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沒地安葬父母,善良的劉繼祖把地相贈,他的結局又如何?

2024-07-25歷史

1

明太祖朱元璋的人生經歷堪稱逆襲的經典。他起初只有一個碗,卻最終擁有了整個帝國,成為了絕對的逆襲典範。朱元璋曾經做過乞丐,也當過和尚,最終登基稱帝,令人不禁稱贊「洪武大帝」。雖然他以果斷的殺伐聞名,但你知道嗎?他曾將一位普通農民追封為「義惠侯」,並且讓這個家庭世世代代享有皇陵的祭祀。這一切,都要追溯到朱元璋還未嶄露頭角的早期。

那一年是元順帝至正四年,淮北地區接連遭受蝗災、旱災和瘟疫的侵襲,災難頻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家庭原本就十分貧困,而這一年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接連失去了父母和大哥,家裏陷入了極度的貧困,連安葬的費用都無力承擔,更不用說能夠吃上一頓飽飯了。

無路可走之際,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找到了地主劉德。這劉德,按理說和他們算是半個自家人,因為他與朱元璋的三嫂有親戚關系。

但誰料到,劉德一聽到朱元璋要借錢借地,立即翻臉不認人,當街對兄弟倆一頓臭罵,指責他們企圖借死人來敲詐錢財。

兄弟倆被狠狠地斥責,圍觀的人中有許多人感到同情,但由於都是窮苦人,無人能伸出援手。就在這時,人群中站出一個名叫劉繼祖的人,他是劉德的本家親戚,看不下去,便將朱元璋兄弟倆帶回了家。

劉繼祖為兄弟倆準備了一頓豐盛的飯菜,並且表示自己家有一塊荒地,可以贈送給他們用來安葬親人。

朱元璋當時貧困到連棺材都無法購買,只能用破舊的衣物和草席將親人包裹後埋葬。

親人安葬完畢後,朱元璋的家庭完全解散。嫂子帶著孩子回到娘家,二哥則外出逃荒,朱元璋被送到寺廟,最終淪落為乞丐,四處漂泊。

誰也沒料到,這個曾經到處乞討的窮小子,幾年後竟然一躍成為推翻元朝統治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登基稱帝,身邊自然少不了昔日兄弟們的擁護,然而他心中始終記掛著一個人——劉繼祖。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賜予他及後代享有皇陵祭祀的殊榮。這一待遇甚至超過了一些開國功臣。眾所周知,朱元璋對待功臣一向嚴厲,但對劉繼祖,他卻表現得如此慷慨。

有觀點認為,朱元璋的舉動不過是在做作秀,以此來贏得民心。畢竟,皇帝能夠知恩圖報,百姓自然會感到欣慰,從而有助於穩固他的統治。

還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告慰親人。在他功成名就之後,盡力補償了所有的親人,唯獨對父母和大哥無能為力,因此只能將這份感激之情寄托在劉繼祖身上。

2

1353年,朱元璋攻下滁州,聲名鵲起。訊息迅速傳回老家鳳陽,仿佛插上了翅膀。一時間,風塵仆仆趕來投奔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他的二姐夫李貞、外甥李文忠,還有大嫂王氏攜帶著侄子侄女。久別重逢,本應是歡喜的場面,但朱元璋的心卻像被重錘擊中,因為他得知三哥、三嫂以及兩位姐姐和姐夫都因瘟疫去世了。

禍不單行,二哥朱重六一家也失去了蹤影。朱元璋強忍悲痛,立即派人四處搜尋二哥的下落,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在尋親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兩個熟悉的面孔——劉大和曹秀。他們是朱元璋兒時恩人劉繼祖和汪大娘的兒子。當年朱家生活貧困,全靠劉繼祖的接濟,才得以渡過難關。不幸的是,劉繼祖夫婦因瘟疫去世,留下劉大和曹秀孤苦伶仃,甚至淪落到乞討度日。

朱元璋得知噩耗後,心如刀絞,悲痛不已。他在壇上為兩位恩人舉行了祭奠儀式,同時將劉大和曹秀留在身邊,視他們如親骨肉。

光陰似箭,一轉眼已經到了1366年。此時的朱元璋已不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他不僅消滅了陳友諒,還將張士誠圍困,稱帝建國指日可待。然而,他的二哥一家依然杳無音訊。

朱元璋再次派人去尋找,終於得知二哥和侄兒也未能逃脫瘟疫的侵襲,早已離世。

聽聞此訊息,朱元璋悲痛至極,決定衣錦還鄉,為親人安葬。他也要帶上劉大和曹秀,一同前往,以慰故人。

歸回故鄉時,朱元璋所見的情景讓他心如刀絞。曾經繁華熱鬧的村落,如今已淪為一片破敗,只剩下二十余戶人家。朱家的舊宅更是殘垣斷壁,滿是雜草。

昔日劉繼祖贈予安葬父母的那片墳地,如今已是荒草叢生,景象淒涼,盡顯蕭瑟。

朱元璋見到眼前的景象,心中湧動著復雜的情感。他想為父母和兄長另尋一個風水寶地,重新安葬。然而,軍師劉伯溫卻勸阻他說:「起墳改葬,恐怕會泄露山川的靈氣。」

「此地已是風水寶地,能夠庇佑陛下完成偉大事業。」朱元璋采納了劉伯溫的建議,決定擴建祖墳,並將所有親人的遺骸遷移至同一處所安葬。

朱元璋將擴建祖墳的重任完全委托給了劉大和曹秀,並為他們改名為劉英和汪文,以示親近。同時,他還命令將劉繼祖的神主牌位安置在皇陵內,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以回報當年贈地的恩惠。朱元璋親自撰寫了祭文,每一個字都充滿了真摯的情感,表達了他對恩人的深切感激。

這次衣錦還鄉,朱元璋特意去探訪了一個人——當年曾經欺辱過他的地主劉德。盡管眾人紛紛前來一睹這位布衣天子的風采,劉德卻選擇了避而不見,躲躲閃閃,不敢露面。

當年仗勢欺人的他,如今面對貴為天子的朱元璋,心中充滿了恐懼,擔憂報復無可避免。最終,朱元璋還是找到了劉德,劉德戰戰兢兢地跪倒在朱元璋面前,懇求寬恕。

面對眼前這位落魄的老人,朱元璋心中感慨萬千。他沒有施加報復,而是深情地說道:「這本是常有之事,不必再提。當年我也曾貧困潦倒,你又怎會想到我會有今天呢?」朱元璋不僅原諒了劉德,還慷慨地賜予他田地,並免除他的賦稅。

朱元璋登基稱帝後,便命劉英世代守護皇陵,繼續沐浴皇恩。隨著年歲的增長,劉英的健康日漸惡化,他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心中唯一的願望,便是能夠再見朱元璋一面。

他忍著病痛,奮力趕到了南京城。然而,朱元璋此時正忙於處理國事,未能及時接見他。劉英心生怨懟,氣憤之下在宮門外大聲斥責朱元璋,然後憤怒地返回了自己的老家。

回到故鄉不久,劉英便與世長辭。朱元璋得知這一噩耗後,悔恨不已,悲痛至極。他親自撰寫祭文,並在劉英墓前痛哭悼念,以表達自己深深的哀思與歉疚之情。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起步,經過加入紅巾軍,最終創立大明王朝,成為一代皇帝,他的經歷可謂傳奇。盡管身份不斷變化,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 humble 出身,沒有忘記曾經經歷的艱難困苦,也沒有忘記那些在他困頓時伸出援手的人。他深情厚義,不忘本源,不忘恩情,這種情感貫穿了他的一生,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同時也警示後人: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應常懷感恩之心,牢記初心。

結尾

然而,歷史的迷霧總是掩蓋著真相。我們能斷定劉繼祖的善行完全是出於純粹的善意嗎?或許,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已經洞察了時局,把這半分荒地當作一項政治投資。畢竟,對於一個在亂世中艱難求生的普通人來說,還有什麽比將未來押註在一個擁有帝王之氣的少年身上更值得冒險的呢?

或許,劉繼祖的「善良」背後藏有我們難以洞悉的深意。而朱元璋的「報答」究竟是真心誠意還是純粹的政治秀場,也成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謎團。歷史總是留下了許多空白,供後人揣摩與評議。