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老總給主席發電,主席回電後彭總搖頭,韓先楚埋怨了鄧華幾十年

2024-01-30歷史

前言

誌願軍為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了防禦戰役,至此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爆發。此前,彭老總曾給毛主席發了一封電報,但毛主席回信以後,彭老總卻直搖頭,這是為什麽呢?

第四次戰役爆發以後,展開了多次戰鬥,誌願軍皆取得了勝利,唯有砥平裏戰鬥,是誌願軍首次折戟沈沙。而這讓「聯合國軍」發現了誌願軍的弱點,對之後誌願軍開展活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同時也是因為這件事,讓韓先楚埋怨了鄧華幾十年。

解放軍接連勝利,中朝雙方就接下來路線產生分歧中朝軍隊越過三八線占領漢城。誌願軍前進至三七線後,彭老總下令停止進攻,轉入防守。不過金日成被勝利沖昏頭腦,為此和彭老總大吵一架,認為現在的局勢與中朝軍有利,應該一舉攻陷聯合國軍。

首先,雖然抗美援朝以來的三次戰役,都以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勝利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聯合國軍徹底被打垮了。北韓半島對美國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戰略意義,是美國制霸亞太中重要的一環,如果不能夠使美國意識到,韓戰對美國弊大於利,那麽美國不會撤兵。

其次,之所以每次戰役我軍都能夠占優勢,是因為用了大量士兵的生命換來的。雖然贏得多,但是損失的也多。而且我軍的補給軍備根本無法與聯合國軍的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相比。第三次戰役我軍基本上已經遏制住了聯合國軍的步伐,但若是再推進,那就只能餓肚子同敵人戰鬥。而我軍的兵力本來就不足,補充的兵力還沒到,前線又損失太多。沒有兵力補給,靠一些本就疲憊不已的士兵再去推進,那不是將自保的武器都丟了出去?

因此彭老總下令休整是符合當時情況的一個命令,不過我軍想休息,聯合國軍是萬分不同意的。

解放軍弱點被識破,彭老總申請撤兵被拒

雖說聯合國軍之前被誌願軍打怕了,不敢輕舉妄動,但是聯合國軍新上任的總指揮李奇微卻不是麥克阿瑟。李奇微善於觀察總結,他發現誌願軍一般在晚上發起攻擊,進攻都是以一周為一個周期。於是李奇微猜測,誌願軍的補給不及時,只能維持一周,因為沒有制空權,所以為了躲避空軍轟炸,就只能夜間行動。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李奇微制定了一個「磁性戰術」,小規模、多次騷擾消耗我軍兵力。幾次下來,李奇微的想法得到了驗證。

於是李奇微在得到我軍的破綻後,果斷「趁你病,要你命」,在1951年1月25日,發起了「霹靂行動」,對我軍展開大規模反攻,這也是聯合國軍的第一次反攻,拉開了第四次戰役的序幕。彭老總從中察覺到李奇微想法,但是當時誌願軍的情況不容樂觀,硬碰硬絕對不行,按彭老總的想法是撤退15到30公裏,等兵員充足,後勤補給到位再戰。

於是,彭老總給毛主席發去一封電報,表示:「為增加帝國主義陣營矛盾,可否以中朝兩軍擁護限期停戰,人民軍與誌願軍從烏山太平裏、丹邱裏(原州南)線,北撤十五至三十公裏,如同意,訊息請由北京播出。」同時向主席表示:「出擊將破壞整個整訓計劃,推遲春季攻勢,且目前彈藥全無補充,最快亦須下月初旬,才能勉強出動。我暫時放棄仁川及橋頭陣地,在國內外政治是否特許」

但毛主席的回復卻出乎意料,發給彭老總的電報裏寫道:「……我軍沒補充彈藥也不是很大的困難,但集中全力向原州打下去,殲滅幾部份美軍及四五個南韓師的力量是有的!」意思就是讓彭老總立即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以殲滅2至3萬敵軍,占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為目標繼續。彭老總心中詫異,暗暗搖頭,前線的情況不容樂觀,毛主席還下這個指示,到底是因為什麽?

其實毛主席命令彭老總打下去,是出於當時需要。彭老總的電報裏提到了撤退,但是敵人正希望我軍撤退,以封鎖漢江,然後停戰。這和當時需求有沖突,所以撤退是不允許的。而軍事戰爭永遠要服從,因此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繼續打!

軍令如山,彭老總巧用戰術率兵迎戰

既然沒有退路,那就只能研究戰術、做好準備。經過一番緊張的討論,最後制定出「西頂東放」的戰術。所謂「西頂東放」,是指現在西線頂住強大的美軍,然後從東線誘敵深入,以此來取得勝利。戰術制定以後,彭老總便讓韓先楚在西線,率領誌願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組織防禦,抗擊「聯合國軍」向漢城方向的進攻。讓鄧華在東線,指揮第39、第40、第42、第66軍,同前線指揮官金雄帶領的兵團配合,尋找機會實施反擊。

按照彭老總的布置,韓先楚在西線頑強抵抗聯合國軍的進攻,因此李奇微認為誌願軍的主力集中在西線,於是便讓東線的聯合國軍不斷進攻。至此,東線聯合國軍翼側暴露,鄧華希望的反擊態勢終於出現。鄧華克服萬難,終於將敵軍阻止在橫城和砥平裏。

解放軍再迎難題,韓鄧兩人起爭執

不過這兩個地方的敵人,以我軍的兵力而言,不可能一起打,因此只能選擇其中一個進行攻打。那麽是先打橫城,還是先打砥平裏呢?彭老總罕見地猶豫了。

他召集鄧華、韓先楚等人開會,共同商討接下來的計劃。在會上,鄧華首先發表了意見,他認為先打橫城,因為砥平裏是美軍在守,戰鬥力強,不易被迅速攻破,而橫城是南韓軍隊在守,相比而言很好擊破,不僅可以保存實力,還能從敵軍哪裏取得物資,他說:「砥平裏守軍是美23團,兵力集中,如果幾十個小時不能解決戰鬥,敵軍援兵趕來,誌願軍情況就會極為被動。」

但韓先楚並不認同鄧華的看法,他表示:「從戰略位置上看,砥平裏距離西線更近,屬於交通樞紐。如果盡快拿下,敵軍就會骨鯁在喉,進退兩難,我們很容易抄襲其後路。先打橫城,的確容易取得較大戰果,但從對整個戰局的意義來看,要小得多。」

很明顯,鄧華考慮的是大量殲敵,保存兵力,而韓先楚則從戰略位置進行考慮,想得是一招制敵。

兩人的爭論讓彭老總越發猶豫了,他上午決定先打橫城,下午又決定先打砥平裏。在這種情況下,彭老總再三發電報給鄧、韓二人,希望能夠二人能夠達成一致。可是鄧、韓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彭老總還是采取了鄧華的意見,因為鄧華在東線戰場,更明白東線的情況。

彭老總立即圍繞橫城部署作戰計劃,韓先楚知道以後,憂心忡忡,但是他也無法改變,只能按照部署去做。布置完畢後,彭老總還向毛主席發了密電,做了最壞的打算:「如能求得殲敵五六個團,估計可能暫時穩定戰線半個月,如反擊不成功,敵將瘋狂追擊,我軍在三八線很難立穩腳.....」

橫城的確十分好打,我軍殲滅南韓第8師3個團全部及第3、第5師和美軍第2師各一部,橫城反擊戰勝利結束。在兩天一夜的戰鬥中,我方共殲敵1.2萬余人,其中俘南韓士兵7300人,美軍500人。南韓方面對這場戰役有著非常深刻的記憶,南韓的【朝國戰爭史】寫道:「中共兩個軍和北傀軍的一個軍團發起大規模反攻,前線國軍3個師傾刻潰散。」

戰線更變再現轉折,砥平裏戰役暴露解放軍弱點

這樣的情況,到了砥平裏卻發生了變化。彭德懷致電鄧華,指出:「偽八師已大部就殲……戰役口子已經開啟,敵人可能動搖,……乘敵撤退時,在運動中殲滅之。」同日15時,聯司令金雄集團向平昌、旌善擴張戰果。鄧華令第40軍第119師配合第39軍主力和第42軍第126師,準備於圍殲砥平裏之敵。

誌願軍各部對砥平裏之敵發起了攻擊。原本,按照彭老總的預測,敵軍會撤退,這樣砥平裏就能輕而易舉地拿下。但是李奇微對砥平裏的戰略位置十分看重,他認為:放棄砥平裏勢必使西面的美第9軍右翼暴露,面臨威脅。如果美第9軍遭受攻擊,不僅使正在進行的進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招致全線龜裂,同時喪失反擊的重要據點。因此,他命令所有士兵都不許撤退,要求美軍「無論如何要確保砥平裏,死守砥平裏。」

因此美軍在砥平裏的兵力就有,4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有1個炮兵連、1個高炮連和1個坦克中隊,總兵力6000余人,火力和工事都很強。由於我軍火力弱、兵力又不足,雖壓縮了砥平裏之敵的防守範圍,殲其一部,並擊傷美第23團團長,但未能將砥平裏之敵根本打動鄧華調整了部署,以第119師全部、第126師1個團和第115師2個團共6個團,於當晚繼續攻擊砥平裏。但由於砥平裏美第23團等火力猛烈,並且地形太狹窄,誌願軍兵力展不開,因此仍未能解決戰鬥。

兩軍膠著,對誌願軍來說十分不利。於是鄧華向彭老總做了請示,彭老總表示:「如繼續組織力量攻擊砥平裏之敵,即使能夠攻克,就整個態勢來說,再各個擊破敵人,造成戰役的有利形勢,已慢了一步;除非我在攻克砥平裏的同時,能夠擊潰並殲滅相當數量的援敵。」但是在當時誌願軍的情況來說,繼續攻克砥平裏毫無可能,因此,彭老總決定停止對砥平裏發起進攻。

至此,砥平裏戰役結束,然而此次戰役卻將誌願軍的弱點暴露出來。此後,李奇微抓住我軍的弱點進攻,給誌願軍造成了不少的傷亡。正是因為如此,在之後的幾十年裏,韓先楚一直埋怨鄧華,而鄧華也愧疚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