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於寫到孫元良的16兵團了,這也是淮海戰役期間,徐州地區最後一個兵團了。
孫元良本人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1904年3月5日出生,一直活到了21世紀,2007年5月25日去世的,整整103歲,完美打破了那句話:長的醜,活得久,恰恰相反,孫元良長相非常英俊,其兒子秦漢(本名:孫祥鐘),更是那個時代的演藝圈當紅小生。
孫元良本來是老頭的嫡系,當年的德械師88師,就是孫元良指揮的,但是淞滬一戰,88師損失殆盡,孫元良只身逃離,這從此開啟了孫元良的跑跑生涯,有點像打通了任督二脈。
1939年的時候,孫元良出國考察,一直到1943年才回來。
抗戰勝利後,孫元良剛開始是擔任重慶警備司令,1947年10月,開始擔任整編47軍軍長,其實整編軍的級別要比軍高一個級別,屬於兵團級,而整編師剛好對應軍級。像邱沙罐的2兵團,前身就是整編5軍,黃永動的12兵團,前身就是整編18軍。
1948年8月,孫元良的整編47軍改編為第16兵團,當時16兵團一共下轄了2個軍,分別是41軍、47軍,總兵力大約4萬人左右。
本來這兩個軍都是川軍大佬孫震的,老頭想要指派一個人去16兵團當司令,這明擺著是要吞掉孫震的部隊,後來,孫震一想,與其被老頭的人拿走,不如給自己的親侄兒孫元良,因為孫元良本身是黃埔一期,屬於老頭的嫡系,兩邊都比較信任,這麽一來,孫元良躺贏,白得了一個兵團。
有時候想想,人的這個出身還是很重要的,孫元良就是憑借著自己的叔叔孫震,輕而易舉的當上兵團司令。
相比之下,黃百韜就是個反面例子,拼死拼活,從小兵幹起,一路奮鬥,追隨大佬,馬首是瞻,才當了一個25軍的軍長,後來也是由於內部的各種博弈,最終才成為7兵團司令,這妥妥的是一個普通人的開掛奮鬥史。
16兵團下轄41、47兩個軍,其中:
41軍下轄兩個師,分別是:122師、124師
47軍下轄兩個師,分別是:125師、127師。
整個淮海戰役期間,孫元良16兵團可以稱得上是戰鬥力倒數第二,誰是第一呢?當然是劉汝明的8兵團了,別看劉汝明8兵團人多,2個軍5個師,本身原來有6個師,但是米文和181師,剛一開戰,就被包圍在張公店了,然後覆滅了,就剩5個師了,而且論裝備,西北軍肯定無法與孫元良兵團相提並論,別看16兵團是川軍,但是裝備上還是更有優勢一些。
本來,戰前,孫元良兵團先是駐防蒙城,後來又去了宿縣,淮海開打後,徐州四周處處炮聲,劉峙一慌,選擇了收縮兵力,讓孫元良火速前往徐州,本來是讓劉汝明8兵團接防宿縣,但是這中間出現了空檔期,宿縣就剩了一個148師,兵力空虛,導致宿縣遺失,整個徐州地區補給被切斷,態勢一下子被動了。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孫元良兵團駐守徐州,邱沙罐與李長腿兩個兵團救援碾莊。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孫元良兵團與邱沙罐兵團一起向南進攻,想要打通宿縣補給線,但是未果。
後來在陳官莊時,孫元良關掉電台,獨自率部突圍,導致整個兵團建制大亂,4萬人最終跑的跑,被俘的被俘,只剩下了不到一個師,最終被編入了邱維達的74軍,不過孫元良本人倒是成功跑了,功力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