名字躲躲閃閃呢?後來有工作人員回憶:當時片子在送總政治部審查時,主任韋國清認為粟裕的歷史問題還沒有解決,不適合在公開上映的影片中宣傳真人形象,於是就出了這麽一個叫「谷盈」的人。

其實當年,很多同誌希望給粟裕恢復名譽,認為他所受到的對待是不公正的。粟裕雖然低調,但是生前也曾多次跟國家領導和幾位開國元帥提出這方面的願望,並得到了口頭上的認可和許諾。然而直到八十年代,這件事情仍然沒有著落。這自然有復雜的歷史原因,但是韋國清也有其阻礙作為。往往檔到了他這裏,就被卡住了。

按理說,韋國清在解放戰爭時是粟裕的下級,當過華東野戰軍二縱司令員,也曾在蘇北兵團當過軍事主官,對老首長應該是有感情的,為何他會阻礙對粟裕名譽的恢復呢?甚至在直接的宣傳管道內,連名字都不許提?

這和1947年的7月分兵有一定關系。當時,山野和華中野戰軍(都是後來三野的組成部份)合並不久,韋國清擔任二縱司令員。孟良崮戰役險勝之後,粟裕在接到黨中央的分兵建議後,並未仔細了解當時的情況,就貿然執行了這個建議。結果,接下來的幾個月,野戰軍連戰連敗。當時的葉飛將軍,得了個「麪包」的外號;而陶勇將軍,則得了一個「西瓜」的外號。這對於指揮員來講,可以說是一種羞恥。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來自於粟裕的過於自信。在吃掉了整編74師之後,敵人也得到了教訓,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非常謹慎。而解放軍這裏,沒有及時解決戰術訓練的問題,戰士們仍然按照原來的「野路子」在打。此消彼長之下,不吃虧才怪呢。

而韋國清將軍,從這時開始對粟裕有了意見。當時,他的二縱經常被調來調去,執行危險的阻擊任務,損失大,戰果少,而且在兄弟部隊中還顯不出重要性。久而久之,韋國清與粟司令產生了隔閡。

這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現象。當時的不少著名將領,都對粟裕在這一階段的指揮有意見。葉飛、陶勇、許世友幾人,都曾經頂撞過粟裕。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也對粟裕的表現失望。粟裕自己當然也不滿意,曾經致電黨中央,自請降職。但是,黨中央研究後決定,繼續讓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

到了1947年的秋天,粟裕痛定思痛,對整體戰術進行了一番大的調整。野戰軍的整體戰鬥力,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部隊的戰績開始回升,並且再也沒有給敵人任何的機會。

但是,這次調整之後,粟裕對手下的幾支強軍使用得更加頻繁,但一些功勞較少的部隊,則很難再得到重用。當時,陳、粟手下最強大隊是1、4、6、9縱,因此主攻任務往往是他們的。但是,這與敵人的「嫡系」和「雜牌」之間的遠近親疏是有著本質區別的。粟裕在選拔人才時是比較公平,他考慮的是戰役的勝算和需求,是部隊的戰鬥力。而韋國清所指揮的二縱實力相對較弱,更適合進行長途奔襲之後打阻擊戰。但是這種打法,在韋國清的眼裏卻是「費力不討好」。他認為自己戰爭年代的軍功不及葉飛、許世友等人的原因,就在於粟裕的不重用。

建國後,韋國清的職務升得很快,但是和粟裕的關系始終沒有得到改善。所以在給粟裕恢復名譽的問題上,他並不熱心,甚至會人為設定阻礙,這也就直接導致了粟裕的名譽始終無法恢復。

當然,以上的說法,是韋國清的秘書鞠開個人的看法。實際上,在為粟裕恢復名譽的問題上,即使韋國清不設定障礙,也仍然有別的阻力。否則,在韋國清1989年去世之後,粟裕將軍的問題直到1994年才正式解決。這五年的時間裏阻礙在哪裏,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