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中劉伯承扮演什麽角色?晚年為何不願再提起這場戰役?

2024-04-24歷史

劉伯承曾經對子女留下這樣一句話:「我已不記得自己當年的指揮有多高明了。我只記得,戰爭結束後,我每天都夢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們,拉著我的手,跟我要孩子;孤苦伶仃的寡婦們,帶著他們的孩子,跟我要丈夫。我今天能當元帥,有多少人在底下!戰爭結束後,我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

而讓劉伯承心情復雜,乃至數十年後都不願回憶的那場戰役,就是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

提到淮海戰役,我們的腦海裏往往會浮現出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在江淮一代以摧枯拉朽之勢沖破國民黨嫡系部隊的頑固防守場面,眾多「父老鄉親」的傾力相助,人民子弟兵的英勇無畏以及我軍指揮官的高謀深略,都加快了國民黨命數的衰減。我們也會想起陳毅元帥的那句經典的語錄:「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不錯,這是一場規模極大,意義極為重要,在世界戰爭史上也無出其右的偉大戰役。是役:敵軍兵力被消滅69%,連俘虜帶傷亡55萬,軍官就有122人,還有幾百輛坦克,數架飛機和4000多門各式火炮,萬余挺機槍截獲。

然而很多人都不曾記起,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我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同樣損失慘重,陣亡達到2.5萬,傷10萬,失蹤1萬余,在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我們付出了難以估量的代價。雖然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達成了戰略目標,但戰死的眾多同胞令普通人也感到陣陣刺骨涼。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腥風血雨的戰場,回顧這場傳奇之戰。

有人可能會好奇,淮海戰役不是粟裕指揮的嗎?劉伯承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麽關鍵的角色?一生戎馬天不怕地不怕的劉伯承到底歷經了什麽,才會在晚年仍不願提起這場戰爭?

淮海戰役先頭兵:一把鋼刀威脅在敵人胸膛

我們首先看看淮海戰役前劉伯承身在何方。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按照中央的指示,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迅速南下,千裏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此時,鄧小平任中原局書記,在軍中任政委,統籌全域精力有限,劉伯承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麾下千軍。

隨著挺進大別山這場先鋒行動,陳毅粟裕大軍隨之南下挺進豫皖蘇,列居東北;陳賡謝富治兵團則挺進豫西,列居西北,三支力量如同倒品字各據一方,形成堅不可摧的中原解放區。而劉鄧大軍自為先鋒,直插長江之濱,隔江遙望南京,成為南攻的先頭兵。

如果說挺進大別山一舉是我軍超乎常理曠世奇思的戰略智慧,那麽在大別山紮根就是艱苦卓絕的現實考驗。進大別山易,守大別山難,劉鄧率兵與國民黨軍苦戰了四大回合,歷時7個月,才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

如果說淮海戰役是中央一盤大棋中的致命總攻,車馬炮輪番上陣轟炸敵軍九宮格,那麽在淮海戰役開始前的一次次戰役,就是一個個「兵卒」越過楚河漢界,蠶食對手的意誌與能量。

在這個階段,劉伯承打了一場漂亮仗,這場仗,他扮演奇兵增援,聲東擊西。

1948年6月,大別山根據地既已穩固,恰逢粟裕軍團發動豫東戰役,劉鄧大軍考慮到國民黨的瘋狂反撲以及後方不穩的擔憂,決定率中原野戰軍(由晉冀魯豫兵團整編)參與戰役,與華野並肩作戰。

彼時華野在豫東與敵軍 邱清泉 兵團鏖戰,劉伯承則在平漢鐵路沿線發動了3次大的阻擊戰,有效地阻擊了蔣介石地胡璉兵團和吳紹周吳兵團北援。這是來硬的。

但劉伯承並不準備一味和敵軍死拼,他正在構思如何借敵我大規模運動之機攻占重鎮襄陽。正當此時,隨著粟裕攻克開封,蔣介石嫡系白崇禧誤認為我華東、中原兩支大軍將勝利匯合進軍華中,於是派兵由中部北上尋求決戰,而處於西南方向地老河口、襄樊一地兵力突然空虛,時機不請自來。

劉伯承立即下令大軍進攻老河口,為首的是軍中被稱作「王瘋子」的王近山。王近山率我第6縱隊,抵達老河口,敵人戰略撤退,直至退守襄樊。戰至此時,雙方都繃緊了弦,敵軍退無可退,我軍追無可追形成合圍,難免決一死戰。

劉伯承布置王近山打頭是有道理的,這「王瘋子」就是後來電視劇【亮劍】主人公李雲龍的原型,是出了名的打起仗來不要命,官至團長時仍身先士卒,在前線與敵人廝打在一起,放王近山啃這塊硬骨頭正合適。

而敵軍將領也非善茬,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康澤,雖只是中將,但資歷極深,是蔣介石「十三太保」、「四大金剛」中的重要人物,雖說作戰能力並不副實,但理論知識卻一套又一套。甫至襄樊,他就下令加固層層城防,打造了一個「鐵打的襄陽」。

但王近山卻不屑地笑了,他對部下說:光靠「勇」是不夠的,我還從劉伯承司令那裏學到了「謀」。在劉伯承的密切指導下,6縱聲東擊西,佯攻襄樊東關,而實際上卻借助襄樊西南北三面環山的特點,從三個方向「力劈三關」,占據高處,取得火力優勢,再一步步將敵人逼至狹窄的西關。康澤眼見三關失守,無路可退,只得用重金力求所率部下在西關嚴防死守,但他渾然不知我軍同樣拿著印有康油畫像的懸賞令。7月下旬,攻破襄陽,康澤被活捉。

襄陽一役,意義並非其本身那麽簡單,關鍵在於劉伯承用聲東擊西的方法使襄陽兵力虧空,又借襄陽一戰聲東擊西,牽制了敵更大的兵力,減輕了粟裕在豫東的壓力,最終促成了豫東戰役的成功。從此,西有伯承,東有粟裕,使得國民黨軍不敢輕舉妄動。陳毅曾開玩笑說:「有這兩個人在,我恐怕要失業了,不如我去辦大學好了。」

而劉伯承、鄧小平軍這關鍵一環,也正是淮海戰役的重要先決條件。

「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全殲黃維兵團

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以黃百韜軍團的被殲滅宣告勝利結束。而此時,隨著遼沈戰役的全勝,東北穩定,徐蚌一帶成為新的角逐場。中共中央「由遊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5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任務看到了新的曙光,此一階段,主要由粟裕的華野完成。

淮海戰役亦由華野發起,中央命令中野全力配合,互為策應。第一階段結束後,華野、中野會同中央,進行了多次討論,最終劉伯承,鄧小平糊陳毅力排眾議,堅持讓剛剛經歷血戰的華野按兵修整半月,而由中野先打當頭的黃維兵團,

雖說戰略邏輯完美,但此時的中野情況並不樂觀。黃維兵團統共12萬人,其中兩個軍全副美械、裝備精良,硬實力驚人。而我軍雖兵力相加也有12萬,但物資和裝備完全無法和敵人相比,且剛剛穩住陣腳,對手則是以逸待勞。

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就是:中野沒有「金剛鉆」,但攬了個「瓷器活」。

黃維此人非一介武夫,年輕曾留學德國,仕途順利,47年在武漢創辦所謂「中國的西點軍校」:新制軍官學校,培養新式將領。此次他本無意帶兵,但無奈老上司陳誠極力推薦,於是提出:打完這一仗,就回去教學。殊不知,劉伯承的中野即將給黃維上一堂軍事實踐課。

劉伯承的計劃是:先吃黃百韜,夾擊做空黃維,再一舉吃掉黃維。黃維本打算穩紮穩打,駐軍蒙城,但黃百韜被困於華野,蔣介石命令他火速馳援,而黃維一出蒙城,就被中野1縱頑強阻擊,黃維只得放緩腳步,在南坪集提前發動總攻,意圖殲滅我軍主力。

劉伯承先派黃維在黃埔的「師兄」陳賡在南坪集設工事正面阻擊,一晝夜激戰後又主動撤出戰鬥。黃維不知是計,涉險追擊,剛好落入劉伯承的口袋陣。黃維戰略收縮防禦,而劉伯承遂將敵人按計劃合圍於狹小的雙堆集。

當然,吃掉12萬人的部隊,談何容易。劉伯承在戰前對戰局做出了清晰的判斷:「黃維裝備優良。若我軍開一個口子,敵必能攻占一個村,並利用我原有工事,逐步推進,很難反擊。所以我軍應該緊縮敵人於狹小範圍,以不斷消耗敵人為主。」

面對有可能「破釜沈舟」的敵人,劉伯承決定再全軍推廣土木工作的穩妥戰法,把工事挖到敵人的眼皮子底下去。

於是在這片並不廣闊的平原上,一條條蛇形壕溝迅速探進,甚至蜿蜒至離敵人只有50米的地方。我軍不斷縮小包圍圈,縮緊口袋,同時不斷打蠶食進攻,不求快,但使得敵人補給阻斷,士氣低落。

黃維坐不住了,他以110師為先遣,進行突圍。殊不知110師師長廖運周在1927年就加入共產黨,機會一到,隨即率滿營精銳的110師起義。不久後,黃維在指揮部廣播裏聽到了【廖運周將軍告第12兵團官兵起義書】,瞬間頭暈目眩。

劉伯承認為蠶食的目的已經達到,他指著地圖對鄧小平說:「我們的口袋越縮越緊,黃維的陣地只剩下巴掌這麽大了,決戰的時候到了。」

12月6日,總攻開始。黃維殊死一搏,派最精銳的「威風團」堅守司令部,但混亂中守軍竟投降大半,黃維和副司令吳紹周也在逃竄中被生擒。

後來總結時,劉伯承形象地描述這場戰役為: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趕快吃掉嘴裏的黃維,同時牽制著不遠的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還遙遙「看」著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不斷地占據變化中,守敵被殲滅,援敵變守敵,劉伯承高明的戰略指揮令人嘆為觀止。

黃維一滅,戰事明朗。秋風掃落葉,孤軍杜聿明註定無法回天。而實際上,劉伯承所率中野,在淮海戰場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了戰爭的行程和格局。

驚心動魄決生死,勝利來之不易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宣告完勝,但劉伯承的心裏卻不好受。一邊是革命形勢一片大好,蔣介石萬念俱灰準備下野,國民黨的抵抗被我一個個化解,但另一邊卻是無數中國同胞的流血犧牲。

眾所周知,三大戰役是經典的大兵團作戰,雙方無論兵力上還是損耗上都是空前的,動輒就是十幾萬、幾十萬人的殲滅戰。戰場上分敵我,戰下卻都是中國同胞,心系人民的劉伯承,無時無刻不想讓這場戰爭早日結束,換來和平。

他心裏銘記著那些血肉紛飛的鏡頭。雙堆集戰役中,陳賡死磕敵18軍,我軍與敵裝備精良的飛機坦克頑強對攻。一晝夜後,敵進攻部隊幾乎被打光,而我4縱傷亡8000余人,比例超過30%。

戰爭末節的大王莊之戰,何其慘烈。我軍對陣敵王牌「老虎團」,敵軍大舉炮轟大王莊,火力全開,我軍三個營的支援全部耗盡,並一度結束大王莊;而敵118師33團4000余兵力也終至於全部戰死。雖然我軍最終奪回了大王莊,但主力20師基本失去戰鬥力。其慘烈程度,竟直接導致駐守小王莊的敵3000余官兵投降。

劉伯承知道,勝利是來之不易的,是用鮮血熔鑄的,是用犧牲換來的。拋開一切敵我,多年戰爭生涯中將士的流血犧牲,特別是淮海戰役中的那些慘烈畫面,令一向意誌堅強的劉伯承也無法釋懷。

直到晚年,回憶起這場自己曾打過的青史留名的戰役,劉伯承的心中,在自豪之外,卻萌生出更多的悲憫。這就是我們敬仰的元帥吧,心中裝的不僅僅是政治軍事,大是大非,更是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華夏生民。#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