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一九五零年的十月十九日,「北韓戰場」上「聯合國軍」攻占了北韓首都平壤,當日黃昏,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先頭部隊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地開始秘密渡過鴨綠江,奔赴北韓戰場。
從決定出兵到最終出兵的時間是非常之倉促,而且蘇聯雖然確定了要給予誌願軍空軍和軍備,但是卻要推遲兩個多月才能送達,根本無法同誌願軍一起上戰場。
一九五零年的十月一日晚,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秘密開會,決心出兵援朝。
第二天下午三點,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北京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正式的會議,討論北韓戰局和是否出兵援朝,結果其中最大的反對聲音中就有林。
無奈之下,又兩天後,毛澤東和周恩來只得派飛機將彭德懷臨時召回,彭德懷臨到開會時才知道是什麽情況,會後認同一定要出兵。
十月八日,中央正式釋出命令:將東北邊防軍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十月十九日黃昏,正式出兵援朝,隨後第一場戰役便殺了「聯合國軍」一個丟盔棄甲。
綜上所述,面對來勢洶洶的「聯合國軍」,以當時新中國的實力,誌願軍憑什麽一上來就給「聯合國軍」一個當頭棒喝?!
那是因為,即使短短的時間,新中國也盡力為誌願軍提供了十分周到的準備。
首先當然是軍隊
在韓戰發生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七月,中國中央領導人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場戰爭的隱患,擔心戰火遲早會燒到中國境內,於是決定在東北組建邊防軍,最初計劃是以十三軍團為主,大約集結近二十六萬人,分別駐守在靠近邊境的鳳城、遼陽、丹東、通化、本溪等地。其首要任務是保衛中國的東北邊防,其次就是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去往前線支援北韓人民軍。
當時中國大部份地區已經解放,中央制定的計劃大多是圍繞恢復生產展開,誰都沒有想到又會突然來一場衛國戰爭。所以很多的軍人要麽回老家,要麽轉去建設崗,要麽隨軍隊就地加入生產工作。就當時從河南調往東北駐防的三個軍,彼時就在大搞生產,把軍用的鐵鍬、鐵鋪被當成鋤頭用,把戰馬當馱馬用,以至於兵器缺少維護,許多都生了銹,甚至還有一門炮的炮筒裏被麻雀做了窩。
面臨著諸如什麽老兵想回家,什麽家屬想來領兒子,什麽大齡單身漢需要解決個人問題,什麽指戰員轉去生產建設崗了,等等等等。除了把人找回來,還要進行心理疏導、作風培養,除了搞軍事訓練,還要搞文化教育。由於並沒有真的發生戰事,為了減輕當地壓力,軍隊也要輪番去種地、打漁、放牧,還要修建水利工程、修建公路。
雖然如此,到八月上旬,最先預備的東北邊防軍還是全部到位了。
第二自然是搞後勤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便總結出來的軍事要則。【孫子兵法】有雲:「軍尤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東北邊防軍也是浩浩蕩蕩近二十六萬人,後勤建設相當重要。
所以在確立了東北邊防軍的同時,中央軍委就決定,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和東北、中南、華東、華北等軍區要為準備參戰的部隊補充各種物資。為了統籌和解決部隊的物資供應,要在東北地區成立支前司令部,沈陽、安東等地也要組建支前委員會,在東北去往北韓的鐵路沿線要設定物資供應站點,用以方便部隊前行時可以在沿途補充物資。
到七月底,中央軍委便決定重建東北軍區後勤部,以方便統一組織後勤工作同時要配備大量的後勤人員,這些人員要迅速地從東北和中南兩個軍區抽調,共計二萬五千多人,用以開展物資的儲備工作,以及協助東北地區縣以上各級政府設立支前機構。
隨後在八月底,中央軍委決定再成立三個後勤分部,共計七千八百人,讓東北軍區、中南軍區和華北軍區自行組建,然後再統一歸東北軍區後勤部領導。但是時間實在是緊迫,只有東北軍區組建的第一分部在九月二十四日倉促建立。截至東北邊防軍改為誌願軍的時候,整個東北軍區後勤部還缺占總編制人數的百分之五十四的幹部。
但缺人也沒有降低後勤工作的繼續推進,人手部署後,大量的物資運輸開始供給上,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先後召開邊防軍後勤工作會議,除了部署和檢查後勤的各項準備工作外,還要求盡快為部隊趕制三十萬套冬裝,準備可供三個月消耗的糧食和副食品,另外部隊所需的馬料、飼草的補充和儲備工作也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到七月中旬時,為東北邊防軍準備的五千口行軍鍋便到位了。
時間到了九月份,隨著「聯合國軍」進入北韓戰場,北韓人民軍摧枯拉朽般地戰敗,中央領導人們知道自己預料的最糟糕的局面終究還是到來了。所以東北軍區後勤部馬上開始部署三條兵站運輸線的建設,將準備給部隊的所需物資由國內至前線分三級進行梯次儲備,在常備的彈藥和油料之外,每一級還要儲備可供一個月消耗的糧食、油鹽、蔬菜和草料。於是到了「抗美援朝」上前線前夕,也就是在九月底,東北軍區後勤部便已經在邊境地區儲備了超過三千三百萬斤的糧食、八十萬斤的食用油、八十六萬斤的食鹽、一百八十萬斤的各種幹菜和罐頭,還有約一千九百萬斤的馬料和近八百萬斤的飼草。
在誌願軍正式行軍前的八天,也就是從十月十一日開始,東北軍區後勤部就已經開始組織向北韓戰場運送各類作戰物資,截至十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六十六軍入朝的時候,東北軍區後勤部統共向誌願軍的頭批入朝兵站運送了九千二百多噸的彈藥,五千三百多桶的油料,近一千七百萬斤的糧食,共計五十多萬斤的食用油和食鹽,以及三百多萬斤的各類幹菜和罐頭食品。
只是由於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原計劃的三級物資儲備方案無法在誌願軍參戰前完成。但是,就這因為未雨綢繆所囤積的大量物資,依然是有力地支援了誌願軍的第一批戰士。
並且,從十月十九日到十二月二十九日,總計七十二天的時間,國內向北韓戰場派遣的運輸汽車就有一萬二千四百多輛,可惜依然由於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受損率高達百分之六十。
當然,除了兵員和軍備,還有十分重要的動員工作。兵員和軍備的籌措是為了能夠入朝順利,動員工作的成功將決定這場戰爭的可持續性。因為當年中美之間的差距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裏,任誰都不看好中國能夠贏得這場戰役。
在一九五零年當年,美國的工農業總值高達一千五百多億美元,鋼產量達到八千七百多萬噸,這些東西讓美軍能夠保證非常高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反觀新中國,由於內戰才大體結束,國家生產還沒有完全恢復,當年的工業總產值僅僅只有五百七十四億元人民幣,按照今天的匯率換算的話,中國都僅僅是美國的十六分之一。至於鋼產量,當年才六十一萬噸,僅僅是美國的一百四十三分之一,軍備方面就更加落後了,而且解放軍陸軍雖然很多,空軍和海軍都是建國後從零開始。
所以,對於國內的戰爭動員,最關鍵的就是要克服對美國的恐怖心理。
首先,從國家層面向全中國強調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朝當年的十一月四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發表【聯合宣言】,指出戰爭的重要性、必要性、正義性:那些帝國主義的野心肯定不只是北韓半島,他們還要侵略中國,他們想要吞下整個亞洲,他們是要征服全世界!
第二、開展仇視、鄙視、蔑視美國的「三視」教育,樹立勝利的信心。早在六月二十八日,周恩來就說「這種侵略完全是可以擊敗的。」十一月五日,第一次戰役結束當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怎樣認識美國」的宣傳提綱,為正確認識美國提供了重要依據。「三視」教育的目的是:「鼓勵各人自由爭辯檢討,使人人從思想上對援朝這件事有著積極向上的信心,不要害怕眼前的困難,要對美帝國主義表示不共戴天,讓那些親美、恐美的情緒徹底消失!」
第三,是動員誌願軍戰士的士氣。前文提到的六十六軍復員工作時便已經提到心理疏導、作風培養,這便已經開始了動員工作。要激發廣大官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保證在士氣上壓倒敵人,黨中央、誌願軍黨委和各級領導機關做了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廣大指戰員明白中央的意圖,保持高昂的戰鬥精神,不畏艱難和困苦。
每次戰役打完後都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官兵們進行正確引導。如誌願軍黨委在十二月二日發出了【告誌願軍全體黨員書】,強調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偉大而光榮任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號召大家要忍艱苦,努力奮鬥。一九五一年的一月八日,誌願軍黨委致電各級黨委,號召全軍動員起來,積極做好戰前具體準備,認真鉆研和掌握新的作戰技術,提高自身作戰水平,努力殲滅更多的敵人。
著名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便誕生於動員工作中,韓戰爆發時,四野的炮一師還在佳木斯開荒種地,但是隨著「抗美援朝」即將開始,動員工作也已廣泛地開展起來。四野炮一師二十六團五連副指導員麻扶搖便在這個情況下寫出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的最初版本。
最開始只是一首沒有配曲的詩歌,卻很快在部隊中傳誦開來。後來新華社資深記者陳伯堅在戰場上采訪報道時發現了這首詩,略改了幾個字,在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文章中就參照了這篇詩歌。這篇詩歌一經登報就感動全國,著名的音樂家周巍峙立刻為這首詩譜了曲,定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很快就在全國傳唱了開來。
同時間,為了彌補誌願軍在戰場上的空中缺陷,中央也在抓緊訓練自己的空軍隊伍。在誌願軍入朝的當月底,空軍黨委常委召開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組織誌願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的問題,不能等到建好了練好再打,只能是邊打邊建,邊打邊練,在戰鬥中鍛煉成長。
十一月,中央便著手建立了誌願軍空軍領導機構。十二月二十六日便進行了第一次的戰區航線飛行。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第四次戰役期間便打了第一仗,取得了擊傷一架美機的戰績,初戰告捷!
八天後,又取得了擊落擊傷美機各一架的優秀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