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智慧粟裕,大智陳毅,也說「陳不離粟,粟不離陳」

2023-12-15歷史

不知道從何時起,網上出現了一些「陳毅、粟裕不和」的傳言。

相比之下,我更相信「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句話。

作為搭檔,他們也許在工作上發生過矛盾、意見上有過不一致。

但是,假如因此就下「陳粟不和」這樣的結論,那就未免太過草率了。

以下就說一說陳毅元帥與粟裕大將之間的關系。

陳毅是共和國開國元帥,粟裕位居十大開國大將之首,他們無疑都是為建立新中國立下蓋世大功的開國元勛。

大浪淘沙沈者為金,風卷殘雲勝者為王。陳毅與粟裕相逢、相知於南昌起義敗軍之際。

1927年10月,南昌起義部隊撤至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山區。

在破衣爛衫、疲憊不堪的行軍隊伍中,20歲的警衛班長粟裕遇到了26歲的團指導員陳毅。

從那個時候開始,陳毅與粟裕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交往。

在此之前,陳毅與粟裕素未謀面。

南昌起義前,粟裕隨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教導隊開赴南昌。

在整個起義過程中,粟裕的職務是中共前敵委員會警衛隊警衛班長,主要負責江西大旅社內外的警衛工作。

南昌起義總指揮部就設在江西大旅社。

在起義前的7月31日夜間,粟裕警衛班擔負的任務是:策應朱德領導的南昌軍官教導團起義。

軍官教導團成功起義之後,粟裕又將朱德安全護送到了位於江西大旅社的南昌起義總指揮部。

這是粟裕與朱德的第一次見面。

此後,直到中共前敵委員會撤出南昌,粟裕繼續擔任警衛任務。

再來說說陳毅的情況。

南昌起義那天,陳毅隨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教導團被張發奎困在九江。

陳毅當時的公開職務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教導團準尉文書,他的秘密職務是中國共產黨在教導團的負責人。

得知南昌起義已經成功的訊息後,陳毅想方設法脫離教導團趕往南昌。

半路上,陳毅又聽到了起義軍已經南下的訊息,於是,他便沿著起義軍南下的方向一路追趕隊伍,終於在8月21日在撫州追上了起義隊伍。

在起義部隊中,陳毅被委派為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

到這個時候,陳毅與粟裕還沒有碰面。

直到10月上旬,起義軍撤退到信豐、大庾一帶時,粟裕才第一次見到了陳毅。

當時,因為起義部隊接連遭遇重挫,官兵情緒低落,人心惶惶。

行軍途中,每天都有人一聲不吭就離開了隊伍,其中有士兵,也有一些軍官。

幾天之後,起義部隊的減員情況非常嚴重。

以軍官為例,團級軍官基本上都離隊了,只有第73團政治指導員陳毅和第74團參謀長王爾琢仍然堅守在崗位上。

陳毅元帥後來回憶道:

「剛到部隊時,我在官兵當中是沒有什麽地位的,因為我來得晚,還因為我不是軍事主官。」

那個時候,起義部隊官兵對政工幹部有偏見,有人甚至戲稱政工人員是「賣狗皮膏藥的」「五皮幹部」。

所謂「五皮」即皮靴、皮帶、皮鞭、皮包、皮手套。

這是國民黨軍隊中政工人員的「標配」。

陳毅元帥回憶說:

「到了大庾,大多數帶兵的軍官都走了,而我沒有走,可能是覺得我這個人還不錯,所以,我才開始有了發言權。」

粟裕認識和欽佩陳毅應該正是從信豐、大庾開始的。

10月份,朱德在天心圩召開軍人大會,當著官兵們的面,朱德發表了後來彪炳史冊的著名演講。

「要革命的,跟我走,不要革命的,可以回家!」

在這次會議上,陳毅的口才和號召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陳毅這樣開導大家:

「在勝利的情況下做英雄是容易的,在失敗的局面下做英雄就不那麽容易了。」

「大家要想清楚一個道理:經得起失敗考驗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就要做這樣的英雄!」

在朱德和陳毅的感染下,有800多個起義官兵選擇留了下來,其中就有年輕的警衛班長粟裕。

此後,起義部隊取消了軍、師、團建制,部隊統一整編為一個縱隊,下轄七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

德高望重的朱德擔任了縱隊司令,陳毅擔任了政治委員,王爾琢為參謀長。

在這次整編中,粟裕直接由警衛班長升任第三連政治指導員,林彪則由排長升任第七連連長。

這真是「大浪淘沙沈者為金,風卷殘雲勝者為王」。

經受了磨難的起義部隊從此重新振作起來。

對這次整編,粟裕大將在解放後的一次講話中是這樣評價的:

「天心圩軍人大會以後,朱德同誌和陳毅同誌真正成為我們這支部隊的帶頭人,是他們帶領我們渡過了最艱難的階段。」

不難看出,粟裕對帶領部隊渡過危局的朱德、陳毅充滿了敬重之情。

經過了嚴峻的考驗,陳毅也加深了與粟裕等800多壯士的感情。

在1952年6月14日的一次會議上,陳毅深情回憶道:

「當時如果沒有朱老總,這個部隊肯定垮了,留下來的800多個同誌都是意誌堅定的革命者。」

在粟裕大將和陳毅元帥不同時期的講話裏可以看出,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那個時期就是他們相識和相知的起點。

「我老了,有粟裕」,朱德軍長何出此言?

1928年4月中旬,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部隊前往江西寧岡龍市,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勝利會師。

兩支部隊在這裏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

井岡山時期,朱德、陳毅發現了粟裕、林彪這兩個有巨大潛能的年輕人,並成為粟裕和林彪這兩匹「千裏馬」最早的「伯樂」。

一般人都會認為,一個軍人能不能受到重用,優先考量的理應是其領兵打仗的能力。

事實上,盡管粟裕不愧為領兵打仗的高手,但是,在軍教生涯開始的那些年,粟裕卻多次擔任過基層政工幹部,且調動頻繁。

從1927年10月至1928年12月,一年多時間之內,粟裕就在連級崗位上調動了6次:

1927年10月,粟裕被任命為步兵連政治指導員;

1927年11月,粟裕轉任第二支隊第二連指導員;

1928年1月,粟裕出任第一師第一團第五連黨代表;

五個月之後,粟裕轉任紅四軍第二十八團第三連連長;

再過三個月之後,粟裕改任第二十八團第三連黨代表;

當年12月,粟裕又當回了第三連連長。

熟悉紅四軍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二十八團是紅四軍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團,也是軍長和黨代表最重視的一個團。

因此,第二十八團通常會執行最關鍵、最艱難的任務,紅四軍推行新的軍政措施的時候,也都會在第二十八團首先試行。

粟裕之所以如此頻繁出任政工幹部,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粟裕的政治工作能力足夠強。

粟裕大將對此是這樣解釋的:

我時而任黨代表,時而任連長,一切都是為了加強政治工作的需要。

粟裕大將舉例說:「連隊裏補充了許多新兵,或者解放過來的戰士多了,上級就會讓我當黨代表,以加強連隊的政治思想工作。」

無獨有偶,林彪之所以引起毛主席的關註,也跟他在政治上的一次突出表現有直接關系。

那一天,陳毅陪同毛澤東同誌路過茨坪,碰巧看到一個20歲左右的年輕軍官在給戰士講話:

「這個土匪,那個軍閥,因為他們的手裏有槍,所以他們就能夠有一塊天下。」

「我們手裏也有槍,我們因此也能坐天下!」

毛澤東同誌被這位年輕軍官的話吸引住了,他停下腳步,繼續聽這位軍官說話。

「敵人來進攻,我們就集中力量打擊他,敵人被我們打走了、打敗了,我們就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蘇維埃。」

毛澤東同誌驚訝地發現,這個年輕人的觀點與自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如出一轍。

毛澤東同誌問陳毅:「這個小同誌是哪個?」

「林子裏的三只老虎。」陳毅介紹說:「他叫林彪,是二十八團七連連長。」

毛澤東同誌贊許地說:「這個小同誌不簡單,很有政治頭腦。」

「這個娃娃以後可堪大用」,毛澤東同誌滿意地說。

當然,粟裕和林彪的軍事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

粟裕與林彪都出生於1907年,準確地說,粟裕的年齡比林彪大了3個多月;

要論軍齡,粟裕從軍的時間比林彪晚了三年;

從接受軍事教育方面看,林彪是接受過系統培訓的黃埔四期學生;

而粟裕從軍之前是個師範生,參軍入伍之後,粟裕也只在教導團接受過短期訓練;

在作戰經驗方面,林彪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不管是當見習排長、連長,林彪充當的一直是主力部隊「排頭兵」的角色;

粟裕沒有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的時候,粟裕也只是一個負責指揮機關警衛工作的警衛班長。

那麽,粟裕是如何在軍事能力方面嶄露頭角的呢?

這跟粟裕早年參加的一次戰鬥有關。

1928年6月,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進剿」。

當時已經擔任連長的粟裕奉命攻占了老七溪嶺。

在追擊殘敵的時候,粟裕一路狂奔,快要追上一百多個敵人的時候,粟裕突然發現,因為跑得太快,除了三個戰士之外,全連大部份戰士都沒能跟得上來。

眼看就要追上殘敵,粟裕哪肯輕易放棄這個機會。

他靈機一動,決定改「硬攻」為「智取」。

粟裕讓一個戰士吹響沖鋒號,自己帶著另外兩個戰士沖到離敵人不遠處,齊聲大吼:「繳槍不殺,你們被俘虜了!」

那些國民黨潰兵此時已是驚弓之鳥,他們被紅軍的軍號聲和粟裕等人的氣勢嚇壞了。

於是,一百多個國民黨殘兵乖乖地放下了武器。

得知粟裕只帶了三個戰士就俘虜了一百多個敵人,朱德軍長大喜過望。

「好一個‘兵不厭詐’,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粟裕打得好,打得巧!」陳毅對粟裕的嘉許毫不掩飾。

朱德軍長在「戰後講評」時也「狠狠地」誇贊了粟裕:「粟裕這個‘青年戰術家’打得不錯,有勇有謀。」

在充分肯定粟裕的同時,朱德軍長和陳毅對粟裕的未來寄予著很大的期待。

這種「期待」可以從下面一件小事裏面感悟得到。

有一次,朱德和陳毅一起去了粟裕所在的三連,並跟三連指戰員一起幫老鄉收割稻谷。

看到朱德軍長累得滿頭大汗,有同誌勸朱德休息一下。

朱德軍長擦擦汗說:「是啊,年紀不饒人吶。」

朱德軍長接下來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不過沒關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傳下去,我老了,有粟裕!」

陳毅心領神會地點點頭,把「我老了,有粟裕」這句話又重復了一遍。

解放之後,有位井岡山的老同誌重提這段往事,粟裕大將平靜而謙虛地說:

「那是老總對我們三連有感情,那句話不是針對我個人的。」

除了領兵打仗之外,朱德、陳毅還對粟裕的「練兵方法」贊許有加。

為了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和個人素質,粟裕從實戰出發,提煉出了三條行之有效的練兵辦法。

第一,跑山。

練兵期間,粟裕要求戰士們每天集中爬山,風雨無阻。

粟裕要求戰士們一口氣沖上山頂,再一波沖鋒跑回山下。

在這樣的強化訓練下,戰士們很快就練就了「爬高山如履平地」的過硬功夫。

第二,苦練三大技術。

這三大技術就是射擊、刺殺和投彈。

粟裕要求戰士們打得準、刺得猛、投得遠。

第三,嚴格戰術規範。

紅軍當時槍支彈藥奇缺,大部份戰士只配發三發子彈。

有人會問,一旦打起仗來,三發子彈怎麽夠用?

粟裕這樣規定:前兩發子彈用於沖鋒前,必須最大限度地殺傷或震懾敵人;

第三發子彈必須留到追擊敵人的時候用。

為了練就一手好槍法,粟裕經常在連隊組織射擊強化訓練和射擊比賽。

其中,「單手無依托」舉槍射擊的難度最大,訓練標準是:看誰端得穩、舉得久、射得準。

粟裕自己就是「單手無依托」舉槍射擊的高手。

據粟裕大將的警衛員說,粟裕大將50多歲的時候,其單手托舉步槍的時間還能持續20多分鐘。

不但如此,粟裕還是軍中有名的神槍手。

在十大元帥和十位開國大將中,要論槍法,粟裕大將的排名絕對靠前。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陳毅、粟裕是一對優勢互補、珠聯璧合的好搭檔。

有人做過統計,粟裕與陳毅雖然早就相識相知,但真正「如影隨形」的時間集中在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陳毅和粟裕在新四軍有過緊密的合作;

後一階段,陳毅和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有過更加緊密的合作。

關於「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句話,主要指的是他們共事期間的親密關系,同時也反映了他們終其一生的真摯友誼。

1938年6月,粟裕率領抗日先遣支隊挺進江南。

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粟裕伏擊了從衛崗透過的日軍車隊,擊毀日軍五輛軍車,殲滅三十多個日本鬼子。

此戰打破了國民黨「新四軍不敢打日本人」的鬼話,也開創了在敵後主動出擊消滅日寇的先河。

得悉這個好訊息以後,陳毅詩興大發,欣然寫下【衛崗初戰】以示祝賀:

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

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在後來為粟裕書寫的一副對聯中,陳毅更把粟裕比作西晉軍事家羊叔子、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謀略家諸葛亮。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蔣介石調集重兵向我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

在反擊國民黨的戰鬥中,陳毅和粟裕的合作更加緊密。

與全國其他戰場相比,在華東、華中,陳毅與粟裕扮演的角色非常特別。

在大部份情況下,陳毅同時身兼司令員和政委兩職,粟裕為副司令員。

但是,毛主席卻發來電報,指明「戰役指揮可交由粟裕負責」。

陳毅在發給中央軍委的電報裏也有「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這樣的內容。

總的來說,毛主席對陳毅和粟裕是這樣安排的-由陳毅主持大局,大政方針共同商量,戰役指揮交由粟裕負責。

後來的事實證明,陳毅與粟裕緊密合作,仗打得越來越好,殲滅的敵人越來越多。

於是,「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種提法就越叫越響,越傳越廣了。

毛主席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事實上充分發揮了陳毅和粟裕各自的優勢。

陳毅的優勢很明顯:資格足夠老,威望足夠高,協調能力足夠強;

粟裕的優勢也很明顯:軍事謀略水平高、能力強,指揮藝術高明,尤其擅長打殲滅戰、大規模的運動戰、攻堅戰。

陳毅與粟裕聯手之後的第一仗便是宿北戰役。

宿北戰役首戰告捷,我軍全殲國民黨軍整編69師,師長戴子奇自殺身亡,副師長饒少偉當了解放軍的俘虜。

接下來,陳粟聯手打贏了魯南戰役。

在「萊蕪戰役」中,陳、粟決定「反其道而行之」,擺出了「示形於魯南,決勝於魯中」的迷魂陣。

「萊蕪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6萬余人,活捉了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李仙洲。

對粟裕的指揮水平,陳毅從來不吝嗇贊美之詞。

陳毅曾經在發給毛主席的電報裏高度評價粟裕說:

「我認為,中國共產黨20多年來創造的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邁進」。

陳毅說過的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

「粟裕將軍戰役指揮高明,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陳、粟二人精心組織的「孟良崮戰役」更加驚心動魄。

這是一場更大規模的運動戰和陣地戰。

僅用三天的時間,解放軍就全殲了號稱「王牌」的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在陳毅的統一領導下,粟裕放開手腳,精心謀劃,大膽指揮,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但是,粟裕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困難。

比如,在一次調動部隊的時候,有一位縱隊司令員不理解粟裕的戰略部署,在電話裏跟粟裕大聲嚷嚷起來。

這個時候,陳毅總主動站了出來。

對類似這樣的情況,陳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

粟裕因此由衷感嘆:「有陳老總坐鎮,最大的困難都難不倒我們。」

毋庸諱言,在工作上,陳毅元帥和粟裕大將有過不同意見,但是,他們之間並不存在傳聞所說的「個人矛盾」。

1946年7月至10月間,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與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確實有過三次重大爭論。

不過,在中央軍委與毛主席的支持和協調下,這些事情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類似這樣由於意見不一致而引起的爭論並不會影響他們之間的革命感情。

不管在什麽時候,粟裕大將都陳毅元帥表現出了一如既往的尊重。

陳毅元帥1972年不幸去世後,粟裕不僅抱病參加了追悼會,還竭盡所能,給予陳毅元帥的妻子張茜力所能及的幫助。

粟裕將張茜安排在了軍事科學院外軍部工作,並盡可能地給予張茜及其子女照顧。

1973年6月25日,張茜的病情突然加重。

得知訊息,身在在杭州的粟裕焦急萬分,他先後兩次打電話給軍事科學院,要求有關部門采取一切手段,力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這種只存在於親密戰友之間的誠摯和關切一直保持到最後(張茜於1974年3月不幸病故)。

一年之後,粟裕大將的女兒與陳毅元帥的兒子喜結連理,兩位親密戰友又多了一層關系-兒女親家。

關於「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關於陳毅元帥與粟裕大將之間的關系,粟裕大將的秘書是這樣認為的:

從1927年粟裕認識陳毅的那天開始,粟裕就一直視陳毅為令人尊敬的首長。

在漫長的革命旅程中,粟裕大將更把陳毅元帥當作可信任、可依托、令人欽佩的兄長。

十年內戰事時期是如此,八年抗戰時期是如此,三年解放戰爭時期也是如此。

粟裕大將的秘書還記得老首長不止一次說過的那句話:

長期在陳老總領導下工作,我的心情是舒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