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南佐遺址的「白、九、水、火、土」:文獻中的共工、祝融、後土

2023-12-15歷史

南佐遺址的「白、九、水、火、土」:文獻中的共工、祝融、後土

前言

本文以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慶陽南佐遺址為研究物件,根據該遺址已經發現披露的有限資訊,透過對這些遺址、文物、遺存的文化面貌及特征的分析,發現可以在【山海經】【左傳】【國語】【尚書】等先秦重要文獻中找到關聯甚至對應。

主要包括:

「白色王國」的南佐遺址、南佐遺址水利工程、九台與文獻中的共工相關;

考古發現的南佐遺址大火壇及核心燒造技術與文獻中的祝融(共工之父)相關;

董誌塬最厚黃土層及南佐時期的發達農業,與文獻中的後土(共工之子句龍)相關。

最後認為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即先秦文獻中的共工-後土都邑。

另外,鄰近的馬家窯文化即文獻中的(黃帝)-昌意-韓流-顓頊。

文獻所言共工與顓頊的「不周山」戰爭即發生在甘肅東中部一帶。

由於南佐遺址尚在發掘之中,公開釋出的資料有限。考古資料及圖片方面,本文主要參考了自媒體賬號「花家地鑒古觀今」釋出的內容,該賬號很多圖片註明為遺址發掘負責人韓建業教授提供,屬於極具價值的一手資料,在此十分感謝「花家地鑒古觀今」及韓建業教授的專業精神及無私分享!同時也希望韓建業教授、花家地鑒古觀今對本文觀點進行批評指正,也歡迎廣大讀者積極互動交流,共同探討。本文參照花家地、韓教授文字資料皆用藍色字型,直接參照的古文獻內容也用藍色字型。

致敬中國考古學界的薪火相傳 ( 蘇秉琦教授)-嚴文明教授-韓建業教授

1, 南佐遺址的「白」

首先是建築方面,南佐遺址堪稱「 白色王國」。

南佐遺址是一個古國級區域文明中心, 距今 5100 年至 4700 年的南佐遺址,占地約 600 萬平方米,是五千年前歐亞大陸三大古城之一,另外就是6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以及250萬平方米的伊拉克烏魯克古城。

轉自 花家地鑒古觀今 韓建業教授供圖

正如韓建業教授、花家地賬號所言,南佐遺址最明顯的直觀感受是「白色王國」,當時的建築大量甚至普遍使用「白灰面」。

字耕農認為南佐遺址這種「白色王國」的特征,在古代文獻中是有對應的。

商周甲骨金文皆以「白」指「伯」,傳世周代文獻如【詩經】則作「伯」。

伯,殷商甲骨金文尚假借「白」來表示首領「伯」,如「人方白」即「人方伯」。可見,「白(伯)」表示一方首領。

蔔辭言一方首領為 白,即後世文獻 伯,霸

伯,是「白」的分化字,特指穿白衣服的人,因為布料最初為白色,可以染為其他顏色,白色相當於其他顏色就是最早的,就像兄弟間的老大一樣,是最早出生的。因而在重要的儀式上,只有老大、首領穿白色衣服,以示區別。

伯,後來也被寫為「霸」,春秋五霸亦作春秋五伯。「霸」本來指月相盈虧,有生霸死霸,多見於西周、春秋時期金文,具體所指尚無定論,此義在【逸周書】等文獻常作「魄」。可見,此「霸」當時音同「魄」、「伯」、「白」。 伯,獨霸一方的人。古代文獻中有我們熟悉的「春秋五霸」,【左傳】等文獻此義「霸」作「伯」,指諸侯之長。

而最早的「伯」則指共工,如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

歷史上沒有比共工更早的「伯」、「白」,共工是歷史上第一個「白」、「伯」,伯也作為兄弟排行伯仲叔季的老大,可見,用白色來喻指老大、首領,自共工始。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將世間「有宵有朝,有晝有夕」,歸功於共工的「推步十日」,似乎說明共工發明了「十天幹紀日」,雖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共工為一代霸主、首個「白」、伯則是不容置疑的。

共工是歷史上第一個挑戰王權的霸主「伯」,當時的天下共主(帝)是顓頊。共工作為最強大的方國表示不服而與顓頊爭奪帝位進而發生戰爭。

轉自 花家地 韓建業教授供圖

600萬平方米北方最大城址,確實夠得上「霸」(伯、白)

宮城3600平米,以長方形的夯土「宮墻」圍起來,宮城外環有壕溝(「護城河」),總面積上萬平方米。布局典雅規整,被譽為最早的「紫禁城」,

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布局最嚴整的「宮城」結構,

中軸對稱格局開歷史先河。

南佐遺址 宮殿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720 多平方米的「主殿」,東西長約 18 米、南北長約 35 米,

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單體建築」 。

韓建業教授認為南佐遺址已經進入「古國時代」。

這麽強大的古國,古代文獻沒有記載是不可能的。

南佐遺址規模宏大,符合共工「伯九有」的身份與特征。商代「共國」即在南佐遺址近旁的平涼涇川一帶,或屬共工之後。西周「共和」,【史記】誤解為周召二公共同和諧管理,【古本竹書紀年】等先秦文獻則言「共伯和」代立。共是封地,在今河南輝縣一帶,伯是爵位,和是其名,也是姬姓王族。

西周「共國」,或被認為曾是共工之後所居,後來被周王室分封給宗室為諸侯。這與南佐遺址即共工都邑也並不矛盾。畢竟古族開枝散葉,四處遷徙也是常態。或許後來祝融、共工皆成為官職名,炎黃皆有後代為祝融、共工,只是名稱相同,歷史時代與地理位置則相去甚遠。我們不能只是因為他們名稱相同,就忽視了歷史時代與地理方位,從而認定是同一人。

再者是器物的「白」,即南佐遺址出土器物則有大量白陶。

南佐遺址出土 白陶簋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可能還有服飾尚白的傳統,目前未見考古發現有這方面的資料,但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2,南佐遺址的「九」

首先是建築方面有令人矚目的九台——

南佐遺址核心區內的「宮城」等,被九個對稱分布的土台(「九台」)三麪包圍,每個高台邊長約 40 米(北邊圓台更大),占地面積約 1600 平方米。

南佐遺址 九台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九台,並不單單只是九個土堆。經過勘探,在「西 3 號」夯土台表面下探 5.5 米,存在一個南北長 9 米、東西寬 7 米,深 1.7 米的長方形大坑。

加上一些台子中央埋入的人骨,發掘者認為,這可能為「祭祀坑」。

再者就是出土器物九個陶酒瓶:似乎也與九有、九土、九州、九丘有關,與九台一樣,可以視為「九有」的象征。酒本作酉,九瓶酒就是「九酉」,象征「九有」正宜。

圖中8個,文中說是9個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文獻方面,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島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島,故祀以為社。」

可見,共工及其子後土與「九」關系密切,顯然有「尚九」的傳統。

尚書 禹貢 九州地圖 1,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考古發現南佐遺址有「九台」、九陶酒瓶,當與此「九有」、「九土」、「九州(島)」、「九丘」相關。考古發現的雙槐樹遺址、青台遺址都有所謂「北鬥九星」圖案,或許是「九丘」、「九土」、「九有」、「九州」上則天的縮微象征,而南陽九架孤山當為「九丘」下法地的現實原型。【禹貢】則將天下明確劃分為「九州」。詳見筆者相關文章,此不贅述。

3, 南佐遺址的「水」

南佐核心區有兩重環壕,也就是兩重的大水渠,總長 5000 米的環壕,寬度達到 20 米(接近六層樓的高度),深度大約 10 米,壕溝兩壁和底部有數米厚的夯土加固。放在 5000 年前,這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估算兩重環壕工程的總土方量大約 75 萬立方米,若兩個人一天完成 1 立方米土的工作量(挖土、夯土),那麽需要 5000 人耗費大約 1 年時間。」韓建業說。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 供圖

【左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國語·周語下】:「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

【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民廛澗,平通溝陸,流註東海。

鴻水漏,九州幹,萬民皆寧其性。是以稱堯、舜以為聖。」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

【今本竹書紀年】則言堯時洪水,最早治水的是共工,後來才是鯀、禹父子。

以上文獻內容,無論是「以水紀」還是「以水害天下」還是「振滔洪水」,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共工是上古第一水利專家。

其實,上古時期的水災以及傳說的大禹治水,並非人力為主。乃是全新世大暖期降雨量變化在主導,古人不明白氣候變遷的成因,誤認為洪水是共工造成,水退是大禹之功。其實主要原因是天道。降雨量太大,共工為了其安全而泄洪也無可厚非,後世誣之「害天下」,其實就算他有這個壞心,只怕沒有這個能力進行全國範圍內的以水害人,只是在其控制區域,進行水利(水害)工程。

字耕農認為,大禹治水是遇到了全新世大暖期的結束,被古人誤解誤傳

大禹也一樣,如果不是降雨減少海平面降低,江河排水通暢,陸地面積擴大,單靠當時人力,怎麽也不可能成功「治水」,只是大禹堅持治水,加上之前共工、鯀的努力,總共歷時80多年,恰好在大禹治水十三年的時候,全新世大暖期結束洪水退去,當時人們誤認為是大禹人力治水之功。當今科學常識告訴我們,不要說在大禹時代,即便後來漢唐宋元明清直至當今,一直水災頻發,治水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總之,文獻中共工與水關系密切,這與南佐遺址的大型水利工程顯然是符合的。南佐遺址考古發掘在進行之中,相信有更多的水利工程遺址遺跡出現。

4, 南佐遺址的「火」

首先,是南佐遺址堪稱一絕的大火壇:

出人意料的是,「主殿」內有一個直徑達 3.2 米的大火壇,

應該是用作祭壇。大火壇讓建築蒙上一層遠古宗教的神秘氣質。

南佐遺址大火壇位置圖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慶陽南佐遺址考古發現的大火壇應即祝融之器,後來亦可能成為紀念、祭祀祝融之器。

南佐遺址燒陶溫度同時代最高,無疑應與文獻所言共工之父祝融相關。

後來祝融成為一個官職,楚人之祖亦作過祝融。「祝融」,就是透過神秘的祝禱可以使爐火更旺,其實有神秘的配方、技術等,從而融化礦石煉成青銅、金、銀等金屬,燒制出陶器的意思。

南佐遺址的大火壇,是仰韶文化時期乃至整個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火壇,代表了當時水平最高的燒制技術,不是共工之父祝融使用的,就是其族裔為祭祀先祖祝融使用的,總之與火神祝融高度相關。

第二,就是韓建業教授深入研究之後發現的南佐遺址的「核心燒造技術」

「現在發現的所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當中,南佐的溫度整體上是最高的。」韓建業說。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實驗室檢測,南佐大部份陶器燒的溫度在 1000℃以上,最高達到了 1116℃。與之相比,一般新石器時代陶器燒造溫度 700-900℃,馬家窯陶器的燒成溫度在 900~1050℃。

溫度最高的火壇,水平最高的燒制技術,制造出最早的「白陶」。

白陶是刻意為之的,使用了來自江西、湖南的瓷石和高嶺土。原料來自長江流域,與文獻所言「祝融居江水」則合。白陶燒制溫度比彩陶要求更高,這完全有賴於韓建業教授所說的南佐人的「核心燒造技術」,筆者認為這就是「祝融」之所以被稱為火神的緣故。

南佐遺址 白衣陶簋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第三,字耕農認為,既然考古發現普遍可見白灰面,看來當時普遍使用生石灰,生石灰是透過燒煉石灰石或白堊得到的,看來祝融-共工之族也是用火燒制石灰的專家。石灰石的煆燒溫度一般要到1000~1100℃,而考古發現的南佐白陶燒制溫度恰好達到這個溫度。這是當時陶器燒制的最高溫度,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文獻中的祝融。

南佐遺址 白灰地面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世傳祝融為高辛氏火正,祝融可以燒出溫度更高的爐火,因而在冶煉金屬、燒制陶器、燒制生石灰甚至人家竈塘等方面都具有核心優勢技術,看來祝融這個火正是名不虛傳的。

5,南佐遺址的「土」

第一,建築普遍使用夯土技術,可參考前文。

可以參考前文言水一節的大量土方工程問題。

南佐遺址含有大量碳化水稻的深厚黃土層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第二,九台為土台,詳見前文。

南佐遺址九台之西三台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第三,南佐遺址所在的董誌塬為隴東糧倉,有整個黃土高原最深厚肥沃的黃土層,加之考古發現南佐遺址農業發達,後土之稱也是名副其實。

南佐遺址位於隴東糧倉董誌塬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 。」 前文【魯語】、【禮記】所言略同,即共工有子句龍,就是「後土」。殷商蔔辭顯示當時祭祀「土」神,【詩經·甫田】即言祭祀「社」神,【左傳】亦多言「社」,社就是土地神。另一個是農業神「稷」,所以稱「江山社稷」。

社,殷商甲骨蔔辭作 土,後加示表示祭祀後土 為 社

最早的「社會」,就是在土地廟進行賽會,祭祀土地神,燒香祭祀上貢進獻、歌舞表演唱大戲,附近商販雲集,老百姓都來跟會趕集,就像魯迅筆下的【社戲】那樣,現在很多地方春節過後還有「耍社火」這種民俗活動,其實主角都是「社」、社神、土地爺、土地公公(共工),最早的社神就是共工的兒子後土句龍。

社神後土句龍曾是慶陽董誌塬南佐遺址的古代諸侯,共工的兒子,祝融的孫子。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

共工主水(後來玄冥亦主水),祝融主火,後土主土,這祖孫三人,竟然主導了五行之三,其家族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考古一百年了,如果說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顯然是歷史虛無主義,是古文獻懷疑論的「古史辨派」。其實,現在進行考古發掘的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就是他們統治的古國。

6,祝融-共工-後土等炎帝族裔的世系問題

【山海經·海內經】: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

祝融降,處於江水,生 共工 。

共工 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

共工 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此言共工、祝融、後土為炎帝之後。前文【大荒西經】則言祝融為顓頊、黃帝之後,楚人之遠祖。應為共工之父祝融之後的第二個祝融。

字耕農【山海經證真】根據【山海經】原書中多處內容,綜合排定了炎帝至誇父的九代世系:

1炎帝、2炎居、3節並(+伯陵)、4戲器(+鼓、延、殳)、5祝融、6共工、7後土(+術器)、8信(+噎鳴)、9誇父。其中 ()內為同代兄弟。

炎帝為第一代,祝融為第五代,共工為第六代,後土為第七代,誇父為第九代。

另外,【海外北經】記有禹殺共工之臣相柳且築「眾帝之台」事,

【大荒北經】則言禹殺共工之臣相繇,「群帝」築台事,

二處所言為一事,相柳為共工臣下(之後裔),東遷至今山東鄒平系昆山(即今山東長白山,並非東北吉林的長白山)一帶,後被黃帝後裔禹所殺。炎帝系九世誇父即濰坊壽光邊線王遺址末代首領,在周邊眾多黃帝後裔封國的排擠壓迫下被迫西遷,欲歸高祖炎帝東都靈寶西坡,被黃帝部族的殺手應龍在此一帶殺害,至今仍有誇父山。可見,炎黃後裔存在長期的復雜紛爭。詳見字耕農【山海經證真】各處,此不贅述。

南佐遺址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別,這種類別的文化在關中地區有大型都邑高陵楊官寨遺址,筆者此前文章中即認為其即炎帝之都,而靈寶西坡是炎帝東進的橋頭堡。同期往東河洛之匯處也有大型都邑鞏義雙槐樹遺址,筆者則認為是黃帝之都。河北蔚縣三關遺址也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別,應即黃帝邑於涿鹿之阿,看來守衛者主要來自炎黃聯軍的炎帝部落,因而在考古區系類別上相同。南佐遺址時代晚於楊官寨遺址,考古文化類別相同,與前文【山海經】所言共工為炎帝後裔相合。

字耕農繪制的 炎黃逐鹿天下形勢圖

【荀子·議兵】:「堯伐歡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

【山海經 】有禹攻共工國山,此共工應為南佐遺址共工之後代,仍以共工為號。

時代作者成疑真偽難辨的【尚書·堯典】 :

「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 「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7,祝融到底在何方?

先秦文獻中有關祝融的內容也很多,由於祝融後來成為一個官職名稱,大概就是負責火功以熔鑄金屬、燒制陶器的火神,以及老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祭拜的竈神。

【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此「南方」並非當今所謂的四方方位的「南邊」。方指方位神,「南方」的意思是「南邊的神」。【海外四經】南西北東各有其方(神)。此與前文【海內經】所言「祝融處江水」相合。

祝融 額上有火 真火神也

【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後土而辯於北方。」

可見祝融為黃帝六相之一的南方大員。

南佐遺址的白陶,韓建業教授認為其主要原料高嶺土及瓷石皆來自江西、湖南一帶。這似乎暗示在江南的父親祝融與在南佐的兒子共工之間聯系密切。不遠千裏,輸送大量的高嶺土及瓷石,在那個車輛還未出現的時代,難度可想而知,兩地的關系絕對非同一般。

文獻中祝融的傳說較多,有言炎帝之裔的,也有說黃帝之裔的。【海內經】說祝融為炎帝之後,【大荒西經】則說祝融為黃帝之後。

【大荒西經】: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

可見,夔人與楚人同宗,不祭祀楚人先祖,受到了楚國的諷刺與責備。

長沙火宮殿 祭祀火神祝融 祝融在衡湘一帶影響深遠

此祝融是顓頊之孫,楚人先祖老童之子。老童生重黎、吳回二子,先後擔任過祝融一職,重黎被命征伐共工,因為征伐不力被殺,而以其弟吳回繼為祝融,為高辛氏火正,為楚人之祖。此黃帝族祝融疑與炎帝族五世祝融同名,但時代稍晚。

【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

而據【海內經】祝融奉堯命殺掉了治水不力的鯀於羽郊,【孟子】裏則說「羽山」。

【左傳·昭公十七年】言東周鄭國即今河南新鄭為帝嚳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此祝融應為黃帝、顓頊後裔,楚人之祖。

【水經註·湘水】:「【山經】謂之岣嶁,為南嶽也。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冢。楚靈王之世,山崩,毀其墳,得【營丘九頭圖】」。

楚靈王(前541-529年在位)所處時代為春秋後期。這裏提到的【營丘九頭圖】是古地圖的一種,或許就是【山海經】所本古圖之一。酈道元所謂岣嶁,疑為逸文或郭璞註文,並非【山經】本文。今本【山經】並無「岣嶁」。

衡山 祝融峰

若祝融冢果在衡山南麓,則祝融亦當在湘江-洞庭湖流域一帶。然而目前考古發現與南佐遺址同期並存的主要遺址如屈家嶺-石家河古城,城頭山遺址、雞叫城、七星墩等遺址都難與祝融扯上關系。或者,祝融都邑還深埋湘楚地下,等待有朝一日的考古發現。

8,馬家窯文化與顓頊的問題

南佐遺址(距今約 5100~4700 年)偏晚階段和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別(距今約 4800~4500 年)年代差不多,兩者時間上有部份重合,且文化同出一脈。馬家窯類別分布的地理位置更偏西(主要分布於黃河上遊的甘肅中西部、青海、寧夏南部、四川西北部一帶)。不過,相比南佐,馬家窯類別的人群階級分化、社會復雜程度較低,未能形成南佐這種「都邑級」的聚落中心。

韓建業教授這一觀點是基於目前的考古發現,馬家窯文化或許有更大都邑尚未發現。這裏的考古測年數據與以往官方釋出的或權威資料的說法有較大出入,請讀者註意。之前的說法南佐遺址開始於距今5200年前,馬家窯文化則開始於距今5300年前,正因為如此,筆者推斷馬家窯文化為黃帝之子昌意所建立。如果是距今4800年,則南佐與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別重疊時間僅為距今4800-4700這一百年之間。共工和顓頊的說法仍能成立,則顓頊之父韓流、之祖昌意就不可能早至距今5300年之際,更為關鍵的是,由此推導的黃帝年代也會受到影響。或者,文獻中關於黃帝-昌意-韓流-顓頊的世系是不準確或者不完整的。至少,南佐共工、馬家窯顓頊的推論仍能成立,畢竟時代上有百年重合期,地域較為接近,他們之間是可能發生戰爭的。

【史記·五帝本紀】說昌意「居若水」, 若水一般認為即四川雅礱江。

【呂氏春秋·古樂】言「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可見顓頊的出生地和常住地不同。

空桑,後來亦稱「窮桑」,舊說多認為是幹枯空心的桑樹,字耕農【山海經證真】認為,【北次三經】和【東次二經】皆有的「空桑之山」,分別指今山西五台山和山東曲阜防山。而顓頊所處之「空桑」即窮桑,就是桑樹分布的邊界,也就是能夠栽桑養蠶地域的西界,再往西就沒有桑樹也不能養蠶絲織了。地理學上叫做東部季風區,而空桑(窮桑)就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400毫米等降雨量分界線,半濕潤半幹旱區域分界線,暖溫帶落葉闊葉林與溫度草原分界線,作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樹種的桑樹及桑蠶業分布邊界也在這一帶。顓頊在河洮一帶領導發展出了馬家窯文化,此地即處於分界線一帶,即屬於「空桑」。

馬家窯文化分布區,正好位於地理氣候生物作業方式的重要分界線上

【華陽國誌·蜀誌】:「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也說明了昌意、顓頊與蜀地的密切關系,同樣支持馬家窯文化為昌意、顓頊所創的看法。

【五帝本紀】說顓頊的勢力範圍「西至於流沙」,是五帝時代首次到達了西北沙漠地帶,顯然馬家窯文化最具可能。顓頊為黃帝曾孫,昌意之孫,韓流之子,時代晚於黃帝一百年左右,正為距今5100年前,與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慶陽南佐遺址初建時期相合。【海內經】言伯夷父為氐羌遠祖。袁珂引郭璞、郝懿行等人註解謂【漢書·古今人表】言「柏夷亮父顓頊師」,先秦文獻【呂氏春秋·師道】則言「帝顓頊師伯夷父」。可見,顓頊曾以氐羌遠祖伯夷父為師。氐羌所處,正與馬家窯文化核心區甘肅洮河流域緊鄰,則馬家窯文化即顓頊這一推論,如此又多了一條證據。

【列子】【淮南子】所言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觸不周山的傳說似乎具備了一定的合理性與真實性。

加之筆者【山海經證真】推斷【西次三經】的「不周之山」即今武威以南的雪山冷龍嶺。則顓頊與共工之爭即距今4800年前(此前考古測年參考數據為5200年前)臨洮一帶的馬家窯文化與慶陽一帶的仰韶文化南佐遺址之爭。戰爭一直打到武威一帶。

武威冷龍嶺,西次三經 不周之山(據字耕農【山海經證真】)

9,共工與顓頊爭帝(神),怒觸不周山

【列子·湯問】:「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淮南子·天文訓】也有類似內容,可能即引自【列子】上文。

【楚辭·天問】:「 康回 憑怒,地何故東南傾?」

康回即共工,看來共工撞山導致天崩地裂的傳說影響廣泛而深遠。

【山海經·西次三經】有「不周之山」,字耕農【山海經證真】推斷即今甘肅武威以南的冷龍嶺主峰,海拔4843米。山形似「玦」,北麓有斷崖缺口而不周。或即共工與顓頊,亦即考古發現的慶陽南佐遺址與馬家窯文化的戰爭綿延至此。

當然,南佐遺址的南邊亦為「不周」之形的山地,此地可能有共工建築的水池水壩,在戰爭中亦可能被共工掘開以水淹顓頊之師,則「不周之山」即指南佐遺址共工都邑近旁之山。

環抱南佐遺址的山,或亦為不周山 轉自花家地 韓教授供圖

(作者聲明原創,所有權利保留。本號繪制的地圖、拍攝的照片同樣屬於作品範疇。來自網絡的配圖,僅為最佳化自媒體讀者視覺體驗,不屬於本作品範疇,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