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打碾莊忽視一事,華野付出近5萬慘重傷亡,粟裕急得舊病復發暈倒

2024-04-06歷史
一、黃百韜兵團真的亂了嗎?
1948年11月6日至11月22日,粟裕盡全華野之力,打了16天,傷亡近5萬人,才拿下黃百韜兵團。
這是事先根本預料不到的,誰曾想到就是這個黃百韜,在1948年6月底的豫東戰役中,差點被粟裕用幾個強弩之末的縱隊全殲。
華野在對黃百韜兵團展開攻擊之前,華野的宣傳口徑是這樣的風格:
1.華野部隊空前大會合、大集中,全部參加了這次戰役。
2.敵人士氣動搖,敵人軍官更加動搖,尤其各地非嫡系部隊的不斷起義,敵人內部互不信任,互相矛盾,一天比一天更劇烈。
3.……(略)
這是華野四縱政治部於1948年11月5日下發的淮海戰役第一仗政治工作指示。
四縱司令員陶勇
雖然對國民黨軍有客觀的評價,並未過分渲染此戰必勝的訊號,但若有若無透露出華野部隊對黃百韜的輕視。
展開對黃百韜兵團本部的追擊後,華野前委於11月9日下達的政治動員令,渲染出更強烈的主觀導向:
敵人離開工事,建制紊亂,士氣頹喪,兵荒馬亂。如九縱偵察隊3天來俘敵80余,內校尉官即6名,及四縱俘坦克8輛,涉水過河等。我應發揚三猛精神,不讓敵人喘息,以達到全殲敵人的目的。(此令為粟譚陳唐張鐘劉聯名釋出,華野代司令代政委、副政委、司政兩部門主要首長,份量極重)
政治動員令是戰鬥前,展示和傳遞最高指揮部的決心意誌的最頂級戰鬥文書。
大家看看,第一句話其實就有點誇大了。
黃百韜兵團雖然離開了新安鎮的既設工事,但並沒有完全紊亂,而是進入另一處有半永久工事且經過加強的、具有極大地利優勢的地方:碾莊圩。
各部運動過程中,也不是完全沒有目標的蒼蠅亂飛,基本上行軍節奏和方向是一致的。而這,是保證部隊不喪失戰鬥力並且保持一定反擊能力的基礎。後文我們會透過戰鬥細節來證明這件事。
首先黃百韜部隊的狀態。
電影表現的廣為人知的所謂三不解,在新安鎮多等四十四軍一天、未在運河多架橋、李彌先跑回徐州。從戰役最後的結果看,都沒有發展成七兵團的生死符。
比如四十四軍,雖然跑的慢了些,但這個軍全速開動,很快與黃百韜兵團部會合了。
李彌率十三兵團兩個軍先跑回徐州,固然使七兵團喪失西面的接應,但李彌撤走之時,尚有第九軍3師8團沒有開走,黃百韜和第九軍副軍長李藎宣之前還一起來到碾莊圩,提前與李彌見了個面。商定第九軍留下8團,待黃百韜兵團過來之後再走。
這個團老老實實等二十五軍先頭部隊來了之後,交接了防務才走。後來這個老實的團因為走的慢,途中被解放軍阻擊部隊殲滅了。
令人稱奇的是,黃百韜的幾個軍,很快就進入碾莊圩進行布防,好像提前演練過似的。
這些細節共同說明了一個事實:
黃百韜本來就沒打算一口氣跑回徐州,而是準備以碾莊圩為中繼點,一步步撤回徐州大本營。
這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指揮,十幾萬人的大兵團,如果都狼奔豕突一頓亂跑,失去了組織,那才是取禍之道。正是黃百韜這種忙而未亂的指揮,使七兵團沒有像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一樣在運動中因舉棋不定、跑的太慌而迅速解體。
二、碾莊圩到底有啥?
那麽,黃百韜為什麽選中碾莊圩作為中繼點呢?
解說這一段細節,就是回應本文標題所說,粟裕忽略了碾莊圩一樣獨特之處:工事。
碾莊圩雖只是一個平原集鎮,但地勢很獨特。
華野付出重大傷亡打下碾莊圩後,各縱隊都在戰場進行了經驗總結和實地踏勘,1960年編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對該地進行了描述:
碾莊圩地區,位於運河西岸,隴海路北側,地勢平坦。因歷年河水泛濫,居民均將村莊地基築高(高出地面二三米不等,居民稱為台子),每莊由數個台子組成,台子間多水塘、凹地,相距數公尺至數十公尺不等,大部份村莊有圍墻及水壕,村莊外地形開闊。
其中比較關鍵的幾個:台子、水塘、圍墻、水壕。這些特殊的地形地物,在軍事地形學上,都是防守方可資利用的良好條件。後來的戰鬥中,國民黨軍正是利用這些東西,對我軍進攻部隊造成巨大殺傷。
國民黨軍自濟南戰役後,已做好華野大軍南下的準備,一直很重視徐州自連雲港一線隴海路沿線的防禦。李彌、黃百韜兩個兵團部份駐於碾莊圩和新安鎮,兩家之間關系不錯,經常有來往,前文提到那位第九軍副軍長李藎宣,就曾到新安鎮參觀過黃百韜七兵團構築的工事,兩家彼此互相吹捧,說拿來抵擋日本鬼子都沒問題。言下之意是足夠共軍喝一壺的。
新安鎮工事做的好,李彌在碾莊圩弄的也不差。
十三兵團第九軍軍長黃淑被俘後回憶說,第九軍軍部及166師位於徐東之碾莊圩,第3師位於運河鐵橋附近之炮車車站及邳縣附近之官湖鎮等地。各部均積極構築工事,以阻止而後解放軍南下攻徐。
國民黨軍一線士兵很有戰術素養,尤其是從抗戰過來的老兵,擅長構築工事以抵抗敵軍猛攻。李彌在1947年7月的臨朐戰役中硬扛粟裕四個縱隊圍攻,野戰和城防工事發揮了巨大作用,所以在隴海一線築壘積極性非常高。
華野四縱追到碾莊圩發起進攻,立即發現:
「敵被圍後,利用該地利於防守的地形及原十三兵團構築之工事,逐村設防,編成了圓周形的野戰防禦陣地。以台子為依托,地堡群為骨幹,塹壕、交通壕縱橫連貫,設定大量的鹿砦,將每個村落構成獨立防守的支撐點,村與村之間亦構築堡群,控制間隙,以此來形成完整的防禦陣地。」(同見上文所引之二十三軍史)
我們評價國軍一線士兵戰術素養高,並不是過譽,四縱親眼見到了。
李彌雖然奉命撤回徐州了,但仍給黃百韜留下不少支援,使黃百韜這個倉促行軍中的大兵團,居然能夠在重兵追擊圍困之中,遊刃有余地躲進強大的工事中。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黃百韜所轄之二十五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一百軍、四十四軍,前三個軍是主力,走的也相對早一些,沒有什麽慌亂之態。四十四軍是新從李延年九綏區劃進黃百韜七兵團的,既是外人,又走在最後,但到達碾莊後,國軍官兵懸著的心暫時落回肚子裏了。
為何?
四十四軍150師449團上校團長肖德宣回憶:
碾莊圩兵團部有半永久既設工事,圩外有水壕。壕內仿效日軍防禦據點編成,設有堅固的地堡群,交叉火網組織嚴密,一旦圩子被突破,仍可在圩內困守待援,並能充分給攻擊者以大量殺傷。外圍及主陣地的零星工事也在加強。
四十四軍162師上校副師長李秾的回憶更有細節:第四十四軍奉令堅守碾莊圩地區後,即以第150師為右翼守備隊,……以第162師為左翼守備隊……軍部位於碾莊圩車站。
車站這種地方,屢見於各地國民黨軍據守的戰鬥中,此種場所地形開闊,易守難攻,而且有鐵路線可作逃命。
可見黃百韜初到碾莊時,並不十分慌亂,和共軍有得一拼。
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被俘後交待,黃兵團初到碾莊時還有一定機動能力,被圍了兩天,黃百韜一度想把兵團部、二十五軍和六十四軍轉到碾莊圩西南面的八義集,那裏工事更加堅固。
三、艱難的進攻過程
華野集中了三十多萬部隊圍攻黃百韜兵團,各部陸續到達碾莊圩外圍,開始進攻後,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官兵眼中的屢戰屢敗的黃百韜兵團,雜牌構成的二流兵團,慌不擇路的末路兵團,火力居然出奇地兇猛。
碾莊圍攻戰的宏觀過程,我們就不再多說了,只圍繞本文主題所指之堡壘和工事。
工事給國民黨軍火力提供了極大加成。
我們對比一下六十三軍和六十四軍的遭遇。
六十三軍脫離黃百韜兵團部,自顧自地從窯灣鎮渡運河,結果遭到解放軍包圍,只打了兩天兩夜,一個整軍就被消滅了。
六十四軍與六十三軍同是粵系部隊,兄弟部隊,戰鬥力不相上下,六十四軍進入碾莊既設陣地,堅持到最後時刻,多撐了十天。可見有無工事之巨大差距。
據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回憶:
從九日下午起,解放軍開始向東南兩方面的國民黨軍陣地攻擊,至十一月二十二日,計有半月時間。第六十四軍頑強反抗,利用村落十個,構成蛛網陣地,村與村之間都以工事聯系起來,槍眼都是從平地射出的,並且都是側面的,很難在較遠處發現。村內則布置層層火網,突破一層又有一層,突破一角又有一角,使解放軍進入火網後難以躲避,進入村落後難以擴張戰果。這樣在整個戰役中,使解放軍遭到相當大的傷亡。
解放軍的戰史資料中,記錄的細節,高度印證了劉鎮湘的回憶。
華野十三縱1948年11月11日的【進軍通訊】第20期記錄了當時進攻的情況:
敵人的守備工事一般的有三種:一種是敵人原有的據點,工事比較堅固;一種是敵人臨時駐守的村莊,有較好的自然地形,臨時加以修築就可進行抵抗;再一種也是臨時駐守的村莊,但地形較差,倉促修築一些臨時的簡單工事。
進攻原有據點十分艱難。
華野四縱攻打一個叫王台子的村莊過程很艱難。王台子是黃百韜的核心陣地,由其二十五軍一個團防守,四縱原本派了兩個團攜配屬的13門山炮、野炮進攻,炮火準備後步兵發起沖擊,結果二十五軍部隊居然從火海之下沖了出來,與四縱打陣前反擊。
四縱的兩個團傷亡極大,建制都打亂了,不得不從兄弟部隊再調一個營過來持續沖擊,最後拿下王台子等三個村莊,只打掉國民黨軍一個營又一個連的兵力。
六縱進攻過程中也遭遇工事的極大困擾。六縱戰史記載:
彭莊東距碾莊圩約2.8公裏,有約100戶人家,由四部份居民地組成,村周及莊內有大小水塘6個,守敵一百軍軍部,直屬炮兵營、工兵營、特務營和六十三師全部共約7000人。敵人在村莊內築有大量地堡和地堡群及塹壕、交通壕,設定多道鹿砦,形成犬牙交錯、縱橫貫通的以地堡群為骨幹的野戰防禦陣地。
看見沒有,工事成了黃百韜余下的四個軍的標配。
殲滅一百軍的過程,在許多官方史書,以及國民黨軍將領回憶中都比較容易,但戰鬥過程非常慘烈。二十四軍軍史詳細記錄了進攻彭莊的戰鬥過程,精確到了分鐘,具體到每一個戰鬥環節,即炮火準備、步兵沖鋒、炸碉堡、殲敵、俘敵等等。其中有兩個細節令人不忍卒睹,錄之供大家學習。
六縱16師46團3連有一位叫張庚發的戰士,是該連爆破組的,抱著15公斤的炸藥包炸毀了一個地堡,只花了5分鐘,過程中毫發無傷,但是炸完之後縱深突進的過程中,遭到國民黨軍猛烈的堵擊。張庚發抱著機槍向敵群掃射,很快就打光了所有子彈,而後拿著手榴彈壯烈地撲向敵群,與敵同歸於盡。
這個細節反映出什麽事實呢?一百軍雖然鬥誌不如二十五軍、六十三軍,力量也比較殘破,但這個軍的基本戰鬥素養和鬥誌,並不是我們在官史和敵將回憶錄中那麽不堪,戰鬥過程很是激烈,把我軍戰士都打紅了眼。
接下來還有更加慘烈的情況。
11月15日淩晨2點,六縱18師52團之7連、8連同時向莊內發起突擊,國軍在一個水塘後面構築了地堡,無法迂回。兩個連的突擊步兵只能跳進冰冷刺骨的水塘裏,爬上去仰攻地堡。連續沖擊不能得手,一名叫張均發的戰士打紅了眼,抱著炸藥包撲到地堡上,用董存瑞的方法,炸掉了地堡。還有一個地堡也比較隱蔽難打,一名排長和一名班長炸不掉它,就用身體堵住了槍眼,掩護戰友們沖鋒。
六縱戰史記載,17師51團1營作為攻擊箭頭,打破一百軍在彭莊西頭的防禦後,部隊傷亡太大,只好由2營接替攻擊……
六縱首長覺察到彭莊戰鬥的慘烈,專門在縱隊【火線報】上發表一篇【彭莊戰鬥為什麽傷亡大】的戰鬥總結,以讓各團吸取教訓。
華野付出近5萬的傷亡,在碾莊打了一個星期還未結束之時,各縱就付出5000人的巨大傷亡,對國民黨軍構築工事之事不夠重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粟裕大將之前就得了美尼爾症候群,此時因為連續幾個晝夜無法休息,高度緊張,又因部隊付出出乎意料的重大傷亡,急得舊病復發暈倒過去,不得不讓副參謀長張震協助指揮。可見智者千慮終有一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