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克誠率3.5萬人進東北,宋維軾晚年為何說:這支部隊造就了四野

2024-02-25歷史

開國少將宋維軾是四野的一員名將,晚年他在回憶四野戰史時,曾說道:「是黃克誠的第3師造就了四野……」

這個評價從何而來呢?

原來,我軍各部隊進入東北後,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統一整編:

原新四軍3師的3個旅組建成了東北民主聯軍2縱,司令員為劉震,吳信泉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這支部隊就是後來的39軍;

原3師7旅和山東第七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6縱,陳光為司令員(後為洪學智),楊國夫副司令員,這支部隊就是後來的43軍;

原3師的3個特務團加上一些地方部隊,組建成了東北民主聯軍7縱,司令員為鄧華,政委是陶鑄,這支部隊就是後來的44軍。

其中的2縱和6縱是絕對的主力部隊,7縱因摻雜地方部隊,實力稍弱,但也不失為一支勁旅。而由它們為基礎改編而來的39軍、43軍、44軍,都在後來以卓越的戰功著稱,是可以借之縱橫天下的頭等部隊。

1947年9月時,東北民主聯軍的部隊總共加起來也不過9個縱隊,黃克誠帶來的3師直接組成了其中的3個,由此可見,宋維軾將軍的話並非毫無道理。而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黃克誠大將在軍事上的突出貢獻——雖然他更因政工工作著稱。

有網友說,在開國十大將中,軍事戰略眼光最突出的是粟裕,而政治戰略眼光最突出的是黃克誠。

黃克誠在八路軍改編後不久,便向中央提出要恢復政治委員制度;45年日本剛剛投降,他就給中央發報,提出應該派十萬部隊搶占東北。

這兩個著名的建議,正體現了黃克誠卓越的戰略眼光,也是人們長期以來所熟知的,但事實上,黃克誠的貢獻遠不止於此。

我軍初入東北這塊「政權真空地帶」,一時間出現了一些過度樂觀的情緒,比如有同誌提出要「獨霸東北」、「拒敵於國門外」,要進行「最後一戰」,但黃克誠始終保持了高度的冷靜,他給中央和東北局發去電報「哭窮」,直陳東北的「七無」局面:無組織、無群眾、無政權、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等。

他提議我軍暫不作戰,先進行短時期的是休整,以大部份分主力去建設鄉村根據地,準備做長期鬥爭。

11天後,也就是45年12月28日,毛主席給東北局發來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著名電報指示,指出了東北鬥爭的艱苦性,並提出將我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廣大鄉村方面,積蓄力量,準備反攻。

不久後,我軍打通遼城,西滿分局和西滿軍區成立,黃克誠擔任西滿分局副書記(書記為李富春,後李富春負責東北局財政經濟工作,黃克誠代理書記一職)兼西滿軍區司令員。

要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首先的要務就是剿匪,黃克誠是最早強調剿匪工作重要性的領導幹部,他說:東北現在大城市是國民黨,農村就是土匪,我們沒有立足之地,想在農村立足,要先肅清土匪再說。

當時的東北,不僅有一些占山為王、打家劫舍的慣匪和地痞流氓,還有大量的日偽殘余勢力和地主封建武裝,他們或者自立朝廷,或者和國民黨勾結,部隊襲擊我後方武裝,殺害敵方幹部,破壞交通運輸,造謠惑眾,給農村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和動蕩。

不解決匪患不足以立足,不足以發展,黃克誠剿匪的建議立刻得到了東北局的重視,1946年6月12日,東北局透過【剿匪工作指示】,要求「必須在最短期間內,堅決徹底地肅清土匪,發動廣大農民,建立鞏固的後方。」

一場轟轟烈烈的林海雪原剿匪記自此拉開帷幕。陳雲同誌後來總結我軍能在東北獲得決定性勝利的原因時,認為我軍「動用了正規部隊剿匪」,是6大成功因素中的一個,可見剿匪工作的重大戰略意義以及黃克誠卓越的遠見。

到1947年中,隨著夏季攻勢的結束,整個西滿根據地已經連成一片,成為了一個片鞏固的根據地,西滿根據地的戰略任務也宣告完成,於是黃克誠向中央和東北局建議,撤銷西滿軍區和西滿分局,將所轄地區劃歸東北局直接領導,以便在不久後的戰略決戰中,可以更好地發揮西滿地區的支前作用。

黃克誠主動要求撤銷西滿軍區和西滿分局,體現了他不計較個人職務名位,處處從全域出發,為革命做通盤考量的高尚品質。

黃克誠於是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統一領導整個東北我軍的戰勤工作。

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即將迎來戰爭規模更大,作戰時間更長,集中程度更高的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這對我軍的後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黃克誠到任後,和楊至誠、鐘赤等同誌一起,為建設一支統一的、正規的後勤大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們所制定的後勤保障工作制度和章程被中央軍委大加贊賞,並被中央軍委影印到關內各大個根據地作為參考。

正是這支強大的後勤隊伍,為我軍遼沈決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1948年4月,東北局給中央發報說,冀熱遼根據地將是未來作戰的重要區域,既要做好群眾工作,負責補給和戰勤任務,又要指揮地方兵團作戰,經他們反復討論「認為派黃克誠到冀熱遼任政委比較適當。」

黃克誠於是又不辭辛勞來到了冀熱遼根據地,擔任分局書記兼東野2兵團政委。東野2兵團司令員為程子華,參謀長為黃誌勇,即著名的「程黃兵團」,當時的任務分工是,程黃在前線指揮作戰,黃克誠統一領導後方的多項工作。

不久後,轟轟烈烈的遼沈戰役拉開了帷幕,經過52天的激戰,我軍最終勝利解放了東北全境,黃克誠的東北歲月至此也告一段落。他又匆匆南下,擔任天津市軍管會主任,準備接管天津去了。

縱觀黃克誠大將的軍事生涯,他雖然不以擅長軍事指揮著稱,但他在軍事方面的貢獻卻很大,他在政工方面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更是做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因為他的突出貢獻,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他被授予開國大將軍銜,而且位居第三,僅次於粟裕和徐海東,可謂實至名歸。

1986年12月28日,黃克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中央對他的評價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卓越的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可謂至允至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